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業績平淡、經營保守 中國銀行市值十年止步不前

2020-12-27 10:32:21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記者 | 王立峰

12月18日,中國銀行與中國聯通共同推出了基于5G消息的金融應用試點平臺,被視為這家國有商業銀行向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嘗試。不過,對于這一舉動的最終效果和前景,還是應該謹慎看待。

數字金融早在十幾年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傳統的商業銀行,包括中國銀行在這一領域的進展一直非常緩慢。銀行(尤其支付)業務上的通道化、金融業務應用場景的缺乏等導致了這一轉型并不會很順利。

中國銀行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業績低迷、平淡,經營保守、效率不高,都擺在中國銀行管理層面前。上述種種原因也導致其市值的低迷,從市值的角度,中國銀行還停留在十年以前,約為8500億人民幣

謹慎看待中國銀行的數字化轉型

中行官網,12月18日,中國銀行聯合另外一家央企中國聯通推出基于5G消息的金融應用試點平臺,讓志愿者用戶體驗基于5G消息的金融應用。5G消息是短信業務的升級,支持豐富的媒體格式,無需下載客戶端,即可實現“消息即服務”。此舉被認為是中國銀行推進“金融+科技”創新,提升數字金融服務能力的重要舉動。

從目前的信息來看,這一“5G消息”由于缺乏社交功能,未來能否獲得用戶認同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當然也意味著借此就想切入零售金融領域并取得成功,并不容易。就零售金融來說,中行身邊有很多的“對手”,這既有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騰訊旗下的財付通,乃至京東數科等科技巨頭,也有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這樣的零售銀行強敵。

不管怎樣,這一舉動還是讓投資者有機會重新檢視中國銀行在零售金融業務的成敗與得失。

就成功的方面來說,過去十年,中行在零售業務上取得了不小的進展,零售金融業務對中行的業務貢獻占比,從2010年的29%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38.98%。反映這一業務收入結構變化的個人零售存、貸款余額從2010年的3.45萬億元、1.42萬億元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7.61萬億元、5.34萬億元,分別是2010年的2.2倍、3.8倍;來自零售業務方面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在同類業務中的占比,從2010年的33%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49%。

不足也是顯然的,尤其與對手比較。從業務貢獻的角度看,其競爭對手零售業務也在不斷成長。今年上半年,中國銀行個人金融業務實現收入額1113.56億元,占比38.98%,是四大行中比例最低的。工行建行以及農行個人金融業務占比分別為42.2%、40.5%以及40%。從絕對額看,今年上半年,工行一家個人金融業務實現收入額1891.75億元,是中行的1.7倍,這與二者的資產體量比較并不匹配,工行資產是中行資產的約1.3倍。數據反映了中行與同行對手在收入結構上的競爭性差異。

另外的一項數據更能夠直觀反映中國銀行在零售金融業務上的落差。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中國銀行累計發行信用卡1.3億張,按照上半年信用卡消費金額來算,平均每張卡消費金額僅為6200元,是四大行里最低的。工行、農行、建行上半年信用卡平均消費金額分別為8000元、7200元以及1.05萬元。信用卡平均消費金額低于行業競爭對手,反映其信用卡使用頻次受限,應用場景相對受限,而這不利于中行信用卡業務推廣以及零售金融業務的發展。

中國銀行零售金融方面與同行的差距,只是其市場競爭力不足的一個方面。但是,正是類似零售金融等諸多業務上的落后,導致了中行業績的低迷。對于中國商業銀行來說,未來業務的廣闊空間在于零售金融。

中國銀行息差與壞賬的艱難權衡

經營文化保守

作為一家老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國銀行業績上的低迷,也與其保守的經營風格有密切的關系,其業績太過于平淡了,這在公司財務、經營數據上體現較為明顯。認真比對中國銀行的凈息差與不良率數據,不難發現,過去很多年,中國銀行的凈息差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當然這也幫助其將不良率維持在四大行內最低位置。

從凈息差來看,2010年~2019年,中國銀行凈息差簡單平均數為2.04%,這低于工行、建行,以及農行,后三者同期凈息差平均數分別為2.43%、2.51%以及2.56%。《紅周刊》記者發現,過去十年,直到今年上半年,中行的凈息差始終是四大行中最低位置。

中國銀行較低的凈息差,如果不考慮資金成本問題,很大程度上暗示其采取了較低的風險容忍度。進一步說,這意味著中國銀行整體上對于資產(尤其是信貸)擴張采取了較低的不良率對策,財務數據的確反映了這個趨勢。從過去十年看(2010年~2019年),中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1.23%,工行、建行以及農行的同期不良率分別為1.26%、1.29%以及2.03%,顯然后三者具備更高的不良率,隱含相對高的風險暴露概率。

