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瑞·達利歐給孩子們的人生原則圖譜 ——瑞·達利歐《原則》繪

2021-01-08 21:52:21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特約 | 許玉琴

在閱讀完美國橋水基金創始人、投資界喬布斯瑞·達利歐先生一書之后,作為一名四歲多孩子的母親,就曾想過,如果能讓家里這只懵懂的“神獸”有原則意識,逐漸在生活與學習中構建出自己的原則體系,那么長大后就不用發愁了。

當看到《原則》中英雙語繪本版之時,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精美的版紙,生動有趣的圖畫、凝練易懂的語句與淺顯易懂的案例,達利歐先生作為爺爺輩的過來人最想講給孩子們聽的諄諄叮囑——要如何構建原則體系、如何選擇同行者、如何應對挫折、如何保持頭腦開放等一一具象化呈現,讓閱歷及理解力不足的孩子們,有機會一窺這一傳奇人物成功真諦,而且還能夠逐漸培養構建自我原則體系的意識。可以說,這是一卷達利歐先生獻給孩子們的,關于要如何在這場人生探險之旅中實現成功的核心原則路徑圖譜。當然,除了孩子之外,沒有時間閱讀、讀過原版但記不住的成人,繪本版作為“原則中的原則”也是一個“微閱讀”和溫故知新的好選擇。

人生稱重器上 原則才是磐石

“父母之為子女,則為之計深遠。” 教育是每個人一生最大最重要的投資。那么,教育投資,這一項從孩子出生甚至孕育時就已展開的項目,我們的精力與金錢應該投向哪里呢?

達利歐先生的《原則》繪本版中,其實給出了答案。“你正在開啟一場名為‘人生’的探險之旅……,在你的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是要擁有好的原則,原則是方法,它能幫助你成功應對所遇到的現實,原則是成功的秘訣。每個成功的人都有令他成功的原則”。配圖是連綿的山丘和飄蕩的白云,讓人不禁想起兒時的某個午后,躺在草地上,手里玩著狗尾巴草,看著天空,聽著須發皆白的爺爺講述他的過往,然后盡管似懂非懂,但心中從此有了一個關于人生的道理。往后的生活學習中,總會不自覺地想到并嘗試應用。

在種下這顆種子之后,一幅幅達利歐先生實現人生成功的核心原則畫面徐徐展開。格子間里被束縛禁錮的人,想必是大多數天馬行空的孩子心之所懼,那么,要怎樣才能破局呢?那就是要獨立思考,并保持頭腦極度開放,自己決定做什么并有勇氣去做。眼睛不能局限于格子間及周邊的人,而應該鎖定遠方山巔上的目標,上面有熠熠生輝的寶石,等待著我們探索。

要怎樣才能去遠方,到達山巔呢?能看見遠方,還需要看見現實與前路,前路漫漫,險灘與坦途并存,分歧無處不在,恍若迷宮的畫面,無盡的道路與溪流。這一切,要如何應對?答案會一個一個揭曉。你會看到越過山丘要經歷各種失敗,然而“我的痛苦促使我反思事物是如何運行的……現實像永動機一樣運轉,永不停歇”。

明白現實、面對現實,擯棄幻想,腳踏實地,如果能明了這個道理,并在心中構建原則形成體系并一以貫之地踐行完善,對當前大多數集萬千關注于一身飄于云端的孩子而言,是多么彌足珍貴。這就好比在風云變幻的市場上,一家具備長期內生核心競爭力且內控管理能力優良的公司,長期一定優于那些經營戰略飄忽不定、不斷追逐熱點的企業。而孩子們未來的人生中,真正能讓其立足于世的憑籍,一定是自身內在的原則體系。這讓我想起格雷厄姆先生所說:“股票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卻是稱重器”。社會與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可以說,是否有原則,也決定了我們在人生稱重器上,是磐石還是蒲葦。

構建原則是實現自驅型成長的關鍵

有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的神經突觸在3歲前便完成了80%的生長,在6歲時達到頂峰。而從兩歲開始,人類的幼兒便通過對外界的探索及收到來自環境和社會的反饋,對大腦神經突觸進行修剪,留下適應環境與社會的部分,剪去多余部分。到了青春期(14歲左右),40%的神經突觸都會被修剪掉。所以,幫助孩子建立原則體系,實際上就是通過建立環境與規則,完善與孩子的交流方式,來幫助他更好完成修建過程,同時對大腦進行最好的塑造。

所以這就意味著,在幼兒及童年時代,建立原則體系時來自成人與環境的外在驅動力將占據主導,孩子在家要如何行走坐臥,要如何學習,如何待人接物,這些都需要成人的合適引導與協助。在這一過程中,盡早讓孩子將這些外在原則內化,并逐漸具有自我原則建構意識至關重要。

所以,于成人而言,如果首先自己能夠閱讀并了解《原則》一書,再與孩子進行繪本版的親子閱讀,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孩子的日常生活與繪本上對于原則的具象化表達,我想,潛移默化中,孩子自然會逐漸明白。

譬如說,繪本中關于通向成功的五步流程:了解并確立目標、找到阻礙實現目標的問題、找到問題根源、制定解決方案、踐行方案,并不斷重復。這一過程的呈現,用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一條上升的路,路的盡頭是目標,路上的石頭是問題,如何解決?繞過去,如果成功,繼續前行,如果失敗,再確定石頭位置。最終,人生是一個螺旋向上的過程,而非一往無前。

這個例子是如此形象,我們日常帶孩子去爬山、遠足時,不妨帶他演練一下。讓他自己選擇目的地,低幼的孩子,路上摔跤了、遇到了難以通行的地段,這就是問題,讓他找到原因與辦法。而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自己規劃路線,準備行李,路途中遇到的各種意外,在提供必要支持的情況下讓他自己解決。我想,大量這樣的經歷,不僅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那些到達目的地的歡欣、路途中的風景與歡笑、運動后的神清氣爽、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都會逐漸匯聚,成為孩子內驅力的源泉。而內驅力的形成,將會使得孩子明白,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常態,只是路途的一部分,無需陷于其中,我們要做的是鎖定目標不斷嘗試,不斷進化即可。因為“為遠大目標奮斗,肯定會不止一次跌倒,而且會跌得很重。這些挫折是對你的考驗”。

繪本尾聲,達利歐先生帶我們開啟的人生原則之旅將結束,浩渺宇宙,孤星微小,微塵尤甚,圖譜緩緩合上。我們要明白“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只是魚餌……與我們關心的人一起為共同的目標而奮斗,從而獲得個人進化和有意義的關系,這才是真正的回報”,“我對你的唯一期望是,按照自己的好原則生活。這些原則能幫助你決定要做什么,并給你去踐行的勇氣。”在此,與大家共勉。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

關鍵詞: 瑞·達利歐給孩子們的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