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舊廣告中的白玉霜

2020-09-25 06:01:20來源:金融時報  

收藏生活總要有些意趣,解讀藏品的來龍去脈,便是其中之一。舊年,化妝品包裝故紙、廣告畫等,其中記錄的歲月往事,值得細細品讀。 辛亥革命后,新生活風氣越來越影響著中國沿海發達城市的女人們。比如,一些女子對化妝護膚愈發講究起來,除她們繼續使用的傳統香品外,現代西式面霜,像白玉霜、白梅霜、蝶霜等也飽受青睞。另外,白玉霜香皂、檀香皂、花露水香皂、力士香皂,等等,它們在民國時期都是響當當的名品。 初露頭角的白玉霜 白玉霜是舶來品,肇始于1846年的美國。紐約的一名藥劑師研制出以藥草金縷梅為主要成分的護膚品,從而揭開了“旁氏”品牌的序幕。此后1907年左右,旁氏公司的化學家相繼開發出雪花霜、冷霜配方,并形成商業化,為現代護膚品發展奠定了基礎。金縷梅,中國人也稱之為忍冬花,它在早春迎雪綻放,樣子似臘梅。金縷梅中含柔敏因子,可舒緩肌膚,有助代謝,調節水油平衡,還有抗菌、美白、抗衰老的保健效果。 民國初年,旁氏白玉霜率先登陸中國上海市場,由位于法租界天主堂街的怡昌洋行總經銷。最初,白玉霜的廣告中規中矩,如在1916年5月27日的《新聞報》上,其廣告標題稱:“清芬潔白,最有價值,妝飾奇品,冬夏合用”,接下來是一大段自夸文字,相隨的圖片很小,僅見一霜瓶樣。 1918年11月11日的同一報紙上又見其廣告,以“美顏粉之最特色馳名莫如旁氏白玉霜”為標榜。到了1920年4月19日的報紙廣告已稍顯設計形式美,廣告中上仍畫一霜瓶,左右文字云:“美麗容貌之簡法;保衛皮膚第一功。”畫面下方用推銷詞構成了一菱形框,文曰:“欲風流文雅香肌玉膚者,當朝夕梳洗,以指尖敷勻旁氏白玉霜,芬芳涼快,物質香潤,顏色潔白,不含粉屑,油蜜真高尚品也”,菱形框中心橫排兩行字,注明經銷商名稱及“各洋雜貨店、藥房均有出售”字樣。 廣告的競爭 1917年前后,上海先施公司也推出了白玉霜等化妝品,競爭“市場蛋糕”。同行競銷讓旁氏白玉霜廣告加大了馬力。進入20世紀20年代以來,其廣告手段與樣式變得更生動多樣,且緊緊抓住大眾女子在日常生活中樂用的場景元素,顯得接地氣,與別家同品廣告主打明星牌不同。月份牌畫是民國時期廣告的重頭戲。旁氏白玉霜推出的1931年版月份牌,是上海名家謝之光的作品,為夏裝半袖洋面料旗袍美人圖。畫中人身處高級別墅內的梳妝臺前,側身坐在沙發上,沙發上放著幾樣白玉霜。細看發現,當時的白玉霜除了常規的瓶裝,也有了軟管裝。美人圖左右為新年年歷,下端是廣告文字,文末特別提示顧客“賜顧時務請認明罐貼必印有一紅V字母方是真貨。”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已出現冒牌貨。 旁氏白玉霜在1934年第99期上海《良友》畫報上發出連環畫式廣告,畫中表現一對夫妻坐車外出游玩,途中,丈夫關心地問太太:“今天風這樣大,你的皮膚會受傷嗎?”太太說:“不礙事,因為我抹了旁氏白玉霜,所以不怕風吹日曬。”