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李開復一句“口誤” 嚇壞馬云 更嚇傻……

2020-09-17 12:47:02來源:功夫財經  

解釋、道歉都無法回避公眾對個人數據信息安全的緊張感。

高速發展、結構復雜的互聯網領域不適合以設置準入門檻抑制競爭,復雜的流程管理也沒有效果。

事實是,新技術帶來的副作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貢獻相比,總是后者遠遠大于前者。

9月12日晚,李開復在演講中談及創新工場在2013年投資曠視科技的經驗時表示,創新工場曾幫助曠視科技從美圖、螞蟻金服拿到大量人臉數據。此言一出,立刻捅了馬蜂窩。

相關企業的反應強烈。

螞蟻集團、曠視科技官方微博當晚做出緊急回應,螞蟻集團官微表示“螞蟻集團從未提供任何人臉數據給曠視科技”;曠視科技官微于21點23分發博稱“不掌握,也不會主動收集終端用戶的任何信息”。

隨后,李開復亦緊急在21點09分通過微博做出說明,稱演講中發生“口誤”,曠視科技是為合作方提供AI技術,數據存在合作方客戶服務器中,不涉及任何數據的共享與傳輸。

然而,解釋、道歉都無法回避公眾對個人數據信息安全的緊張感。

那么,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真的在裸奔嗎?如何理解“數據為王”對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重要意義呢?

01

三李之禍

近年來,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大型車禍現場”發生了三次,巧合的是,惹事的三位大佬都姓李。或許未來的中國科技史上可以用“三李之禍”記載這段充滿爭議的歲月。

第一次是2018年李書福發言引出的“馬化騰看你微信”,后來被澄清是誤解。

第二次是同年李彥宏被指講了“國人不在意隱私”,被證實為夸大。

第三次就是李開復這次失言。

三李的身份都很有份量,砸下的雷當然也很有當量。這次李開復砸得螞蟻緊急出面澄清,也算是砸出了最高水平。

大佬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言”,公眾的緊張感也被節節推高。甚至有人編了“馬云天天看你賬戶,馬化騰天天看你微信,這日子怎么過”的段子,這當然有些過度了。我從不擔心馬云看我的賬戶,那仨瓜倆棗有什么可看的?我倒是很想看看他的賬戶……

當然,玩笑歸玩笑,互聯網時代的個人隱私數據安全確實是一個值得嚴肅對待的問題。但是,過度擔憂搞得什么也不敢碰,也會造成失去享受科技紅利的損失,真正的問題在于搞清楚風險從何而來,如何防范。

02

大數據技術并不可怕

這一領域最大的誤解可能是把大數據采集和個人隱私泄露之間的混淆,其實對正規企業的大數據采集是不必擔心的。

大數據技術的核心價值在于“大”,具體到個人化的隱私數據在這一技術領域其實沒有什么價值。即便是馬云的個人淘寶賬戶在大數據中也不過是一塊拼圖的碎片,和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的沒什么區別,更何況我輩凡人?

僅僅掌握數據信息談不上是技術,數據一直都有、一直都很大,有用嗎?沒用。

大數據技術之所以是一種技術,關鍵在于對龐大的數據進行專業的處理和分析。而這一技術的應用過程,必然包括對數據進行“非人格”化的過程。為什么說這個非人格化的過程是必然的,因為應用大數據技術的是計算機,這個算力驚人的工具也只是個工具,它擅長處理的是數據,而不是復雜的感情、人格。

比如說,馬老師愛吃臭豆腐可以寫到八卦新聞里,我愛吃臭豆腐就不算個事。那是因為寫報道、讀報道的都是人,對觀察對象有人格化的要求。但是搞一個“中國愛吃臭豆腐的人群分布”的大數據分析,馬老師愛吃臭豆腐和我愛吃豆腐就沒有什么區別。愛吃+1,不愛吃-1,就是個數字罷了。