從波動的角度來說,《紅周刊》記者針對過去十年四大行的凈息差、不良資產率的波動率分析后發現,中行在過去十年也總體呈現更低波動率。凈息差方面,中行這一數據為0.17,另外三大國有行均值為0.25,不良率方面,中行0.22,另外三大國有行均值0.31。波動率明顯低位,進一步印證了前述關于中行經營保守的公司特質。

對于中行來說,這不見得是個最優解。

對于這一結論最好的解釋是業績,也就是股東回報率。很遺憾,從中行過去十年的業績來看,很不理想。2019年,中行實現凈利潤2018.91億元,是2010年1096.91億元的1.84倍,低于同期工行、建行以及農行的這一表現,后三者這一數據分別為1.89、1.99以及2.24倍。這意味著在與其他三大行業績增長的較量中,中行落敗了。

業績增速的低迷,意味著較低的ROE回報。中行平均的ROE回報率在四大行中,歷年都是最低的。財務數據顯示,中行過去十年ROE均值15.34%,較大程度低于工行、建行以及農行,后三者分別為18.47%、18.28%以及17.67%。

過于平淡的業績反映中行保守的企業文化,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少犯錯誤。這并未換來股東回報率的提升,也沒有換來經營效率的提升。從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效率角度來看,中行顯然也略遜于其他三大行。反倒相比中行略顯激進的另外三家大型國有銀行,取得了更值得投資者信任的收益率。

2006年,中國銀行登陸A股資本市場,由于甩掉了不良資產的巨額包袱給四大資管公司,再加上資本的補充,趁著中國城鎮化浪潮,中國銀行的業績一度突飛猛進。財務數據顯示,從2006年至2010年,其歸母凈利潤平均增速高達30.74%。從那以后,少了政策的支持,經營上缺乏鮮明特色(除了外匯以及海外業務),且經營相對保守的中國銀行,業績開始進入下行通道。從2011年至2019年,中國銀行歸母凈利潤增速僅為6.9%,2015年至2019年,這一增速進一步下降為2.07%。

顯然,這樣的業績增速,對于市場投資者來說,期望難平。

市場化機構持股比例最低

機構投資者對于一家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側面暗示了一家公司業績的悲觀或者樂觀。《紅周刊》記者統計發現,四大商業銀行中,不考慮法人持股,中國銀行的機構持股比例最低。而法人股東方面,中國銀行的股權主要被控制在中央匯金、中國證券金融公司兩大股東,兩者合計持有中國銀行67.55%的股權。

機構方面,Wind數據顯示,以反映外資持股比例的陸股通為例,截至三季度末,陸股通對中國銀行的持股比例僅為7.26億股,持股比例0.34%。2020年以來,持股比例不斷下降,相比2019年底的0.43%下降了9個BP。相比之下,陸股通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的持股比例都在中國銀行之上,其持股比例分別為0.39%、4.51%以及0.45%。

險資方面,截至三季度末,險資持有中國銀行22.43億股,持股比例1.06%。與陸股通持股趨勢不一致,險資今年以來累計加倉中國銀行5.42億股,持股比例上升至1.06%。不過,與另外三大國有銀行相比,依然最低。Wind數據顯示,險資持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的比例分別為1.69%、4.51%以及1.85%。

上述機構投資者比例,如果與國內部分領先的股份制銀行相比,結果更加讓人悲觀。以招商銀行為例,截至三季度末,陸股通持股比例4.51%,險資持股比例高達12.21%。基金方面,基金對招商銀行持股比例高達4.26%,中國銀行的持股比例僅為0.03%,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機構持倉影響著中國銀行的市值變動。2015年股市大震蕩以來,中國銀行的整體走勢在四大行中表現最差。統計數據發現,從2015年6月30日至今,中行跌幅最大,為-38%,另外三大行跌幅在10%~16%之間,顯著低于中行。

中行海外業務優勢能否繼續維持

中行一直堅持全球化戰略定位,很長時間以來,也一直是中國企業以及居民辦理海外業務的最重要銀行通道,這一度也成為中國銀行相對于其他商業銀行的重要競爭優勢之一。

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銀行目前在全球擁有558家海外分支機構,覆蓋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含2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國際性企業和當地企業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這推動了中行海外業務的發展。

