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三國金融暗戰六十年

2020-12-25 06:01:14來源:金融時報  

陳嵐 三國的形成與結束,決定于兩場戰爭:赤壁大戰和金融暗戰。赤壁大戰前后準備經過百日左右,激戰不超過十天。金融暗戰卻貫穿三國時期始終,長達六十年??梢?,最終成敗決定于經濟,最主要因素恐怕是金融,其中以信用最為重要。 三國時期,整體經濟是后退的,水平比西漢、東漢時低??傮w來說,魏、蜀、吳三方各自為政,它們建立了自己的貨幣制度,在沿用兩漢五銖舊錢基礎上,都鑄造了新貨幣。然而,由于董卓之亂、連年戰火和軍閥割據,兩漢多年積累的鑄錢技術缺失殆盡,洛陽、長安兩大造幣中心先后毀于兵災戰亂,再也回不到從前了。由于長期分裂,缺乏統一性和連貫性,商品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生產萎縮,老百姓的購買力大為降低,被迫從貨幣交換倒退到實物經濟生活,以谷帛交換手段,實行以物易物。金屬鑄幣流通范圍大大縮小,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嚴重分離,幣值波動十分劇烈。金銀淡出流通領域,僅成為收藏和獎賞的手段。 北方九州五銖穩定 北方九州,在曹操十九年東討西征和北伐下,經濟相對穩定,董卓之亂后的局面有所好轉。曹操擁立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自任丞相,率領大軍南下,進攻荊州劉表和東吳孫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了籌備軍餉和糧草,曹軍深感實物經濟不便,于是恢復了貨幣的使用。曹操先是另鑄新錢,但因洛陽、長安鑄錢中心遭毀,鑄錢技術倒退,鑄錢并未成功,所鑄新錢并不優于董卓“惡錢”,只好存入庫中,沒有使用。周瑜的一把火燒退了八十萬大軍,曹操用完劉表之子劉琮的庫存物資,就匆忙撤退回鄴城了。 曹操統一北方,懂得“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大力提倡積谷和屯田,老百姓還是過著實物經濟生活,交往中多以谷帛為主要手段,必要時才使用五銖錢。直至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天災谷缺,而錢幣又不夠用,曹魏下令停用五銖錢,完全實行實物經濟。但是,由于民間作偽現象泛濫,許多人把谷浸濕、將絹織薄,造成了谷帛貶值,通貨膨脹。于是,六年后的明帝太和七年(公元227年),曹魏又鑄造漢之五銖錢。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曹魏后代中,以曹叡最為奢侈,急需用錢,好過奢侈生活。 由于曹魏修水利、大力屯田,谷帛積累雄厚,加上赤壁大戰敗北后,北方不再輕舉妄動,軍用開支減少,以實物谷帛交換為主,錢幣僅用于賞賜和帝王揮霍。所以,在東漢錢幣制度沒有動搖的保證下,自魏明帝改定五銖錢后,直到晉代還通用無阻,經濟相對穩定,這也許就是晉代司馬氏篡奪曹魏后,能消滅蜀漢和東吳的重要原因之一?!扒叭嗽詷?,后人乘涼”,司馬氏充分享用了曹操的基業。赤壁大戰遏制了曹操南下,但經濟基礎仍是曹魏奠定的。 蜀漢失信孤掌難鳴 赤壁大捷之后,劉備借得荊州,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叔,似乎漢朝天下將由他來繼承。他迫使劉璋投降,取得成都時,社會上還通用漢五銖錢,經濟穩定,民強國富,儼然“天府之國”。他以益州、荊州起家,原先并無經濟基礎,僅借赤壁一戰發跡。 這時候的劉備,像個“暴發戶”,不顧后果、拋棄信用。他在攻打成都時,連軍餉都發不出,只有破釜沉舟,向士兵約定:只要破城,打開府庫,內中錢財任你們掠搶。在強烈的物質刺激下,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終于破城而入。躍上城樓的士兵,紛紛丟下武器向府庫狂奔,去搶掠錢財寶物。劉備形象被踐踏在地,政治野心暴露無遺。湘人劉巴向劉備建議,趕快鑄錢直百五銖。但是因為缺,直百五銖僅為蜀五銖的三十分之一。劉備不講信用,他以同樣多的銅去套取民間三、四十倍的物質和勞務,作價竟達百倍之多,連老百姓蚊帳的帳鉤也被搜刮一盡,拿去鑄錢幣。