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如何“強化”普惠金融服務

2021-01-07 05:48:13來源:金融時報  

徐紹峰 “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成為2021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意味著什么? 2020年12月下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明確2021年的重點任務時提出,要“強化普惠金融服務”。為什么要特別強調“強化”普惠金融服務? 近年來,在各類主體共同努力下,我國普惠金融服務取得了顯著成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全國銀行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3.7萬億元,同比增速28.4%,較各項貸款高15.3個百分點。2020年上半年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5.94%,較2019年全年貸款平均利率下降0.76個百分點。 雖然成績斐然,但仍應看到,當前部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民營企業尤其是一些小微企業較難從金融機構獲得相應信貸服務。一些金融機構在服務小微企業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畏貸”心理。 “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1年經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強化”而不是“弱化”普惠金融服務,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意義重大。 如何“強化”普惠金融服務? “強化”普惠金融服務,首先要保證政策力度不弱化。2020年,我國在普惠金融政策扶持方面,更加綜合化和全面化。在普惠金融服務對象方面,出臺了主要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鄉村振興、“三農”發展等領域的專項政策,支持金融資源向普惠領域傾斜;在普惠金融服務主體方面,逐步確立各類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主體的法規規范,包括小額信貸業務、融資擔保公司等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務中的責任與義務;在金融消費者保護方面,不斷健全普惠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體系,加強消費者金融知識宣傳教育,擴展消費者維權渠道;在貨幣、財稅政策方面,繼續落實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政策,加強支農、扶貧、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管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對金融機構符合條件的普惠金融領域有關貸款實行免征增值稅、印花稅,減征企業所得稅等。2020年推出的諸多普惠金融扶持政策,2021年不僅不能減少,反而要進一步“強化”,要通過政策扶持引導,讓金融活水更多流入普惠領域,讓普惠金融消費者權益得到更好保護,讓深耕普惠金融的金融機構獲得更多稅收減免優惠。 “強化”普惠金融服務,其次要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在我國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中,國有商業銀行不僅普遍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而且截至2020年7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3.57萬億元,較上年底提升9651億元人民幣,增速37.1%。可以說,國有商業銀行在普惠金融服務方面厥功至偉。但一花獨放不是春,要“強化”普惠金融服務,就離不開對普惠金融體系的完善。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以及其他傳統金融機構,要在普惠金融服務上繼續發揮主力軍作用;另一方面,消費金融公司、民營銀行互聯網金融機構等新型業態主體同樣應成為“強化普惠金融服務”的有益補充。特別是,非銀行金融機構深入農村普惠,擴展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像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所進行的普惠金融探索,對滿足在傳統金融機構那里難以獲得貸款的微小經濟主體融資需求大有裨益。 “強化”普惠金融服務,再次要大力發展數字普惠。目前,我國的數字普惠金融已經形成以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互聯網巨頭、金融科技企業等為服務主體,以“三農”服務、精準脫貧、小微企業融資和智慧城市建設等為服務對象,以支付體系、信用體系、產權交易市場、資本市場等為基礎設施,以政策體系、法律體系等為制度保障的生態系統。這樣一個系統的存在,有力保證了普惠金融的充足資金規模、相對低廉的資金價格和較迅速的服務效率,使用戶在融資需求上基本上可以實現“貸得到”“還得起”。顯然,要“強化普惠金融服務”,2021年就需要繼續利用大數據、生物識別、云計算等技術,優化和提升金融服務運行效率并防控風險,通過“場景+金融”雙向賦能,將渠道、技術、營銷等方面的能力,與金融機構在資金、風控等方面積累的經驗優勢互補,共建普惠金融新生態,為小微企業、個人用戶提供一體化經營解決方案,助力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最后還要有序健康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特別是加快信用體系數字化進程。目前,我國正在推動符合條件的放貸機構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信用數據的數量、范圍逐步拓展。截至2019年6月末,個人和企業數據庫分別接入機構3642家和3524家,共收錄9.99億自然人、2757.5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相關信息。同時,人民銀行共備案企業征信機構130家,2019年上半年對外提供各類征信產品和服務22億次。此外,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對于信用體系的建設也正在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2021年要實現“強化普惠金融服務”的目標,就離不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序健康推進。畢竟,只有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才能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才能優化金融生態環境,進而為“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提供堅實的信用支撐。

  徐紹峰

  “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成為2021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意味著什么?

