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碧海藍天與綠水青山的交響曲——珠海堅守初心打造“生態特區”

2020-09-17 11:22:06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廣州9月15日電題:碧海藍天與綠水青山的交響曲——珠海堅守初心打造“生態特區”

新華社記者王浩明

40年前,珠海特區第一代建設者莊宗穆登山遠眺,對岸的澳門滿眼繁華,而珠海只有一片片碧綠。

40年后,87歲的莊宗穆從超過300米高的珠海中心再次俯瞰這座城市,珠海的繁華已經與澳門不相上下,卻仍然保有著一片片青翠。

走過40個年頭的珠海特區,在經濟總量和人口數量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始終堅守著一顆初心,讓這座城市在經歷了40年的高速成長后,仍然有碧海藍天與綠水青山相伴。

堅守初心

珠海有綿延的海岸線、星羅棋布的島嶼和植被覆蓋豐富的山巒,自然稟賦得天獨厚。從特區設立開始,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珠海人就有一種樸素的認知和自覺的行動。

1991年,珠海市政府出臺土地管理“五統一”規定——土地、礦產和灘涂等自然資源,由市政府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征用、統一開發、統一出讓和統一管理。

1992年,城市建設管理的“八統一”規定出臺——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統一劃分功能區……

同年,關于保護環境的“八個不準”規定出臺——不準在山坡25米等高線以上興建非供游客休憩和觀賞的建筑物;不準在海邊、河邊規定范圍內興建建筑物……

1998年珠海在擁有地方立法權后,通過的第一部法規就是《珠海市環境保護條例》。此后,珠海不斷開展生態文明立法,先后制定44部生態文明相關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

“這些規定現在看來很有先見之明,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一代代珠海人一以貫之的堅持。”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說。

生態特區

2012-2014年,珠海相繼出臺實施《珠海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珠海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而近年來,珠海建立了生態環境指數發布機制和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生態文明考核,推進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綠色發展模式。

不挖山,不占海,控排污,嚴考核,珠海留下了青翠巍峨,守住了蔚藍壯闊。

如今,在珠海大部分山頂上遠眺東南,大海可盡收眼底。沿著海岸線的情侶路,已成為這座城市最美的一條風景線。

有業內專家評價,在城市建設中,珠海有效保護了濱水岸線、建筑輪廓線、城市天際線,形成了特有的“山海相擁、陸島相望、城田相印”的城市風貌。

珠海1998年獲得聯合國“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2017年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珠海不僅僅是經濟的特區,更成為一個生態特區。

和諧交響

2014年,從加拿大帶著一支七人團隊回國的包曉軍,在面朝大海的唐家灣鎮創辦了珠海納瑞達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和生產用于天氣探測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這個來自五湖四海、由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團隊能夠落戶,珠海的“高顏值”起到了關鍵作用。

“第一次來到珠海時,覺得這里像美國的邁阿密,環境非常好,是一個適合研發的環境。其實越是高科技的企業對環境要求越高,因為搞創新的時候,你需要沉下心來。”包曉軍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研發企業選擇落戶珠海,特別是不少海外留學歸國創業團隊,他們發現能在這里的碧海藍天下找到靈感迸發的一方天地。

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良好人居環境,正成為珠海吸引人才、特別是科技創新領域人才扎根的一大優勢。而開發強度低、環境承載力強,將為珠海下一輪發展換道超車、二次創業儲備了充足的勢能。

“珠海留住了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用自身發展歷程印證了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并行不悖,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郭永航說。

關鍵詞: 碧海藍天與綠水青山的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