歸來后,太太面容安然無恙,丈夫因沒用白玉霜而被吹傷了皮膚。于是,太太勸說以后二人一起用白玉霜。該廣告右下角還附“樣子券”,剪下填好地址寄回,即可獲白玉霜試用裝。 女性顧客當然是化妝品消費主流,但白玉霜不忘拉入男性。在1936年、1937年的上海《申報》廣告中,常見旁氏白玉霜的“玉容嬌艷愿郎效之”等語句,以及夫妻恩愛家居生活圖,這都是在暗示:和諧生活源自什么——白玉霜,同時潛移默化引導男性消費。 明星效應與藝壇往事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旁氏白玉霜為代表的大眾護膚品暢銷南北,其“衍生品”白玉霜香皂也緊隨時風上市。民間藝壇另有故事,與評劇大師白玉霜有關。30年代,白玉霜在京津地區紅得發紫,“評劇皇后”的美譽家喻戶曉。1934年白玉霜在北平開明戲院演《拿蒼蠅》,當時的市長也親臨觀賞。不久,市長有意單約白玉霜一演,但她不肯。如此這般,白玉霜的演出落下“有傷風化”之嫌,不能再在北平演下去了。白玉霜迫不得已到了上海,她很快結識了一些富商,有人為她出謀劃策,用“白玉霜”三字先推出香皂,意在通過炒作時髦商品,先期拉動明星效應。 香皂很快面市,皂體長圓白潤,外包裝也很時髦,上面印著一個貌似白玉霜的美女圖。商人腦子精明,將廣告與香皂形影相隨,戲迷們還沒看戲就已曉得了白玉霜之名。白玉霜香皂從此一炮走紅,成為供不應求的時尚俏貨,白玉霜的演出也是場場爆滿,她在十里洋場紅透半邊天。 這段往事也出現在早年的傳統相聲《學評戲》中。相聲中說到,評戲的前身叫“蹦蹦戲”,隨著文藝進步發展,與過去有了很大改觀,逗哏、捧哏道: 甲:后來白玉霜一出來好啦。/乙:白玉霜那調子唱得好聽。/甲:美!優雅。/乙:啊!/甲:白玉霜嘛!那誰都喜歡。/乙:啊!/甲:白玉霜。/乙:白玉霜。/甲:是吧!“白玉霜”據說比“力士香皂”還好。/乙:啊!胰子!/甲:香皂。/乙:什么香皂啊?/甲:香皂也有白玉霜。/乙:白玉霜是演員哪。/甲:名演員。/乙:哎!藝名叫白玉霜。/甲:白玉霜那調子就好了。/乙:是啊! 1956年,經侯寶林加工整理,《學評戲》改名《三棒鼓》,同年下半年,中央廣播說唱團侯寶林、郭啟儒首演《三棒鼓》并錄音廣播,且成為保留節目。 香飄百年的傳奇 一樣商品俏銷獲利,同行跟風效仿,乃市場經濟的常見現象,民國時期自然也有他家生產白玉霜香皂,照樣重廣告、重推銷。比如,日商吉田久號香皂廠的白玉霜香皂,巧借上海名畫家杭穉英所繪的旗袍美女打高爾夫球圖、泳裝美女消閑圖等,重新裝飾了花式邊框,在畫面一角添上香皂與包裝圖,并印上“真正白玉霜香皂”等字樣。此香皂曾由大連仁昌德洋行總經銷。 以1905年10月開辦的天津造胰公司為先鋒,老天津日化產品技術發達。早年,天津中昌香皂廠出品有龍門牌白玉霜香皂,其他一些廠商也有愛美牌、雙鳳牌、花牌、順風牌白玉霜香皂推出。白玉霜香皂一直流行民間,民眾愛用。直到改革開放前后,天津市回民化學廠、長治市回民化學廠皆產茉莉牌白玉霜香皂,二者從品名到包裝幾乎一模一樣,外包裝清新雅致,盒面上湖綠色與白色相間,襯托著一束雅致的茉莉花,也算趣事。 (本版圖片 樂山)