  2020年12月下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明確2021年的重點任務時提出,要“強化普惠金融服務”。為什么要特別強調“強化”普惠金融服務?

  近年來,在各類主體共同努力下,我國普惠金融服務取得了顯著成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全國銀行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3.7萬億元,同比增速28.4%,較各項貸款高15.3個百分點。2020年上半年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5.94%,較2019年全年貸款平均利率下降0.76個百分點。

  雖然成績斐然,但仍應看到,當前部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民營企業尤其是一些小微企業較難從金融機構獲得相應信貸服務。一些金融機構在服務小微企業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畏貸”心理。

  “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1年經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強化”而不是“弱化”普惠金融服務,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意義重大。

  如何“強化”普惠金融服務?

  “強化”普惠金融服務,首先要保證政策力度不弱化。2020年,我國在普惠金融政策扶持方面,更加綜合化和全面化。在普惠金融服務對象方面,出臺了主要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鄉村振興、“三農”發展等領域的專項政策,支持金融資源向普惠領域傾斜;在普惠金融服務主體方面,逐步確立各類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主體的法規規范,包括小額信貸業務、融資擔保公司等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務中的責任與義務;在金融消費者保護方面,不斷健全普惠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體系,加強消費者金融知識宣傳教育,擴展消費者維權渠道;在貨幣、財稅政策方面,繼續落實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政策,加強支農、扶貧、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管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對金融機構符合條件的普惠金融領域有關貸款實行免征增值稅、印花稅,減征企業所得稅等。2020年推出的諸多普惠金融扶持政策,2021年不僅不能減少,反而要進一步“強化”,要通過政策扶持引導,讓金融活水更多流入普惠領域,讓普惠金融消費者權益得到更好保護,讓深耕普惠金融的金融機構獲得更多稅收減免優惠。

  “強化”普惠金融服務,其次要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在我國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中,國有商業銀行不僅普遍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而且截至2020年7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3.57萬億元,較上年底提升9651億元人民幣,增速37.1%。可以說,國有商業銀行在普惠金融服務方面厥功至偉。但一花獨放不是春,要“強化”普惠金融服務,就離不開對普惠金融體系的完善。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以及其他傳統金融機構,要在普惠金融服務上繼續發揮主力軍作用;另一方面,消費金融公司、民營銀行、互聯網金融機構等新型業態主體同樣應成為“強化普惠金融服務”的有益補充。特別是,非銀行金融機構深入農村普惠,擴展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像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所進行的普惠金融探索,對滿足在傳統金融機構那里難以獲得貸款的微小經濟主體融資需求大有裨益。

  “強化”普惠金融服務,再次要大力發展數字普惠。目前,我國的數字普惠金融已經形成以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互聯網巨頭、金融科技企業等為服務主體,以“三農”服務、精準脫貧、小微企業融資和智慧城市建設等為服務對象,以支付體系、信用體系、產權交易市場、資本市場等為基礎設施,以政策體系、法律體系等為制度保障的生態系統。這樣一個系統的存在,有力保證了普惠金融的充足資金規模、相對低廉的資金價格和較迅速的服務效率,使用戶在融資需求上基本上可以實現“貸得到”“還得起”。顯然,要“強化普惠金融服務”,2021年就需要繼續利用大數據、生物識別、云計算等技術,優化和提升金融服務運行效率并防控風險,通過“場景+金融”雙向賦能,將渠道、技術、營銷等方面的能力,與金融機構在資金、風控等方面積累的經驗優勢互補,共建普惠金融新生態,為小微企業、個人用戶提供一體化經營解決方案,助力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最后還要有序健康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特別是加快信用體系數字化進程。目前,我國正在推動符合條件的放貸機構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信用數據的數量、范圍逐步拓展。截至2019年6月末,個人和企業數據庫分別接入機構3642家和3524家,共收錄9.99億自然人、2757.5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相關信息。同時,人民銀行共備案企業征信機構130家,2019年上半年對外提供各類征信產品和服務22億次。此外,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對于信用體系的建設也正在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2021年要實現“強化普惠金融服務”的目標,就離不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序健康推進。畢竟,只有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才能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才能優化金融生態環境,進而為“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提供堅實的信用支撐。

關鍵詞: 如何“強化”普惠金融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