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立足當下 展望未來 讀《牛津銀行業手冊(第二版)》

2020-10-30 06:28:50來源:金融時報  

肖麗敏 自2010年《牛津銀行業手冊(第一版)》公布以來,世界各地的銀行體系持續受到2007年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銀行系統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旨在控制銀行風險承擔能力的監管改革由此開始,例如,2010年美國通過了多德—弗蘭克法案,旨在消除大銀行“大而不能倒”的弊病,增強銀行的風險承擔能力;歐盟通過《2012利卡寧報告》和《2011維氏報告》從相對穩定的零售銀行業務中分離或限制銀行風險證券活動;迫使機構持有更多的資本和流動性的巴塞爾Ⅲ改革在2019年全面實施。 《牛津銀行業手冊(第二版)》是一部譯作,由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范小云教授團隊翻譯,翻譯質量高,語言通俗易懂。該手冊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行了超過40%的更新,及時、全面地概述和分析了全球銀行系統的最新發展。作者云集了來自世界頂尖大學以及美聯儲、貨幣監理署、愛爾蘭中央銀行、歐洲中央銀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銀行業領域權威學者及政策制定者。 該書探討了銀行為什么存在、如何運作、面臨的風險及如何管理,也梳理了其法律、組織和治理結構,特別強調了在更廣泛的金融體系中銀行的進化。其中,重點研究了銀行的績效和業務,對銀行效率、技術進步、全球化以及為小企業、消費者提供服務和按揭貸款服務的能力等問題展開研究,并對商業銀行在經營零售和批發支付系統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展開討論。 此外,該書還研究了影響銀行業的中央銀行、監管機構以及其他政府機構的作用,關注銀行、公司和宏觀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討論銀行倒閉和危機的決定因素以及對金融穩定、制度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對銀行的系統性風險進行了全面的回顧,探討了極端的金融危機如何對宏觀經濟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繼而討論旨在遏制系統性風險的政策,包括事前(預防)以及事后(危機管理)兩方面。 該書中提到,銀行危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低實際利率、不健全的宏觀經濟政策、擴大存款保險計劃、官方外匯儲備的積累以及衍生品和證券化的過度擴張都會導致銀行危機的發生,進一步指出金融危機的產生說明了金融體系中的信息問題會導致投資者對他們不理解的產品承擔過度風險。該書探討了銀行和主權之間的相互聯系,并展示了這些關系如何導致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不穩定性,認為監管機構需要打破銀行部門和主權風險之間的聯系。通過回顧與銀行倒閉、恐慌和傳染性相關的理論和歷史證據,該書認為,銀行系統恐慌是由銀行體系內沖擊發生率的暫時混淆造成的,政府安全網會減弱市場紀律約束從而導致銀行過度冒險、使銀行不穩定性增加。 該書通過論述,進一步研究了金融危機爆發前后,政府在金融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國家的金融部門積極的參與有助于在危機期間維持經濟和金融的穩定,但這些影響并不持久,國家以監管和監督形式的參與對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該書也研究了金融發展和實際經濟活動之間的聯系,表明了由于信貸可用性較低,銀行集中度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同時,這種影響因行業而異。 最后,該手冊還重點介紹了世界各地銀行體系的主要結構和制度特征。全面地涵蓋了美國銀行業、歐盟15國和日本的銀行業、亞洲發展中國家銀行業以及轉型國家和拉丁美洲國家銀行業。 《牛津銀行業手冊(第二版)》在理論、實證研究、實踐分析和相關政策之間取得平衡,為未來的銀行業研究和政策指定搭建了全新的舞臺。

  肖麗敏

  自2010年《牛津銀行業手冊(第一版)》公布以來,世界各地的銀行體系持續受到2007年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銀行系統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旨在控制銀行風險承擔能力的監管改革由此開始,例如,2010年美國通過了多德—弗蘭克法案,旨在消除大銀行“大而不能倒”的弊病,增強銀行的風險承擔能力;歐盟通過《2012利卡寧報告》和《2011維氏報告》從相對穩定的零售銀行業務中分離或限制銀行風險證券活動;迫使機構持有更多的資本和流動性的巴塞爾Ⅲ改革在2019年全面實施。

  《牛津銀行業手冊(第二版)》是一部譯作,由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范小云教授團隊翻譯,翻譯質量高,語言通俗易懂。該手冊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行了超過40%的更新,及時、全面地概述和分析了全球銀行系統的最新發展。作者云集了來自世界頂尖大學以及美聯儲、貨幣監理署、愛爾蘭中央銀行、歐洲中央銀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銀行業領域權威學者及政策制定者。

  該書探討了銀行為什么存在、如何運作、面臨的風險及如何管理,也梳理了其法律、組織和治理結構,特別強調了在更廣泛的金融體系中銀行的進化。其中,重點研究了銀行的績效和業務,對銀行效率、技術進步、全球化以及為小企業、消費者提供服務和按揭貸款服務的能力等問題展開研究,并對商業銀行在經營零售和批發支付系統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展開討論。

  此外,該書還研究了影響銀行業的中央銀行、監管機構以及其他政府機構的作用,關注銀行、公司和宏觀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討論銀行倒閉和危機的決定因素以及對金融穩定、制度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對銀行的系統性風險進行了全面的回顧,探討了極端的金融危機如何對宏觀經濟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繼而討論旨在遏制系統性風險的政策,包括事前(預防)以及事后(危機管理)兩方面。

  該書中提到,銀行危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低實際利率、不健全的宏觀經濟政策、擴大存款保險計劃、官方外匯儲備的積累以及衍生品和證券化的過度擴張都會導致銀行危機的發生,進一步指出金融危機的產生說明了金融體系中的信息問題會導致投資者對他們不理解的產品承擔過度風險。該書探討了銀行和主權之間的相互聯系,并展示了這些關系如何導致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不穩定性,認為監管機構需要打破銀行部門和主權風險之間的聯系。通過回顧與銀行倒閉、恐慌和傳染性相關的理論和歷史證據,該書認為,銀行系統恐慌是由銀行體系內沖擊發生率的暫時混淆造成的,政府安全網會減弱市場紀律約束從而導致銀行過度冒險、使銀行不穩定性增加。

  該書通過論述,進一步研究了金融危機爆發前后,政府在金融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國家的金融部門積極的參與有助于在危機期間維持經濟和金融的穩定,但這些影響并不持久,國家以監管和監督形式的參與對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該書也研究了金融發展和實際經濟活動之間的聯系,表明了由于信貸可用性較低,銀行集中度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同時,這種影響因行業而異。

  最后,該手冊還重點介紹了世界各地銀行體系的主要結構和制度特征。全面地涵蓋了美國銀行業、歐盟15國和日本的銀行業、亞洲發展中國家銀行業以及轉型國家和拉丁美洲國家銀行業。

  《牛津銀行業手冊(第二版)》在理論、實證研究、實踐分析和相關政策之間取得平衡,為未來的銀行業研究和政策指定搭建了全新的舞臺。

關鍵詞: 立足當下 展望未來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