這就是史書上說的“數月之間,府庫充實”,實際就是劉巴出的點子,劉備同意大搞“通貨膨脹”。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攻取犍為,又開爐鑄錢。犍為是四川較早開發的一個商業城市,也是礦業中心。早在漢武帝時就已置郡,張騫曾計劃從這里出發去探尋印度。犍為自古以產銀著稱,犍為鑄的直百五銖,是三國以前的蜀五銖,早就上市運用。劉備靠“皇叔”稱呼起家,特別強調正統觀念,取得犍為以后,掌握了政治資本與資源優勢,當然不會放過這個鑄錢機會。他在鑄幣上不斷減重。 劉備取得益州以后,頻繁用兵。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打敗曹操,奪取漢中;也就在這個時期,關公父子走麥城,失去荊州,為孫權所得。曹魏章武二年(公元222年),蜀漢與東吳大戰于夷陵。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軍用開支巨大,物質消耗殆盡,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孔明渡瀘南征,七擒七縱孟獲。劉備連年征戰,孤掌難鳴,使得成都益州疲憊不堪。四川又不產銅,只有減輕減薄直百五銖錢幣,從8厘米減至6厘米,再減至5厘米。一減再減,還是入不敷出,通貨膨脹,波動到曹魏和東吳,必然引起錢幣的激烈暗戰。 劉備死后,后主劉禪更是奢費,建興十三年(公元235年)時,劉禪又實行了一次幣制改革,竟將直百五銖鑄至兩厘米以下,正如曹奐所說:“虛用其眾,刻剝眾羌,勞役無已,民不堪命?!边@導致蜀漢經濟基礎幾近崩潰。蜀漢失信,通貨膨脹愈演愈烈。到蜀漢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姜維屢次出蜀打仗,軍事開支急劇增加,直百五銖又開始減重,從2厘米減到1.4厘米再減到1厘米,再至0.56厘米,最后減至0.4厘米。若從蜀五銖算起,已減輕至原來的五百分之一。一個大銅錢變成了一個鵝眼大。這樣驚人的通貨膨脹,下滑到劉禪投降、西晉消滅蜀漢時才結束。蜀漢先行滅亡的真正原因,就是其通貨膨脹、信用喪失導致的金融崩潰。 東吳偏安隨波逐流 東吳孫權的經濟基礎較為穩定,這也是東吳孫權集團比蜀漢劉備集團多延續了二十余年的原因。早在赤壁大戰之前,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打敗袁紹之后,欲統一北方時,曾要求孫權送子到許昌為質。在吳國太、孫權面前,周瑜說:吳國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何質之有?斷然拒絕曹操,對方也無可奈何。 之后,孫權令呂蒙收回荊州,陸遜火燒連營,孫劉聯盟破裂。至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渡瀘南征。后方安定后,孫劉聯盟恢復。由于東吳蜀漢相通,特別是劉禪施行幣制改革之后,蜀漢通貨膨脹波及東吳。為了應對錢幣暗戰,孫吳于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鑄造大泉五百,過了二年又鑄大泉當千。這兩種錢幣大大地減重,導致物價上漲三倍。 后來,孫吳對曹魏采取攻勢,嘉禾初年,孫權親率十萬人馬圍攻合肥達四月之久。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兩種大錢連續減重,大泉五百減成8厘米,大泉當千減至12厘米。即便如此,通貨膨脹仍剎不住車。為了防止吳錢大量流入蜀漢,孫吳又鑄造12厘米重的大泉二千,最后至赤烏八、九年(公元245年-246年),鑄造大泉五千。所有這些貨幣暗戰,極大破壞了東吳境內老百姓的經濟生活,以至于像呂岱那樣征戰萬里的大將,其親屬在家都要挨餓,普通人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孫權繼承人孫皓等窮奢享樂,營建新宮,物價飛漲,人心惶惶,以至于政府不得不下令收回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到晉滅東吳,三國結束,大泉五百和大泉當千還在與舊錢并用,一直到東晉仍在繼續。三國時期錢幣暗戰洶涌激烈、持久不斷,絲毫不亞于赤壁大戰和夷陵大戰那樣的軍事戰爭。

