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丹桂飄香的時節

2020-09-25 06:01:24來源:金融時報  

“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雨過西風作晚涼,連云老翠入新黃。清風一日來天闕,世上龍涎不敢香。”這分明是楊萬里的《叢桂》和鄧肅的《木犀》之詩,在古人的桂花詩篇里,我獨獨喜歡宋人的吟哦,無論是朱淑真的“一枝淡貯書窗下,人與花心各自香”,還是呂聲之的“獨占三秋壓眾芳,何夸橘綠與橙黃”,均百讀不厭。 白露之后,桂樹的枝枝葉葉間,擠爆了濃密的花蕾,她們一簇簇一團團地掛滿枝頭,待到盛開之時,沉甸甸的桂花將橫斜的樹枝壓彎了纖腰,而那些被花仙子壓斷的老枝,則讓人心涌難舍的悲戚。 滿庭的桂樹開遍了金燦燦的花朵,宛若天邊的一朵朵金黃的緋云,又像嬌羞溫婉的姑娘。桂花的芬芳越過圍墻,漫向白樓,飄香在彎彎曲曲的稻香巷深處。尤其是在炊煙裊裊的黃昏,金黃的桂花和楚山之巔雙洲之上游蕩而來的暮靄糅合在一起,那一刻的文昌園便更顯風致了。 在一陣又一陣的馨香里,那隨風如雨沙沙飄落的桂花,仿佛情人細膩柔軟的蜜語,金黃了一地的清新,撿拾起一縷縷馥郁的氣息,—絲絲靈動的意韻——用她們釀造香甜的桂花米酒,醞釀滄桑歲月的滋味。 桂花用于飲食中最早最多的還是桂花酒。按照漢代王逸《楚辭章句》中所說,“桂酒,切桂于酒中也?!睍x代葛洪在《神仙傳》中也說“陸通嘗餌黃桂之酒”,“吳剛捧出桂花酒”,連神仙都喜暢飲,可見桂花酒能讓人長壽的神奇功效不容忽視。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边@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的副題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兼懷子由”,丙辰(1076年)中秋之夜,時年41歲的蘇軾在密州任上,因政治環境的險惡,兄弟七年之久的離別,舉杯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但子瞻沒有陷在消極悲歡的情緒之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仕途的坎坷與個性的曠達,使東坡面對美麗神秘之月,產生了出世與入世的思想矛盾,但坡仙始終直面人生,在現實生活的境況中悟出人間勝過天宮的理念,借自然界的現象寬解離愁別恨、挫折失落,抒寫了從幻想超塵到復歸現實的心路歷程,并寄托了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全詞意境清冷深遠,詞筆真摯婉曲,表現出東坡不為失意和別離所苦的豁達態度與積極人生,于全詞的纏綿悱惻中一展豪放之情,還將月餅作為節物的中秋節帶入了一個非常豐富而寬闊的人生哲學的高度。 圓圓的月餅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美食,常被千家萬戶作為托物言志、寬放情懷之物,皓月臨空,設壇祝祭,父老鄉親在月光下笑逐顏開,享受著子孫滿堂,合家團聚的幸福和安逸;青年男女在月色中漫步纏綿,感受著生活的美好和愛情的甜蜜;童稚少兒在月影里追趕嬉戲,放縱著自由和歡笑……游子品味月餅、懷舊思鄉或者舉家在皎潔的明月下團圓,既是一種儒家的風范,更是中華民族的古老風俗。 早在仰韶文化時代,古人就有拜日祭月的慣例。秦漢時期,日月祭祀便是皇家的禮制。除了春祈秋報的遺俗,古人認為,“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在時間上分屬日夜,在季節里分屬春秋,在五行中分屬水火,在方位間分屬東西?!抖Y記·祭義》所謂“日出于東,月出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陰陽結合天下才能和諧、太平。崇拜太陽的節日稱為中和節,也就是農諺中“二月二,龍抬頭”,那天要吃太陽糕,唐德宗年間便作為一年中的盛大節日,如今已被很多年輕人選定為新婚吉日。在《周禮》等古籍中已有“中秋”的記載,祭月到了周代便誕生了規模較大的典禮;從前,婦女們在月圓之日點燃香蠟,進貢月餅,拜月許愿,盼月常圓,祈人團圓?!兜劬┚拔锫浴酚涊d:“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曰團圓節也。”據史料記載,中秋成為節日,當不晚于北宋。宋人的《東京夢華錄》載:“中秋節前……民家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钡嘛灳烤故加诤螘r?唐代,長安已經開始大量制作月餅。“月餅”兩字首次出現是在南宋周密所著《武林舊事》一書中,宋代,民間將月餅用作中秋佳節相互饋贈的禮物和食物已十分流行,明代沈榜《范署雜記》中亦有“八月饋月餅”之句。蘇軾曾賦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東坡大概是歷史記載最早描寫月餅的詩人。 月餅大概分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兩種。目前在餅餡上好像沒有很大的區別,但在餅皮的做工上略有差異,即蘇式月餅做餅皮時用生面粉拌生豬油,經過千百次的搓揉后,香而不膩,脆而不散,松而不滯;而廣式月餅則用素油揉皮,注重內餡和餅的花形。清代月餅的制作已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有一年乾隆皇帝巡游杭州品嘗月餅時,面對西湖皓月慨嘆:“好景,好月,好餅,中秋良宵也?!?月餅發展到現在,形式多樣,名稱迭出。其品種的招牌因圖案或配料繁多而富詩意,如“嫦娥奔月”“西施醉月”“七星伴月”“三潭印月”“銀河夜月”等等。其中既體現了制作原料、技術的更新,也呈現了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需求的多元。 月餅的制作和發展過程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在一片情人節的玫瑰紅和圣誕節狂歡的浪潮里,具有幾千年歷史風采的月餅有著巨大的商機和激烈的市場,應該值得人們自豪;當家人團圓、歡度中秋時,應該感到手中的月餅沉重的歷史分量和厚重的文化內涵。因為月餅與月亮在華夏兒女的心中是永恒的。 丹桂飄香的時節,中秋節作為我國民間傳統的三大節日之一,己深植于炎黃子孫的心田。以月之團圓兆人之團圓,以月餅之團圓兆人之常生。中華兒女用月餅寄托思念生養的故鄉、懷念至愛的親朋,表達了骨肉同胞團圓的企盼,凝聚了天下百姓團圓的美好心愿。

