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寒露節氣 和菊花茶

2020-10-16 05:39:17來源:金融時報  

實磊 寒露節氣是農歷二十四節之十七,是秋季六節之五。斗指戊,太陽到達黃經195度。寒露節后,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溫差大,早、晚已有絲絲寒意。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從地域特點上看,寒露時節,南方仍然秋意濃濃,而北方則已進入初冬天氣。由于全球氣溫變暖,河南中原白露節氣看不見的露珠開始出現,在我國的北方已是千里霜鋪,有時最低氣溫達10度以下。 寒露是深秋的節令,在二十四節中最早出現“寒”字。如果說白露是炎熱向涼爽過渡,而寒露則是由涼爽向寒冷過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寒露節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并且貝殼的條紋和顏色與雀鳥很相似,便以為是雀鳥入海變成的,其實是一大誤解;第三候是說菊花普遍開放,一片金黃。 寒露時節雖已進入深秋,但仍然是農村忙碌的季節。田家無閑月,懶人致富難。寒露至霜降這半個月,正是晚秋作物成熟、越冬作物開始播種的忙碌季節,是秋收、秋種、秋管的重要時期。農諺說:“寒露時節人人忙,種麥,摘花,打豆場。小麥點在寒露口,點一碗,收三斗。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柿子紅了皮,摘下去趕集……” 寒露時節,養生保健很重要。由于季節交替,稍不注意就會感冒上身,也容易腸胃不適。農諺說:“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腳。”首先從穿衣服上適應氣候變化。楓葉紅、菊花黃,早晚加衣裳。過去有“春暖暖、秋凍凍”一說,說法有一定道理,但要適可而止。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生要注意食補。陰陽轉換,順應自然,適當增加營養,確保人體生理平衡。農村人不刻意養生,順應時令,種啥吃啥,其實新鮮的四季食材正是最好的養生食品。白露節后,“紅薯、山藥、白扁豆,豆腐、白菜、牛羊肉;蘋果、鴨梨、柿子棗,冬瓜、北瓜離不了;菊花、桂花、竹葉茶,蓮子、山藥、黃黃苗……”這些食物經常吃,勝過各式各樣眼花繚亂的保健品。 寒露節民間也流傳著一些神話和民俗故事。如:“寒露和蕎麥”的愛情故事,我認為:故事美好,但有的可信,有的則不可信。在我老家南陽,曾流傳著一個寒露節喝菊花茶長壽的古老故事,至今仍在延續。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代的應劭在《風俗通義》里說:河南南陽酈縣(今內鄉縣)有個叫甘谷的村莊,谷中水甚甜美。山上長著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從山上菊花中流過,花瓣落入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村上三十多戶人家都飲用此山泉水,一般都活至130歲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歲。漢武帝時,皇宮中每到寒露節后、重陽節時都要飲菊花酒,并常喝菊花茶,以此作為長壽養生的重要方法。此事《神農本草經》中也有記載:“南陽酈縣有菊潭,飲菊水者壽。上壽者百二三十,中壽者百,七十者猶。”宋朝蘇轍也有詩句:“南陽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皆老翁。” 南陽內鄉,春秋時為酈邑,秦漢設酈縣,隋朝時稱菊潭縣。為菊花發源地,素有菊鄉之譽。 清代內鄉著名縣令高以永,曾作“廉政聯”而聞名古今——“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還為菊花潭作過一首鮮為人知的詩:“菊花潭水菊花香,飲此能令人命長。今日經過須下拜,幾年消受最難忘。” 如今的南陽內鄉是南水北調水源涵養核心區,是暖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南北氣候交融,環境獨特,氣候宜人,被聯合國授予“綠色產業示范區”。“內鄉菊花示范園田”生產的酈邑菊質優價廉,享譽海內外。人們還送它一個別名:“壽客”。此處所產的菊花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可賞、可食、可飲。泡酒、泡茶極好,香、甜、潤,祛風、潤喉、明目、養顏、養肝。長期飲用有益健康。 寒露節氣,天高云淡,全國各地、各色品種菊花次第開放。這是大自然饋贈人類的天然禮物。登高賞黃華,天地納于心;待到白露節,還來就菊花。