  陳嵐

  三國的形成與結束,決定于兩場戰爭:赤壁大戰和金融暗戰。赤壁大戰前后準備經過百日左右,激戰不超過十天。金融暗戰卻貫穿三國時期始終,長達六十年。可見,最終成敗決定于經濟,最主要因素恐怕是金融,其中以信用最為重要。

  三國時期,整體經濟是后退的,水平比西漢、東漢時低??傮w來說,魏、蜀、吳三方各自為政,它們建立了自己的貨幣制度,在沿用兩漢五銖舊錢基礎上,都鑄造了新貨幣。然而,由于董卓之亂、連年戰火和軍閥割據,兩漢多年積累的鑄錢技術缺失殆盡,洛陽、長安兩大造幣中心先后毀于兵災戰亂,再也回不到從前了。由于長期分裂,缺乏統一性和連貫性,商品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生產萎縮,老百姓的購買力大為降低,被迫從貨幣交換倒退到實物經濟生活,以谷帛交換手段,實行以物易物。金屬鑄幣流通范圍大大縮小,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嚴重分離,幣值波動十分劇烈。金銀淡出流通領域,僅成為收藏和獎賞的手段。

  北方九州五銖穩定

  北方九州,在曹操十九年東討西征和北伐下,經濟相對穩定,董卓之亂后的局面有所好轉。曹操擁立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自任丞相,率領大軍南下,進攻荊州劉表和東吳孫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了籌備軍餉和糧草,曹軍深感實物經濟不便,于是恢復了貨幣的使用。曹操先是另鑄新錢,但因洛陽、長安鑄錢中心遭毀,鑄錢技術倒退,鑄錢并未成功,所鑄新錢并不優于董卓“惡錢”,只好存入庫中,沒有使用。周瑜的一把火燒退了八十萬大軍,曹操用完劉表之子劉琮的庫存物資,就匆忙撤退回鄴城了。

  曹操統一北方,懂得“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大力提倡積谷和屯田,老百姓還是過著實物經濟生活,交往中多以谷帛為主要手段,必要時才使用五銖錢。直至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天災谷缺,而錢幣又不夠用,曹魏下令停用五銖錢,完全實行實物經濟。但是,由于民間作偽現象泛濫,許多人把谷浸濕、將絹織薄,造成了谷帛貶值,通貨膨脹。于是,六年后的明帝太和七年(公元227年),曹魏又鑄造漢之五銖錢。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曹魏后代中,以曹叡最為奢侈,急需用錢,好過奢侈生活。

  由于曹魏修水利、大力屯田,谷帛積累雄厚,加上赤壁大戰敗北后,北方不再輕舉妄動,軍用開支減少,以實物谷帛交換為主,錢幣僅用于賞賜和帝王揮霍。所以,在東漢錢幣制度沒有動搖的保證下,自魏明帝改定五銖錢后,直到晉代還通用無阻,經濟相對穩定,這也許就是晉代司馬氏篡奪曹魏后,能消滅蜀漢和東吳的重要原因之一。“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司馬氏充分享用了曹操的基業。赤壁大戰遏制了曹操南下,但經濟基礎仍是曹魏奠定的。

  蜀漢失信孤掌難鳴

  赤壁大捷之后,劉備借得荊州,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叔,似乎漢朝天下將由他來繼承。他迫使劉璋投降,取得成都時,社會上還通用漢五銖錢,經濟穩定,民強國富,儼然“天府之國”。他以益州、荊州起家,原先并無經濟基礎,僅借赤壁一戰發跡。

  這時候的劉備,像個“暴發戶”,不顧后果、拋棄信用。他在攻打成都時,連軍餉都發不出,只有破釜沉舟,向士兵約定:只要破城,打開府庫,內中錢財任你們掠搶。在強烈的物質刺激下,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終于破城而入。躍上城樓的士兵,紛紛丟下武器向府庫狂奔,去搶掠錢財寶物。劉備形象被踐踏在地,政治野心暴露無遺。湘人劉巴向劉備建議,趕快鑄錢直百五銖。但是因為缺銅,直百五銖僅為蜀五銖的三十分之一。劉備不講信用,他以同樣多的銅去套取民間三、四十倍的物質和勞務,作價竟達百倍之多,連老百姓蚊帳的帳鉤也被搜刮一盡,拿去鑄錢幣。這就是史書上說的“數月之間,府庫充實”,實際就是劉巴出的點子,劉備同意大搞“通貨膨脹”。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攻取犍為,又開爐鑄錢。犍為是四川較早開發的一個商業城市,也是礦業中心。早在漢武帝時就已置郡,張騫曾計劃從這里出發去探尋印度。犍為自古以產銀著稱,犍為鑄的直百五銖,是三國以前的蜀五銖,早就上市運用。劉備靠“皇叔”稱呼起家,特別強調正統觀念,取得犍為以后,掌握了政治資本與資源優勢,當然不會放過這個鑄錢機會。他在鑄幣上不斷減重。