  “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薄坝赀^西風作晚涼,連云老翠入新黃。清風一日來天闕,世上龍涎不敢香。”這分明是楊萬里的《叢桂》和鄧肅的《木犀》之詩,在古人的桂花詩篇里,我獨獨喜歡宋人的吟哦,無論是朱淑真的“一枝淡貯書窗下,人與花心各自香”,還是呂聲之的“獨占三秋壓眾芳,何夸橘綠與橙黃”,均百讀不厭。

  白露之后,桂樹的枝枝葉葉間,擠爆了濃密的花蕾,她們一簇簇一團團地掛滿枝頭,待到盛開之時,沉甸甸的桂花將橫斜的樹枝壓彎了纖腰,而那些被花仙子壓斷的老枝,則讓人心涌難舍的悲戚。

  滿庭的桂樹開遍了金燦燦的花朵,宛若天邊的一朵朵金黃的緋云,又像嬌羞溫婉的姑娘。桂花的芬芳越過圍墻,漫向白樓,飄香在彎彎曲曲的稻香巷深處。尤其是在炊煙裊裊的黃昏,金黃的桂花和楚山之巔雙洲之上游蕩而來的暮靄糅合在一起,那一刻的文昌園便更顯風致了。

  在一陣又一陣的馨香里,那隨風如雨沙沙飄落的桂花,仿佛情人細膩柔軟的蜜語,金黃了一地的清新,撿拾起一縷縷馥郁的氣息,—絲絲靈動的意韻——用她們釀造香甜的桂花米酒,醞釀滄桑歲月的滋味。