因此,在大數據技術領域,個體信息必須被分解為各種數據項,最后的結論也不存在個體人格的識別度——那對企業沒有什么用。比如每年“剁手節”之后公布的各地區消費傾向,只需要宏觀數據。

當然,大數據計算也可以應用到個人。根據你的消費信息精準投放廣告之類的,很多人會覺得不舒服,總覺得光纜那頭坐了個人似的。這種敏感心理很正常,畢竟是新的技術應用,需要適應過程。

但是,我們都知道給你推廣告的不是人,而是機器。和其他大數據應用一樣,機器分析數據的過程就是信息粉碎重組的過程,也是一個非人格化的過程。比如你經常逛情趣用品商店,那么機器給你推的就是那些了。機器不會對你的行為做出感情和道德判斷,情趣用品也好,教輔材料也罷,在機器看來都是一樣的性質——都是數據罷了。

所以,不要擔心企業的大數據技術應用真會讓你裸奔,機器對條順盤正、前凸后凹沒有鑒賞能力,它只看得懂“01010110……”

企業正規的大數據技術應用不存在侵犯隱私權的問題,這不代表沒有“裸奔”風險。問題出在了源數據的泄漏和非法利用。

在沒有非人格化處理之前的數據是含有大量個人信息的源數據,如前所述這些數據封閉在計算機的系統進行分析處理,并不會危害到個人隱私權。但是,一旦被不法分子獲得,那就是個大麻煩了。輕則騷擾電話不斷,重則身份盜用,造成重大損失。

但是,隱私泄露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早在網絡時代之前,個人在公共生活中就不可能完全匿名的。銀行可以查你個人賬戶、證券公司掌握了你的交易記錄、賓館有你的個人信息……這些企業都有能力檢索客戶個人信息,這些信息和互聯網企業掌握的源數據沒有本質區別。

只不過到互聯網發展到大數據時代,握有大量源數據的互聯網企業一旦出現漏洞,那么后果會比此前要嚴重得多。這就好比銀行集中了財富,搶劫銀行造成的財產損失必然比分散的打家劫舍要嚴重得多。

但是,不能因為這種風險去關閉和限制銀行業,個人也不可能因此放棄使用銀行系統。而是要求銀行提供更好的安保系統、承擔保護財產的責任,實際上現代銀行業也是這么做的。銀行被打劫的損失不僅不能轉嫁給客戶,而且還要承擔賠償責任。

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把掌握大量源數據的互聯網企業視為“數據銀行”,互聯網企業有義務保護個人和企業的隱私數據,無論何種原因都要承擔數據泄露的后果,承擔合理的賠償義務。

讓企業承擔保護數據安全的合理義務,與其互開發利用大數據的權利相對等,這正是未來法制健全的方向。但是,義務分配和監管范圍要合理,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03

法律與監管要在合理范圍

著名民法學家王利明指出的,“隱私權主要是一種精神性的人格權,雖然可以被利用,但是其財產價值薄弱”。

即便在大數據時代,個體隱私權的性質并沒有本質上的變化,正常的企業大數據使開發并不涉及到侵犯隱私權的問題,也不應該是法律監管的重點。只要符合個人和企業雙方合意的自愿原則,就應該允許企業合法使用大數據。

如果法律在這一領域過度干預,結果是很糟糕的。這方面歐盟相關的法律限制就是很好的反面例子。

在網絡上關于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安全的討論中,經常會提及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簡稱GDPR),也頗有熱心人士要將其引入中國。然而,GDPR及其前身1995年制定的《計算機數據保護法》存在的弊端、引發的嚴重后果,卻是熱心人士絕口不提的。

《計算機數據保護法》設立了嚴苛的行業標準,導致行業門檻過高,動輒違規的流程管制更讓企業望而卻步。結果導致本土的投資者和互聯網企業對個人業務裹足不前,經歷二十年發展后,歐洲本土的互聯網企業已經被美中拉開了距離——互聯網領域國際排名二十強中竟無一歐洲企業。to C業務完全被中美互聯網企業占領。

