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氣象部門首次面向公眾發布氣候趨勢預測產品

2021-03-24 11:30:28來源:北京日報  

昨天是世界氣象日,氣象部門首次面向公眾發布氣候趨勢預測產品,內容包括延伸期(10到30天)、月、季節和年度的氣候趨勢預測結論,為氣象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氣候服務信息。據悉,氣候預測結論定期發布,即時更新,公眾可登錄國家氣候中心官方網站和各地氣象局網站查詢。中國氣象局表示,面對社會公眾對氣候趨勢預測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在充分評估現有氣候預測業務水平的基礎上,中國氣象局研究決定,由國家氣候中心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及地市級氣象局根據服務需求發布氣候預測產品。

對于“未來幾天天氣如何”的天氣預報,公眾已非常熟悉,這屬于短期的天氣預報。但對于類似“未來一個月甚至一個季節降雨偏多還是偏少”“冬季溫度偏高還是偏低”“春耕時節會不會干旱”等問題,則需要氣候預測來回答。

記者了解到,我國開展短期氣候預測已有50多年歷史,是世界上開展短期氣候預測業務較早且一直堅持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過去,我國氣候預測產品主要面向政府決策層,為防災減災、農業生產等提供決策依據,近年來隨著中國氣象局持續推進氣候業務能力建設,氣候業務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已逐步形成延伸期、月、季節到年際的客觀化氣候預測業務體系,氣候預測準確率穩步提升。

氣候預測是國際大氣科學領域的一大難題,從整體來看,仍處于研究試驗和業務應用不斷改進的階段,因此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準確。一般認為,氣候預測準確率上限為75%至85%,而我國地處東亞季風區,影響我國氣候異常的因子極為復雜,加之對相關機理認識有限、預測方法存在不確定性、實時數據數量有限等因素,氣候預測的難度和不確定性更大。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氣候預測產品并非告知預測時間內的某一天具體天氣情況,而是展示某個天氣要素偏離氣候態的趨勢和程度,例如某地降水較常年偏多或者偏少,氣溫偏高還是偏低。公眾需客觀認識氣候預測結論的不確定性,注意結論的滾動更新,合理使用預測結果。

關鍵詞: 氣象 部門 面向 公眾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