  實磊

  寒露節氣是農歷二十四節之十七,是秋季六節之五。斗指戊,太陽到達黃經195度。寒露節后,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溫差大,早、晚已有絲絲寒意。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從地域特點上看,寒露時節,南方仍然秋意濃濃,而北方則已進入初冬天氣。由于全球氣溫變暖,河南中原白露節氣看不見的露珠開始出現,在我國的北方已是千里霜鋪,有時最低氣溫達10度以下。

  寒露是深秋的節令,在二十四節中最早出現“寒”字。如果說白露是炎熱向涼爽過渡,而寒露則是由涼爽向寒冷過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寒露節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并且貝殼的條紋和顏色與雀鳥很相似,便以為是雀鳥入海變成的,其實是一大誤解;第三候是說菊花普遍開放,一片金黃。

  寒露時節雖已進入深秋,但仍然是農村忙碌的季節。田家無閑月,懶人致富難。寒露至霜降這半個月,正是晚秋作物成熟、越冬作物開始播種的忙碌季節,是秋收、秋種、秋管的重要時期。農諺說:“寒露時節人人忙,種麥,摘花,打豆場。小麥點在寒露口,點一碗,收三斗。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柿子紅了皮,摘下去趕集……”

  寒露時節,養生保健很重要。由于季節交替,稍不注意就會感冒上身,也容易腸胃不適。農諺說:“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腳。”首先從穿衣服上適應氣候變化。楓葉紅、菊花黃,早晚加衣裳。過去有“春暖暖、秋凍凍”一說,說法有一定道理,但要適可而止。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生要注意食補。陰陽轉換,順應自然,適當增加營養,確保人體生理平衡。農村人不刻意養生,順應時令,種啥吃啥,其實新鮮的四季食材正是最好的養生食品。白露節后,“紅薯、山藥、白扁豆,豆腐、白菜、牛羊肉;蘋果、鴨梨、柿子棗,冬瓜、北瓜離不了;菊花、桂花、竹葉茶,蓮子、山藥、黃黃苗……”這些食物經常吃,勝過各式各樣眼花繚亂的保健品。

  寒露節民間也流傳著一些神話和民俗故事。如:“寒露和蕎麥”的愛情故事,我認為:故事美好,但有的可信,有的則不可信。在我老家南陽,曾流傳著一個寒露節喝菊花茶長壽的古老故事,至今仍在延續。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代的應劭在《風俗通義》里說:河南南陽酈縣(今內鄉縣)有個叫甘谷的村莊,谷中水甚甜美。山上長著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從山上菊花中流過,花瓣落入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村上三十多戶人家都飲用此山泉水,一般都活至130歲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歲。漢武帝時,皇宮中每到寒露節后、重陽節時都要飲菊花酒,并常喝菊花茶,以此作為長壽養生的重要方法。此事《神農本草經》中也有記載:“南陽酈縣有菊潭,飲菊水者壽。上壽者百二三十,中壽者百,七十者猶。”宋朝蘇轍也有詩句:“南陽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皆老翁。”

  南陽內鄉,春秋時為酈邑,秦漢設酈縣,隋朝時稱菊潭縣。為菊花發源地,素有菊鄉之譽。

  清代內鄉著名縣令高以永,曾作“廉政聯”而聞名古今——“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還為菊花潭作過一首鮮為人知的詩:“菊花潭水菊花香,飲此能令人命長。今日經過須下拜,幾年消受最難忘。”

  如今的南陽內鄉是南水北調水源涵養核心區,是暖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南北氣候交融,環境獨特,氣候宜人,被聯合國授予“綠色產業示范區”。“內鄉菊花示范園田”生產的酈邑菊質優價廉,享譽海內外。人們還送它一個別名:“壽客”。此處所產的菊花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可賞、可食、可飲。泡酒、泡茶極好,香、甜、潤,祛風、潤喉、明目、養顏、養肝。長期飲用有益健康。

  寒露節氣,天高云淡,全國各地、各色品種菊花次第開放。這是大自然饋贈人類的天然禮物。登高賞黃華,天地納于心;待到白露節,還來就菊花。

關鍵詞: 寒露節氣 和菊花茶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