  桂花用于飲食中最早最多的還是桂花酒。按照漢代王逸《楚辭章句》中所說,“桂酒,切桂于酒中也。”晉代葛洪在《神仙傳》中也說“陸通嘗餌黃桂之酒”,“吳剛捧出桂花酒”,連神仙都喜暢飲,可見桂花酒能讓人長壽的神奇功效不容忽視。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焙小盾嫦獫O隱叢話》認為:“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边@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的副題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兼懷子由”,丙辰(1076年)中秋之夜,時年41歲的蘇軾在密州任上,因政治環境的險惡,兄弟七年之久的離別,舉杯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但子瞻沒有陷在消極悲歡的情緒之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仕途的坎坷與個性的曠達,使東坡面對美麗神秘之月,產生了出世與入世的思想矛盾,但坡仙始終直面人生,在現實生活的境況中悟出人間勝過天宮的理念,借自然界的現象寬解離愁別恨、挫折失落,抒寫了從幻想超塵到復歸現實的心路歷程,并寄托了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全詞意境清冷深遠,詞筆真摯婉曲,表現出東坡不為失意和別離所苦的豁達態度與積極人生,于全詞的纏綿悱惻中一展豪放之情,還將月餅作為節物的中秋節帶入了一個非常豐富而寬闊的人生哲學的高度。

  圓圓的月餅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美食,常被千家萬戶作為托物言志、寬放情懷之物,皓月臨空,設壇祝祭,父老鄉親在月光下笑逐顏開,享受著子孫滿堂,合家團聚的幸福和安逸;青年男女在月色中漫步纏綿,感受著生活的美好和愛情的甜蜜;童稚少兒在月影里追趕嬉戲,放縱著自由和歡笑……游子品味月餅、懷舊思鄉或者舉家在皎潔的明月下團圓,既是一種儒家的風范,更是中華民族的古老風俗。

  早在仰韶文化時代,古人就有拜日祭月的慣例。秦漢時期,日月祭祀便是皇家的禮制。除了春祈秋報的遺俗,古人認為,“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在時間上分屬日夜,在季節里分屬春秋,在五行中分屬水火,在方位間分屬東西。《禮記·祭義》所謂“日出于東,月出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陰陽結合天下才能和諧、太平。崇拜太陽的節日稱為中和節,也就是農諺中“二月二,龍抬頭”,那天要吃太陽糕,唐德宗年間便作為一年中的盛大節日,如今已被很多年輕人選定為新婚吉日。在《周禮》等古籍中已有“中秋”的記載,祭月到了周代便誕生了規模較大的典禮;從前,婦女們在月圓之日點燃香蠟,進貢月餅,拜月許愿,盼月常圓,祈人團圓。《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曰團圓節也?!睋妨嫌涊d,中秋成為節日,當不晚于北宋。宋人的《東京夢華錄》載:“中秋節前……民家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但月餅究竟始于何時?唐代,長安已經開始大量制作月餅?!霸嘛灐眱勺质状纬霈F是在南宋周密所著《武林舊事》一書中,宋代,民間將月餅用作中秋佳節相互饋贈的禮物和食物已十分流行,明代沈榜《范署雜記》中亦有“八月饋月餅”之句。蘇軾曾賦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東坡大概是歷史記載最早描寫月餅的詩人。

  月餅大概分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兩種。目前在餅餡上好像沒有很大的區別,但在餅皮的做工上略有差異,即蘇式月餅做餅皮時用生面粉拌生豬油,經過千百次的搓揉后,香而不膩,脆而不散,松而不滯;而廣式月餅則用素油揉皮,注重內餡和餅的花形。清代月餅的制作已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有一年乾隆皇帝巡游杭州品嘗月餅時,面對西湖皓月慨嘆:“好景,好月,好餅,中秋良宵也?!?月餅發展到現在,形式多樣,名稱迭出。其品種的招牌因圖案或配料繁多而富詩意,如“嫦娥奔月”“西施醉月”“七星伴月”“三潭印月”“銀河夜月”等等。其中既體現了制作原料、技術的更新,也呈現了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需求的多元。

  月餅的制作和發展過程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在一片情人節的玫瑰紅和圣誕節狂歡的浪潮里,具有幾千年歷史風采的月餅有著巨大的商機和激烈的市場,應該值得人們自豪;當家人團圓、歡度中秋時,應該感到手中的月餅沉重的歷史分量和厚重的文化內涵。因為月餅與月亮在華夏兒女的心中是永恒的。

  丹桂飄香的時節,中秋節作為我國民間傳統的三大節日之一,己深植于炎黃子孫的心田。以月之團圓兆人之團圓,以月餅之團圓兆人之常生。中華兒女用月餅寄托思念生養的故鄉、懷念至愛的親朋,表達了骨肉同胞團圓的企盼,凝聚了天下百姓團圓的美好心愿。

關鍵詞: 丹桂飄香的時節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