  收藏生活總要有些意趣,解讀藏品的來龍去脈,便是其中之一。舊年,化妝品包裝故紙、廣告畫等,其中記錄的歲月往事,值得細細品讀。

  辛亥革命后,新生活風氣越來越影響著中國沿海發達城市的女人們。比如,一些女子對化妝護膚愈發講究起來,除她們繼續使用的傳統香品外,現代西式面霜,像白玉霜、白梅霜、蝶霜等也飽受青睞。另外,白玉霜香皂、檀香皂、花露水香皂、力士香皂,等等,它們在民國時期都是響當當的名品。

  初露頭角的白玉霜

  白玉霜是舶來品,肇始于1846年的美國。紐約的一名藥劑師研制出以藥草金縷梅為主要成分的護膚品,從而揭開了“旁氏”品牌的序幕。此后1907年左右,旁氏公司的化學家相繼開發出雪花霜、冷霜配方,并形成商業化,為現代護膚品發展奠定了基礎。金縷梅,中國人也稱之為忍冬花,它在早春迎雪綻放,樣子似臘梅。金縷梅中含柔敏因子,可舒緩肌膚,有助代謝,調節水油平衡,還有抗菌、美白、抗衰老的保健效果。

  民國初年,旁氏白玉霜率先登陸中國上海市場,由位于法租界天主堂街的怡昌洋行總經銷。最初,白玉霜的廣告中規中矩,如在1916年5月27日的《新聞報》上,其廣告標題稱:“清芬潔白,最有價值,妝飾奇品,冬夏合用”,接下來是一大段自夸文字,相隨的圖片很小,僅見一霜瓶樣。

  1918年11月11日的同一報紙上又見其廣告,以“美顏粉之最特色馳名莫如旁氏白玉霜”為標榜。到了1920年4月19日的報紙廣告已稍顯設計形式美,廣告中上仍畫一霜瓶,左右文字云:“美麗容貌之簡法;保衛皮膚第一功。”畫面下方用推銷詞構成了一菱形框,文曰:“欲風流文雅香肌玉膚者,當朝夕梳洗,以指尖敷勻旁氏白玉霜,芬芳涼快,物質香潤,顏色潔白,不含粉屑,油蜜真高尚品也”,菱形框中心橫排兩行字,注明經銷商名稱及“各洋雜貨店、藥房均有出售”字樣。

  廣告的競爭

  1917年前后,上海先施公司也推出了白玉霜等化妝品,競爭“市場蛋糕”。同行競銷讓旁氏白玉霜廣告加大了馬力。進入20世紀20年代以來,其廣告手段與樣式變得更生動多樣,且緊緊抓住大眾女子在日常生活中樂用的場景元素,顯得接地氣,與別家同品廣告主打明星牌不同。月份牌畫是民國時期廣告的重頭戲。旁氏白玉霜推出的1931年版月份牌,是上海名家謝之光的作品,為夏裝半袖洋面料旗袍美人圖。畫中人身處高級別墅內的梳妝臺前,側身坐在沙發上,沙發上放著幾樣白玉霜。細看發現,當時的白玉霜除了常規的瓶裝,也有了軟管裝。美人圖左右為新年年歷,下端是廣告文字,文末特別提示顧客“賜顧時務請認明罐貼必印有一紅V字母方是真貨。”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已出現冒牌貨。

  旁氏白玉霜在1934年第99期上海《良友》畫報上發出連環畫式廣告,畫中表現一對夫妻坐車外出游玩,途中,丈夫關心地問太太:“今天風這樣大,你的皮膚會受傷嗎?”太太說:“不礙事,因為我抹了旁氏白玉霜,所以不怕風吹日曬。”歸來后,太太面容安然無恙,丈夫因沒用白玉霜而被吹傷了皮膚。于是,太太勸說以后二人一起用白玉霜。該廣告右下角還附“樣子券”,剪下填好地址寄回,即可獲白玉霜試用裝。

