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技術與人的關系新思考

2021-01-15 06:09:02來源:金融時報  

因為經歷和工作的關系,筆者近年來一直在思考技術與人的關系問題。當我拿到黃震教授的著作《與領導干部談區塊鏈》時,迅速“燃起”了閱讀興趣,但有兩個疑問值得深究:為什么是由一位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來講解技術?為什么這樣一本由“技術外行”講解技術的書卻很受讀者歡迎? 筆者幾乎一口氣讀完,還忍不住給該書作者打了一個小時的電話,在此談談我的幾點感想,主要是關于技術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可能帶來的一些與社會科學領域有關的、無可避免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與人互動中的語言解釋與轉換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主要通過語言進行,技術與人的互動則主要通過機器語言。機器語言細化到最小單位,就是一個個“bits”。語言不通,或者對語言缺乏共同的理解,往往會造成人與人之間形成溝通障礙或隔閡。技術與人的互動也是如此。維特根斯坦提出的邏輯語言哲學和日常語言哲學,完成了從認識論到語言哲學的重大轉向。在關于技術與人互動的認知過程中,技術語言存在的交叉現象越來越常見,需要一些原則、方法、手段、模式,進行適當的解釋和轉換。 香農三大定理是信息論的基礎理論。連續信號(通常稱作模擬信號)與離散信號(通常稱作數字信號)之間的基本橋梁,解決了模擬信號難以被計算和長距離傳遞失真的問題。香農定理的“信息量”與無序有關,與信息的含義無關。這和一般人認為的信息不同,甚至會感到有悖。我們現在討論的“數字化”,在技術層面只不過是兩端中間的計算機計算和數字保真傳遞的過程。至于端外的世界、自然的世界、人的世界,仍然是模擬的。該書中提到了區塊鏈等一系列概念,比如“信任”這個概念。開發者對“信任”概念最初的理解和區塊鏈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應用不同,技術開發者將其解釋為bits(編碼)是不可篡改的。 區塊鏈常常被稱為是一種“共識算法”?!肮沧R”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法律也是一個共識過程,因而有人提出“代碼即法律”。自然科學認為的“共識”是什么?鏈上數據與鏈下數據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能否形成共識?比特幣在技術上實現了P2P(點到點)的電子支付,而比特幣協議及其相關軟件Bitcoin-Qt的創造者中本聰卻回避了支付的問題。 機器沒有共識的問題,在理解和解釋方面,技術能夠起到的作用有限。比如,在數據作為證據認定的實際案例中,源數據與數據、描述方與被描述方、自然語言的精確性等,都需要人來進行界定、定義和解釋,因而這一過程會存在爭議。可見,針對技術與人互動過程中的交叉概念,自然科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不同學科對其的理解有差別,問題在于解釋與轉換。 對于這些名詞,社會學家回到“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運用社會科學的工具和話語,對其進行適當的解釋和轉換,就顯得很有必要。這也許就是該書受領導干部和法律從業者歡迎的原因之一。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融合 在人機融合過程中,人越來越依賴機器。開發者需要解決機器治理的問題,學者們則要解決概念不清的問題。大量交叉、混同、并列的概念需要進行厘清和分離,這就需要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專家的共同參與。 此外,系統定義與法律定義是不相通的,需通過人來進行解釋,否則今后按法律判決,會有很大的爭議。例如用戶數據泄露案件,我們該如何做出因果關系的解釋?自然科學認為原因是系統的“漏洞”,社會科學會考察人的因素,律師和法官則會重點考察是否合規。用戶的單獨授權是否可收集其關聯用戶信息?對于第三方獲取用戶數據的目的是否應該進行必要審查?這些系統性的因素中,有的屬于自然科學范疇,有的則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對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融合、交叉帶來的問題,立法機構有必要將這些系統性因素考慮進去。 再比如,區塊鏈的被描述方和描述方都有數據,系統有統一定義對雙方都有好處。但遺憾的是,并沒有看到算法解決實際應用中的信用問題和共識問題。這些問題如何能夠改善?現在,人們對其產生了很多誤解。對此應如何改進? 現實社會中,人與人的信任有改變嗎?當前,面對巨大的技術投入,筆者覺得,人與人的信任反而更加薄弱,問題出在哪里? 有些概念,原本開發的初衷是應用到A,但實際上,它卻被廣泛應用在了B。如P2P技術,是一種PEER TO PEER點對點的技術,其應用范圍并不只是支付與借貸。比如數字貨幣,除了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將來也可能出現私人加密貨幣,私人加密貨幣發展到什么程度會對主權數字貨幣造成威脅?影響到主權數字貨幣的作用點在哪里?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在哪里?這些都需要基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來進一步探討。 構建整體框架作為討論基礎 技術通過改變人的行為而最終影響經濟和社會。技術的發展速度與社會發展速度、方式等存在差異,無法完全耦合,可能出現誤解、撕裂、斷層等問題,這就需要社會科學領域專家的更多參與。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中的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技術能夠解決的,需要我們從兩方面加以重視:一是回到文字背后、技術開發者的“源意”上,將人的因素納入進來;二是需要構建一個宏觀的框架,才能有助于跨領域、多學科體系的討論。就像盲人摸象,需要基于“大象”的整體作為框架,否則,摸到鼻子的人和摸到耳朵的人很難形成共識。技術的發展需要考慮整體框架和人的因素,需要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重新思考技術與人的關系。只有基于一個共同理解的宏觀框架下研討,才能更好地理解技術、應用技術。 (作者系世界銀行原首席技術官,國際數據管理協會副主席)

  因為經歷和工作的關系,筆者近年來一直在思考技術與人的關系問題。當我拿到黃震教授的著作《與領導干部談區塊鏈》時,迅速“燃起”了閱讀興趣,但有兩個疑問值得深究:為什么是由一位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來講解技術?為什么這樣一本由“技術外行”講解技術的書卻很受讀者歡迎?