以今年上半年的數據為例,到今年6月末,海外商業銀行客戶存款、貸款總額分別折合4,851.37億美元、4,244.67億美元;上半年,中國銀行海外業務實現收入663.73億元,約占中國銀行全部業務收入的23.23%。

中行海外業務的挑戰還是來了。挑戰之一是自身海外業務發展的緩慢。財報數據顯示,中行海外業務收入663.73億元,同比僅微增1.5%。進一步拆分后,更不樂觀。中國銀行海外業務的主要收入來自港澳臺地區,占比超過了八成;其他海外地區的業務收入上半年109億元,同比下降約5%。縱向來看,從2017年至2019年,中行除了港澳臺以外的海外地區業務收入,整體處于停滯狀態,大約在230億元上下。

挑戰之二是其同行對手工商銀行的海外業務推進。截至6月末,工行在4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25家機構,服務網絡覆蓋六大洲和全球重要國際金融中心,在“一帶一路”沿線21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25家分支機構。

盡管機構網點數量以及覆蓋的國家數量低于中行,從業務規模來看,上半年工行海外業務收入693.21億元,這一收入金額實際已經超過了中行海外收入總額。事實上,2019年,這一數據就已經非常接近,工行海外地區當年業務收入1309億元,逼近中行1317.44億元的海外營業收入。下圖直觀反映了海外業務收入方面,中行與工行的地位變化。

從海外營收占比的角度,工行海外業務收入占比從2010年的3.51%,不斷上升至2019年的15.31%;同期中行海外業務收入占比從2010年的20.16%微升至2019年的23.99%。

顯然,相對于工行,最先在海外業務有較多布局的中行在競爭中已經處于了下風。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不斷推進,中國銀行在海外能否重新奪回昔日輝煌,保持海外業務競爭優勢存在不確定性。

中國銀行的不良貸款隱含結構性問題

中國銀行的問題不止這么多,其在不良貸款方面隱含結構性問題,尤其是海外業務上。

從不良貸款率數據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1.48%,低于工行、農行以及建行,后三者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55%、1.52%以及1.53%。盡管與過去多年的歷史趨勢相一致,但是中國銀行在不良貸款的結構上呈現出一些并不一樣的特點。

與其他三大行不一樣,中國銀行是海外資產布局最為廣泛的商業銀行,海外業務對其營收的貢獻占比達到23.23%。這意味著其資產質量的表現也將同樣因為全球布局而受到影響。

今年以來,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因素的影響,除了中國,全球經濟都在下滑。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受益于疫情的成功控制,經濟快速恢復。但是海外就不一樣了,全球新冠疫情目前還在蔓延,目前感染人數超過7800萬人, 這拖累了全球經濟的表現。據世界銀行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5.2%。

出于中國銀行的全球業務布局,其業績以及不良資產的表現很難不會受到海外因素的不利影響。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中國銀行不良資產率1.48%。4大行中最低。從結構看,中行海外不良資產率從去年末的0.3%上升了25個BP至0.55%,內地信貸業務不良率與去年持平。數據證實了其海外業務有加速風險暴露的可能。目前,中行海外信貸業務的風險敞口超過3萬億,不良率每10個BP的上升,將會導致其不良貸款增加超過30億元。

不良貸款的潛在增加,形成對中行撥備計提的壓力。從撥備覆蓋率來看,中國銀行的確存在壓力,目前是四大行里面日子最緊的。財務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行撥備率僅為177.46%,為四大行最低。如果海外業務不良率最終帶動中行不良率整體攀升,這意味著中行不得不計提更多的撥備,以滿足監管要求。多計提不良率,一定意味著利潤下降,資本下降。

作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中國銀行以22.75萬億的資產總規模居于末位。基于市值的比較更為尷尬,中國銀行目前總市值約8500億元,不僅四大行中最低,即便與規模比其小的多的招商銀行相比,中國銀行更是遜色不少,中行規模接近招行的3倍,市值卻低于招行。市場對于中國銀行的冷淡態度,反映投資者對中國銀行這家老牌國有銀行業績的不滿,并對未來的前景看淡。

從市凈率角度來看,中國銀行也是四大行中最低的。截至12月23日,中行市凈率僅為0.54倍,工行、建行以及農行的市凈率分別為0.69倍、0.71倍以及0.6倍。市盈率的表現同樣如此。

最新交易日,中行報收于3.18元,總市值為8527億元。

(文中個股僅做舉例,不做買入或賣出推薦)

關鍵詞: 業績平淡、經營保守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