  女性顧客當然是化妝品消費主流,但白玉霜不忘拉入男性。在1936年、1937年的上海《申報》廣告中,常見旁氏白玉霜的“玉容嬌艷愿郎效之”等語句,以及夫妻恩愛家居生活圖,這都是在暗示:和諧生活源自什么——白玉霜,同時潛移默化引導男性消費。

  明星效應與藝壇往事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旁氏白玉霜為代表的大眾護膚品暢銷南北,其“衍生品”白玉霜香皂也緊隨時風上市。民間藝壇另有故事,與評劇大師白玉霜有關。30年代,白玉霜在京津地區紅得發紫,“評劇皇后”的美譽家喻戶曉。1934年白玉霜在北平開明戲院演《拿蒼蠅》,當時的市長也親臨觀賞。不久,市長有意單約白玉霜一演,但她不肯。如此這般,白玉霜的演出落下“有傷風化”之嫌,不能再在北平演下去了。白玉霜迫不得已到了上海,她很快結識了一些富商,有人為她出謀劃策,用“白玉霜”三字先推出香皂,意在通過炒作時髦商品,先期拉動明星效應。

  香皂很快面市,皂體長圓白潤,外包裝也很時髦,上面印著一個貌似白玉霜的美女圖。商人腦子精明,將廣告與香皂形影相隨,戲迷們還沒看戲就已曉得了白玉霜之名。白玉霜香皂從此一炮走紅,成為供不應求的時尚俏貨,白玉霜的演出也是場場爆滿,她在十里洋場紅透半邊天。

  這段往事也出現在早年的傳統相聲《學評戲》中。相聲中說到,評戲的前身叫“蹦蹦戲”,隨著文藝進步發展,與過去有了很大改觀,逗哏、捧哏道:

  甲:后來白玉霜一出來好啦。/乙:白玉霜那調子唱得好聽。/甲:美!優雅。/乙:啊!/甲:白玉霜嘛!那誰都喜歡。/乙:啊!/甲:白玉霜。/乙:白玉霜。/甲:是吧!“白玉霜”據說比“力士香皂”還好。/乙:啊!胰子!/甲:香皂。/乙:什么香皂啊?/甲:香皂也有白玉霜。/乙:白玉霜是演員哪。/甲:名演員。/乙:哎!藝名叫白玉霜。/甲:白玉霜那調子就好了。/乙:是啊!

  1956年,經侯寶林加工整理,《學評戲》改名《三棒鼓》,同年下半年,中央廣播說唱團侯寶林、郭啟儒首演《三棒鼓》并錄音廣播,且成為保留節目。

  香飄百年的傳奇

  一樣商品俏銷獲利,同行跟風效仿,乃市場經濟的常見現象,民國時期自然也有他家生產白玉霜香皂,照樣重廣告、重推銷。比如,日商吉田久號香皂廠的白玉霜香皂,巧借上海名畫家杭穉英所繪的旗袍美女打高爾夫球圖、泳裝美女消閑圖等,重新裝飾了花式邊框,在畫面一角添上香皂與包裝圖,并印上“真正白玉霜香皂”等字樣。此香皂曾由大連仁昌德洋行總經銷。

  以1905年10月開辦的天津造胰公司為先鋒,老天津日化產品技術發達。早年,天津中昌香皂廠出品有龍門牌白玉霜香皂,其他一些廠商也有愛美牌、雙鳳牌、花牌、順風牌白玉霜香皂推出。白玉霜香皂一直流行民間,民眾愛用。直到改革開放前后,天津市回民化學廠、長治市回民化學廠皆產茉莉牌白玉霜香皂,二者從品名到包裝幾乎一模一樣,外包裝清新雅致,盒面上湖綠色與白色相間,襯托著一束雅致的茉莉花,也算趣事。

  (本版圖片 樂山)

關鍵詞: 舊廣告中的白玉霜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