  筆者幾乎一口氣讀完,還忍不住給該書作者打了一個小時的電話,在此談談我的幾點感想,主要是關于技術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可能帶來的一些與社會科學領域有關的、無可避免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與人互動中的語言解釋與轉換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主要通過語言進行,技術與人的互動則主要通過機器語言。機器語言細化到最小單位,就是一個個“bits”。語言不通,或者對語言缺乏共同的理解,往往會造成人與人之間形成溝通障礙或隔閡。技術與人的互動也是如此。維特根斯坦提出的邏輯語言哲學和日常語言哲學,完成了從認識論到語言哲學的重大轉向。在關于技術與人互動的認知過程中,技術語言存在的交叉現象越來越常見,需要一些原則、方法、手段、模式,進行適當的解釋和轉換。

  香農三大定理是信息論的基礎理論。連續信號(通常稱作模擬信號)與離散信號(通常稱作數字信號)之間的基本橋梁,解決了模擬信號難以被計算和長距離傳遞失真的問題。香農定理的“信息量”與無序有關,與信息的含義無關。這和一般人認為的信息不同,甚至會感到有悖。我們現在討論的“數字化”,在技術層面只不過是兩端中間的計算機計算和數字保真傳遞的過程。至于端外的世界、自然的世界、人的世界,仍然是模擬的。該書中提到了區塊鏈等一系列概念,比如“信任”這個概念。開發者對“信任”概念最初的理解和區塊鏈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應用不同,技術開發者將其解釋為bits(編碼)是不可篡改的。

  區塊鏈常常被稱為是一種“共識算法”?!肮沧R”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法律也是一個共識過程,因而有人提出“代碼即法律”。自然科學認為的“共識”是什么?鏈上數據與鏈下數據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能否形成共識?比特幣在技術上實現了P2P(點到點)的電子支付,而比特幣協議及其相關軟件Bitcoin-Qt的創造者中本聰卻回避了支付的問題。

  機器沒有共識的問題,在理解和解釋方面,技術能夠起到的作用有限。比如,在數據作為證據認定的實際案例中,源數據與數據、描述方與被描述方、自然語言的精確性等,都需要人來進行界定、定義和解釋,因而這一過程會存在爭議??梢?,針對技術與人互動過程中的交叉概念,自然科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不同學科對其的理解有差別,問題在于解釋與轉換。

  對于這些名詞,社會學家回到“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運用社會科學的工具和話語,對其進行適當的解釋和轉換,就顯得很有必要。這也許就是該書受領導干部和法律從業者歡迎的原因之一。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融合

  在人機融合過程中,人越來越依賴機器。開發者需要解決機器治理的問題,學者們則要解決概念不清的問題。大量交叉、混同、并列的概念需要進行厘清和分離,這就需要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專家的共同參與。

  此外,系統定義與法律定義是不相通的,需通過人來進行解釋,否則今后按法律判決,會有很大的爭議。例如用戶數據泄露案件,我們該如何做出因果關系的解釋?自然科學認為原因是系統的“漏洞”,社會科學會考察人的因素,律師和法官則會重點考察是否合規。用戶的單獨授權是否可收集其關聯用戶信息?對于第三方獲取用戶數據的目的是否應該進行必要審查?這些系統性的因素中,有的屬于自然科學范疇,有的則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對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融合、交叉帶來的問題,立法機構有必要將這些系統性因素考慮進去。

  再比如,區塊鏈的被描述方和描述方都有數據,系統有統一定義對雙方都有好處。但遺憾的是,并沒有看到算法解決實際應用中的信用問題和共識問題。這些問題如何能夠改善?現在,人們對其產生了很多誤解。對此應如何改進?

  現實社會中,人與人的信任有改變嗎?當前,面對巨大的技術投入,筆者覺得,人與人的信任反而更加薄弱,問題出在哪里?

  有些概念,原本開發的初衷是應用到A,但實際上,它卻被廣泛應用在了B。如P2P技術,是一種PEER TO PEER點對點的技術,其應用范圍并不只是支付與借貸。比如數字貨幣,除了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將來也可能出現私人加密貨幣,私人加密貨幣發展到什么程度會對主權數字貨幣造成威脅?影響到主權數字貨幣的作用點在哪里?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在哪里?這些都需要基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來進一步探討。

  構建整體框架作為討論基礎

  技術通過改變人的行為而最終影響經濟和社會。技術的發展速度與社會發展速度、方式等存在差異,無法完全耦合,可能出現誤解、撕裂、斷層等問題,這就需要社會科學領域專家的更多參與。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中的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技術能夠解決的,需要我們從兩方面加以重視:一是回到文字背后、技術開發者的“源意”上,將人的因素納入進來;二是需要構建一個宏觀的框架,才能有助于跨領域、多學科體系的討論。就像盲人摸象,需要基于“大象”的整體作為框架,否則,摸到鼻子的人和摸到耳朵的人很難形成共識。技術的發展需要考慮整體框架和人的因素,需要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重新思考技術與人的關系。只有基于一個共同理解的宏觀框架下研討,才能更好地理解技術、應用技術。

  (作者系世界銀行原首席技術官,國際數據管理協會副主席)

關鍵詞: 技術與人的關系新思考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