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這個冬天 “獵殺”開始……

2020-11-01 14:49:30來源:劉曉博說財經  

對于中國樓市來說,未必有冬天。即便有,整體上也不會太冷。

但對于開發商來說,尤其是作風激進、負債率高、資金鏈緊張的開發商來說,一個真正的冬天剛剛開始。

最新的一次寒流,是“新一輪房地產信托排查”行動啟動了。

據“證券時報”旗下媒體報道,銀保監會信托部近日向各地銀保監局下發《關于開展新一輪房地產信托業務專項排查的通知》,要求繼續嚴控房地產信托規模,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強化房地產信托穿透監管,嚴禁通過各類形式變相突破監管要求,嚴禁為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提供通道。

“通知”要求各銀保監局于2020年11月30日前將排查情況上報。并列出了排查的三大重點:

1、排查地產信托業務的持續合規監管情況。一是核查信托公司違規開展房地產信托貸款情況;二是核查信托公司通過不當“創新”等變相形式突破監管要求情況;三是為各類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提供通道便利情況。

2、排查地產信托業務風險防范化解情況。一是對房地產信托業務逐筆排查,對風險緩釋措施進行分析,摸清風險底數;二是在識別房企集團關聯方的基礎上,全面排查信托公司對房企集團(含其關聯方)的信托融資集中度情況,評估集中度風險;三是制定和執行風險應對預案情況。

3、落實地產信托業務的整改問責情況。針對信托公司房地產信托合規與風險問題,總結今年以來(含本次專項排查工作)的整改情況和追責問責情況。

房地產是資金密集型的企業,高負債率、高杠桿率是房企的常態。房企的融資渠道,不外乎以下幾個:

1、通過銀行貸款

2、通過信托等“非標”方式融資;

3、發行債券;

4、股票IPO或者增發;

5、境外融資;

6、民間借貸;

7、銷售回款;

8、向員工融資等。

房企在A股的IPO和借殼上市早就無限期暫停,能增發股票的企業不多,除非你在香港上市。銀行貸款、境外融資、發行債券等方式管理比較嚴格,向員工融資容易離心離德,銷售回款被地方政府監管越來越嚴,所以通過信托等非標方式融資,或者名股實債等,就成為房企重要的“補血”渠道。

信托等非標方式,資金也主要源自銀行。正規渠道被限制,所以就出現了各種“創新”,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看做是“歪門邪道”。

但金融市場就是這樣,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只要價格合理。越是限制正規渠道,各種“創新”就不斷涌現,因為“炒錢”的機會來了。便宜的錢,可以賣出昂貴的價格了。

上圖:收緊房地產信托是周期性發生的事件。

銀保監會對于信托的最新通知,就是針對各種創新來的。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央行建立“房地產宏觀金融審慎體系”。

我之前在專欄里講過。2020年是對房地產行業管制全面收緊的一年,表現為“房地產宏觀金融審慎體系”的建立。其實質,是用管理金融機構的方式,來管理房企。建立很多“條條框框”,公布了一堆指標體系,目標是給彪悍的房企“套上籠頭”

比如“三道紅線”就規定,房企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最好低于70%、凈負債率低于100%、現金短債比高于1倍。然后根據房企在3個指標里的達標數量,劃分為“紅(3個指標超標)、橙(2個超標)、黃(1個超標)、綠(全部合格)”四檔,并根據檔次控制房企的融資。

“三道紅線”公布了,“房地產宏觀金融審慎體系”建立了,如果信托渠道仍然有漏洞,對“不聽話”房企的殺傷力將大打折扣。而信托等非標渠道,歷來水比較渾、比較深,整頓勢在必行。

封上了這道門,房企將徹底成為“甕中之鱉”,只能乖乖聽央行、銀保監會的調遣了。

上圖是今年6月末全國“資金信托行業投向”(單位萬元),總額達到了17.7萬億。其中5.8萬億是金融行業自己在玩(業內空轉),針對外部最大的3個投向,就是給“租賃和商業服務”的2.85萬億,給房地產的2.5萬億,給房地產小兄弟“建筑業”的1.22萬億。

“房地產+建筑業”達到了3.72萬億的規模,說明它們才是信托行業的真愛。至于制造業,對不起,只有不到5200億的投放。這很好理解,搞制造業現在的風險其實比房地產大多了。

但跟去年同期相比,信托行業在臺面上支持房地產的資金也下降了將近5000億。換算為同比,下降了14.68%;至于季度環比則下降了3.10%。

也就是說,信托給房企“補血”的量越來越少。但暗中還有多少,需要通過檢查才能知道,也才能“堵塞漏洞”。

在臺面上,未來半年信托行業可能從房地產行業抽走資金2500億,至于違規部分減少的估計就更多,或許有5000億。

5000億,看似不多。但你要知道,這是減少的部分。正常情況下,信托對房地產的貸款是要增加的?,F在增加的部分沒有了,反而要存量減少。這一正一負,差距可能就是萬億級別的。

所以,那些信仰“什么清華北大,都不如膽大”的房企,日子將雪上加霜。

或許有讀者會問:既然開發商資金緊張,為什么不降價賣房?

開發商當然想降價,但問題是前期的業主不干,地方政府也不答應。因為一旦大幅降價,必然引發維權,這將給地方政府“添麻煩”,也會讓未來賣地更加困難。所以,屢次傳出開發商降價被地方政府警告的事情,甚至被關閉售樓處。

在強調控下,開發商已經沒有定價權。用萬科董事長郁亮的話說,房地產行業的資金紅利時代已終結,目前進入了“管理紅利階段”。

所謂“管理紅利”,是說開發商要比內功。你管理的不好,拿地太激進、出價太高、周邊配套不成熟,項目很有可能就死掉了,大量資金就會沉淀,這會加劇開發商的資金緊張。而想降價,又被各種因素制約,難度極大。

可以預見,隨著“三道紅線”逐步落地,信托等渠道收緊融資,部分激進房企日子將越來越難過。未來6個月內,一定會有大型房企爆出“扛不住”的新聞。

這個冬天,不僅將獵殺野兔、羚羊,還將獵殺大象、犀牛。

千萬不要以為,這個冬天只有6個月。

它很有可能長達數年,其目標就是讓大多數房企出局。最后可以生存下來的,一定是守紀律、管理好的房企。房地產行業的集中度、國企比例,都會不斷上升。

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想看到樓市崩盤,是越來越難了。因為政府的把控力度越來越強。

關鍵詞: 房地產信托 銀保監會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