首頁 > 產業 > 正文

云南會澤:自家“好東西”闖出大市場

2020-09-16 14:35:47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脫貧百日攻堅以來,云南省會澤縣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成立了25個縣級作戰工作組,組建作戰小分隊,加大各級各類反饋問題整改清零,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重點項目,把轉移就業作為主渠道,把產業培育作為主引擎,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會澤基本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難題。目前,如何培育產業以確保貧困群眾脫貧,是會澤當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工作重心。

抓特色促增收

“一畝鹽水軟籽石榴可賣2萬多元,這1200多畝石榴到了盛產期可給合作社帶來2000多萬元的收入。”會澤縣娜姑鎮發基卡村村民、娜姑鹽水軟籽石榴產銷協會秘書長楊勇說,以前一畝地只有幾百元收入,如今能有2萬多元。

不只是石榴,會澤在扶貧產業發展之初,就將發展特色農產品(行情000061,診股)放在首位。會澤縣副縣長王志燕告訴記者,貧困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產業支撐,而且同質化比較嚴重,就算有好產品也賣不出好價錢。如今,會澤優選出了一批獨具優勢的特色產業,會澤大洋芋、鹽水石榴、火紅黑山羊、野馬百合花(行情603823,診股)、待補草莓等,都能賣出好價錢。

會澤縣老廠鄉雅地窩村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傳統種植養殖業讓村子始終掘不了窮根。雅地窩村黨總支書記楊紹賦告訴記者,村里通過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種植了410畝車厘子、230畝櫻桃、184畝辣椒、60畝魔芋等經濟作物,村民人均純收入提高了2000多元。

老廠鄉黨委書記胡順龍介紹,2016年以前,每畝地實際效益不足300元。現在通過招商引資、土地流轉等方式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既解決了百姓收入低的問題,又有效帶動了就業。

高寒冷涼曾經制約會澤農業發展,如今卻成了會澤的優勢。野馬村、鋼廠村利用氣候優勢種植的百合鮮切花,很受市場歡迎,每畝地純收入可達2萬元。

“會澤草莓每年4月底上市,一年可采摘8個月,霜降前都在產出。”會澤立誠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石金虎介紹,每畝草莓有1.8萬元的利潤,全縣夏季草莓種植面積4.5萬畝左右,占全國夏季草莓種植總量的80%。

會澤縣結合縣情實施特色產業培育工程,已有“會澤大洋芋、樂業辣椒、火紅黑山羊、鹽水石榴、寶珠梨”5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另有20個綠色食品、13個無公害農產品。截至目前,會澤馬鈴薯81萬余畝,年產值29.71億元;中藥材3.5萬畝,年產值3億元;鹽水石榴3.3萬畝,年產值2.8億元;辣椒13.5萬畝,年產值4.3億元;商品牛存欄57.3萬頭,列云南第一;生豬年出欄264萬頭,位居云南第二;上村鄉成為亞洲最大的鱘魚養殖基地……

王志燕表示,會澤扶貧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是加大產業就業培育扶持力度,完善帶貧益貧機制,確保脫貧群眾有穩定可持續的收入。目前,會澤縣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不僅夯實了農業基礎,還有力推動了全縣脫貧攻堅進程。

強投入穩就業

由于缺水,娜姑鎮發基卡等各村產業發展多年沒有起色。楊書、楊勇兄弟倆很小就到昆明肩挑水果走街串巷做小買賣。后來做水果批發時,兄弟倆看到家鄉的鹽水石榴在市場上每斤可賣30多元,就萌發了回鄉種石榴的想法,無奈每次回鄉只能看著缺水的荒山坡嘆氣。

王志燕介紹,會澤縣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先導工程,實施“組組通”、人飲工程建設等項目,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

娜姑鎮灌溉水渠鹽海大溝修好了。楊書、楊勇兄弟倆一看有了灌溉保障,回村共同成立了會澤娜姑發基卡書勇石榴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160余戶農民種植了1200多畝石榴。

發基卡村黨總支書記顏晶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村已種植石榴5000多畝,其中92戶貧困戶因種植石榴相繼脫貧。石榴產業不但使貧困戶收入增加,而且激活了本地勞動力市場,曾經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參與石榴種植。

在駕車鄉水塘村,會澤立誠草莓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天用工500多人,當地群眾在基地管理、草莓采摘、包裝等方面收入達400萬元,人均1.5萬元。水塘村有17戶貧困戶長期在此務工,每戶每年務工收入達2萬元以上。

深處烏蒙山腹地的會澤縣,易地扶貧搬遷也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之一。“十三五”期間,全縣共建設集中安置點125個,搬遷安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3627人,其中縣城安置達62768人。如何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會澤縣緊扣“兩不愁三保障”,明確“近期靠就業、中期靠產業、遠期靠教育”的發展思路,除轉移就業增加務工收入外,還將產業發展作為主要方向。

會澤縣道成扶貧開發公司副總經理李偉介紹,縣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0724.95萬元,成立會澤縣道成扶貧開發公司,建起了平臺聯建、資源聯合、利益聯結“三聯”機制,構建起縣有總公司、鄉有分(子)公司、村有扶貧合作社的三級產業扶貧體系,保障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能就業,村集體經濟有收入。

2019年6月,易思芬一家人從老廠鄉安家坪村搬進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道成扶貧開發公司一成立,她就被安排到蔬菜基地上班,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易思芬看到不用出遠門打工,在家門口就能有穩定收入,就讓她的母親和妹妹也來這里上班。

李偉說,縣城邊這個現代化農業產業扶貧基地有5900多畝,現在吸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200余人在基地務工,人均每年務工收入1.4萬元。基地建成后,可吸納4350人就業。同時,還可帶動全縣種植辣椒花椒、小雜糧等農特產品20萬畝以上,涉及8000多戶農民,直接解決2000余名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

目前,產業扶貧成為會澤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堅實基礎。會澤縣扶貧辦主任劉林表示,截至目前,全縣“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基本解決,各項指標全面達標。接下來,會澤將聚焦“脫、穩、防”三大重點,再發力、再沖刺,確保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 斌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鄭 義)

關鍵詞: 云南會澤:自家“好東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