  劉備取得益州以后,頻繁用兵。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打敗曹操,奪取漢中;也就在這個時期,關公父子走麥城,失去荊州,為孫權所得。曹魏章武二年(公元222年),蜀漢與東吳大戰于夷陵。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軍用開支巨大,物質消耗殆盡,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孔明渡瀘南征,七擒七縱孟獲。劉備連年征戰,孤掌難鳴,使得成都益州疲憊不堪。四川又不產銅,只有減輕減薄直百五銖錢幣,從8厘米減至6厘米,再減至5厘米。一減再減,還是入不敷出,通貨膨脹,波動到曹魏和東吳,必然引起錢幣的激烈暗戰。

  劉備死后,后主劉禪更是奢費,建興十三年(公元235年)時,劉禪又實行了一次幣制改革,竟將直百五銖鑄至兩厘米以下,正如曹奐所說:“虛用其眾,刻剝眾羌,勞役無已,民不堪命?!边@導致蜀漢經濟基礎幾近崩潰。蜀漢失信,通貨膨脹愈演愈烈。到蜀漢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姜維屢次出蜀打仗,軍事開支急劇增加,直百五銖又開始減重,從2厘米減到1.4厘米再減到1厘米,再至0.56厘米,最后減至0.4厘米。若從蜀五銖算起,已減輕至原來的五百分之一。一個大銅錢變成了一個鵝眼大。這樣驚人的通貨膨脹,下滑到劉禪投降、西晉消滅蜀漢時才結束。蜀漢先行滅亡的真正原因,就是其通貨膨脹、信用喪失導致的金融崩潰。

  東吳偏安隨波逐流

  東吳孫權的經濟基礎較為穩定,這也是東吳孫權集團比蜀漢劉備集團多延續了二十余年的原因。早在赤壁大戰之前,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打敗袁紹之后,欲統一北方時,曾要求孫權送子到許昌為質。在吳國太、孫權面前,周瑜說:吳國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何質之有?斷然拒絕曹操,對方也無可奈何。

  之后,孫權令呂蒙收回荊州,陸遜火燒連營,孫劉聯盟破裂。至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渡瀘南征。后方安定后,孫劉聯盟恢復。由于東吳蜀漢相通,特別是劉禪施行幣制改革之后,蜀漢通貨膨脹波及東吳。為了應對錢幣暗戰,孫吳于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鑄造大泉五百,過了二年又鑄大泉當千。這兩種錢幣大大地減重,導致物價上漲三倍。

  后來,孫吳對曹魏采取攻勢,嘉禾初年,孫權親率十萬人馬圍攻合肥達四月之久。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兩種大錢連續減重,大泉五百減成8厘米,大泉當千減至12厘米。即便如此,通貨膨脹仍剎不住車。為了防止吳錢大量流入蜀漢,孫吳又鑄造12厘米重的大泉二千,最后至赤烏八、九年(公元245年-246年),鑄造大泉五千。所有這些貨幣暗戰,極大破壞了東吳境內老百姓的經濟生活,以至于像呂岱那樣征戰萬里的大將,其親屬在家都要挨餓,普通人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孫權繼承人孫皓等窮奢享樂,營建新宮,物價飛漲,人心惶惶,以至于政府不得不下令收回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到晉滅東吳,三國結束,大泉五百和大泉當千還在與舊錢并用,一直到東晉仍在繼續。三國時期錢幣暗戰洶涌激烈、持久不斷,絲毫不亞于赤壁大戰和夷陵大戰那樣的軍事戰爭。

關鍵詞: 三國金融暗戰六十年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