在本土企業絕收的背景下,《計算機數據保護法》升級為長臂管轄的GDPR后,歐盟立法機構更是死豬不怕開水燙,變本加厲地提高監管標準。“2000萬歐元罰款或4%年度全球營業額中取高者”、所有數據采集都被納入隱私權范圍、要求企業對其全部供應鏈負責,讓互聯網企業陷入了動輒獲咎的處境,還要承擔極大風險。

結果2015年條例通過至今,已有數百家互聯網企業撤出了歐洲市場,嚴重影響了歐洲人的上網便利。

更為嚴重的是,如此嚴苛的監管環境下,只有行業巨頭才有資源應對GDPR強加的巨大風險,這也意味著弱小的歐洲本土企業徹底失去了成長的空間。

這一結果極為諷刺,GDPR的出臺被宣傳為針對美國互聯網巨頭,卻成了經濟學理論的經典案例:對某一行業的管制措施在短期內損害行業內全部企業,但是由于大型企業對這種損害具有更強的承受能力,因此管制措施的長期后果有利于大企業壟斷市場,而增加的成本最終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GDPR的“窒息式監管”不僅不值得模仿,而且是互聯網立法的深刻教訓。遺憾的是,動輒高喊“加強監管”的我國公眾也很少意識到“最嚴法律”、“最強監管”并不等于最合理、最有效。

良好的法治在于兼顧效率和公平。GDPR既不公平,也沒有效率。過度管制導致互聯網產業發展失敗的歐洲,卻被一些國內評論者視為這一行業的法治典范,只能說是荒唐。

事實證明,高速發展、結構復雜的互聯網領域不適合以設置準入門檻抑制競爭,復雜的流程管理也沒有效果。人為提高互聯網產業的集中度,以強監管模式形成變相的壟斷格局更是危險之舉。

相比GDPR的強監管模式,美國過去采取的、以集體訴訟的民事司法為中心、不斷積累案例的模式更有利于企業和消費者。遺憾的是,目前美國在這一領域也有走向歐洲模式的趨勢,以罰代賠的巨額收入對政府而言是很大的誘惑。然而,由此衍生出“周瑜打黃蓋”的心照不宣,吃虧的還是消費者。

有鑒于此,中國在互聯網隱私和數據安全方面的立法,應當慎而又慎。

04

對技術進步的理性樂觀

整體而言,對大數據技術、人工AI等技術進步,不要盲目悲觀。人類社會的進步總是伴隨著風險,汽車發明后道路交通事故增加了,飛機發明了才有了航空安全,火藥誕生了戰爭的慘烈程度大大提高。如果只看技術進步的副作用,前途總是一片黑暗。

然而事實是,新技術帶來的副作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貢獻相比,總是后者遠遠大于前者,否則新技術也不可能被普及。技術進步整體上總是增進人類福祉的,這是無數歷史經驗所證明的。其中的關鍵作用是市場和企業,企業應用新技術是為了賺取利潤,而利潤總是源于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提供了某種便利。

這種便利和風險之間的權衡在市場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這就制約了企業經營的方向總是向善的。

某寶是靠大家去購物才能興旺發達,鵝廠要靠大家去娛樂才能生意興隆。馬老師當然不會閑著沒事去翻看你我的賬戶,小馬哥也不會關心你是喜歡肉番還是耽美,企業的正當經營不會對財產價值薄弱的隱私權有什么影響的——除非你是隱私可以賣錢的公眾人物,否則大可不必對企業正當經營中的數據采集和分析疑神疑鬼。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企業管理中出現的紕漏,讓源數據流到不法分子手中,這確實非常危險。

總之,我們已經進入了互聯網發展的新時代,大數據、人工AI將伴隨我們未來的生活,這是無法改變的命運。是笑對未來,還是憂心重重,是個人的心態,無可厚非。只不過杞人憂天也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幸福、更安全,對技術進步保持理性的樂觀才是健康的態度。

關鍵詞: 李開復 馬云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