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螞蟻務農:衛星下的萬億生意

2020-09-27 22:02:12來源:虎嗅網  

出品 | 虎嗅大商業組

作者 | 李玲

9月25日,螞蟻集團在外灘大會上宣布,衛星遙感技術將在農村金融領域商用。這套以衛星遙感技術為基礎的農村金融風控系統,被網商銀行命名為“大山雀”。

 

將衛星遙感技術用在金融貸款上,是全球范圍的首例。在這次為期三天的外灘大會上,螞蟻曬出了諸多科技成果,如OceanBase、Trusple、理賠大腦等,相比這些通過數據積累不斷強化的技能,衛星遙感在金融上的應用對螞蟻顯然更具現實意義。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稱,“這是近年來農村信貸在技術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對于解決農戶貸款難的世界級難題,將提供可行的技術路徑。”

看起來一言難盡的大山雀

除了對傳統的農村金融難題的破解,大山雀更肩負著螞蟻下一階段的任務——滲透農村金融腹地。在互聯網金融市場幾乎飽和的當下,即將走向資本市場的螞蟻需要更多的想象空間與獨有的科技能力。

 

信貸作為其主要營收來源,新領域場景的開拓迫不及待。據最新的數據顯示,中國70%的農民沒有享受過金融服務,三農金融領域資金缺口達到3萬億元。幾乎空白的農業領域,不論是對螞蟻,還是整個阿里都意義重大。

 

而作為信貸領域的老大難,缺少場景化數據的農村金融市場,其風控難度對互聯網巨頭也并不意味著輕而易舉。

用衛星“監視”農作物

7月的世界AI峰會上,馬云曾提到,現在的農民可以用衛星遙感技術來獲取農業信用貸款。這個被馬云點名的項目就是網商銀行推出的農村金融風控系統大山雀。

 

目前大山雀在690多個涉農縣區推廣,覆蓋全國1/3的涉農縣區,試用期獲得了超5萬農戶使用。但要拿下剩下的三分之二寧村市場,并非易事。

中國農業生產區域分散,不同地方的不同農作物生產環境,需要大山雀解決不同的問題。除此之外,部分省份如西藏其享有國家的特殊貸款利率,并不需要商業貸款介入。

 

金融的本質是風險控制。地理上的難點在金融的風險控制環節面前不值一提。

 

胡曉明在現場講了一個細節。10年前,他帶隊找馬云商量籌建阿里金融:“我說我們要用互聯網技術去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的世界難題,一開口就把大家震住了”。在場的人里面,除了馬云和王堅當場叫好,其他人則沒憋住笑。

 

銀行傳統的風控系統中,缺乏小微企業的運營數據,沒有行之有效的風控手段,小微企業的放貸成本高,效益不見得好,因此銀行總是給傾向于給優質資產放貸。這也是為什么普惠金融做了將近20年,一直舉步維艱的原因。

 

而隨著小微商戶的數字化運營,其運營數據和可見資產都能形成信用抵押物,小微商戶貸款難問題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

 

如果小微商戶貸款難度指數為三顆星,那么農村金融的貸款難度能達到五顆星。

 

相比城市人群、小微企業主具備的基本風控條件,大多數農民征信記錄空白。城市小微商戶有廠房和房產等抵押物,城市人口稠密、金融網點多,放貸機構線下校驗、人工審核都較為容易;農民的資產基本只有一間房,且農村地廣人稀、金融網點較少,線下盡調是件麻煩事。

 

農作物的種類識別、種植面積、成熟收益等都存在不確定性,無法形成可供參考的數據化信用資產。“農戶最主要的資產就是田里種的莊稼,但我們不知道這個農戶他種的是什么,有多少資產,因為他不在線上。線下派專員去看種了多少農作物,效率低、成本高,很難規模化。”網商銀行農村金融算法專家王劍稱。

 

因此網商銀行在風控上嘗試了很多種方式。最開始做了一個小程序,農戶用手機拍田里面種的莊稼,但發現無法保證拍的是農作物全貌,就沒有辦法掌握農戶的資產。拍農作物全貌需要俯視角度,無人機是再好不過的設備,但無人機成本高、操作相對復雜,不同農戶拍攝的照片質量也參差不齊,很難做識別。

 

不需要人工干預也能夠拍攝出穩定的畫面,衛星遙感識別農作物的系統應運而生。

 

相比普通的圖片,衛星遙感圖像的像素點能夠對應圖片在地球上的位置,這個性能不僅為識別農作物的種類提供條件,也為特殊時期的自然災害和收成判定提供了依據。

 

現場展示了大山雀在江西省余干縣的識別結果,不同的農作物在圖片中呈現不同的顏色:粉紅色識別出來的是水稻,淺藍色識的是玉米,黃色代表的是大豆

 

王劍也透露了衛星遙感技術信貸運用的難點,比較明顯的是“計算量非常大。”

 

一方面,大山雀覆蓋全國所有的涉農縣域,而全國農作物品種復雜,比如黑龍江的稻谷和南方的稻谷可能品種不一樣,光譜特征也不一樣,存在同物異譜問題。且全國地形地貌、氣象等差異較大,增加了精準識別農作物的難度。

 

另一方面,風控的時效性要求實時“監視”這塊地,相當于天眼模式一直盯著看,這就需要高頻地識別所有縣域的種植情況,對計算能力提出很大挑戰,現在網商銀行能做到以周為頻率把農作物地塊檢查一遍。

投技術的必要性

“螞蟻上市后最重要的事是投技術”,螞蟻集團CEO胡曉明稱。

 

官宣上市后,外界不乏對螞蟻金融屬性的質疑。此次胡曉明強調,螞蟻的基因不是金融,而是科技。“在螞蟻16年的發展歷史上,科技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驅動著螞蟻業務不斷進化。”

 

螞蟻對技術的投入力度從財報中逐年增加的比例可以一窺,此次外灘大會,螞蟻也借機展示了其科技含量,如首日展示的螞蟻智能理賠系統“理賠大腦”——一個能識別最多107種醫療、理賠憑證,提升保險產品的理賠核賠效能70%,縮短平均核賠周期至15天的“黑科技”。

 

同日,螞蟻宣布理賠大腦技術正式向保險行業全面開放。如中國人民健康保險公司總裁華山對理賠大腦的評價,“這應該是近五年金融科技能力在保險行業最深度的應用。”

 

螞蟻不斷強調技術能力,實際是在暗示自己賺錢的能力。比如中國工商銀行采用螞蟻自研數據庫OceanBase,對公(法人)理財系統已完成從大型主機到OceanBase分布式架構的改造。

 

作為中國最賺錢的銀行(金融機構),這一系統背后是工商銀行企業客戶萬億級別的資產,重要性不言而喻。

 

螞蟻此前披露的招股書顯示,螞蟻的營收主要來自于數字支付與商家服務、數字金融科技這兩大板塊。能夠承接這樣的數字化升級改造,實際上映證了其金融科技和商家服務端的賺錢能力。如OceanBase目前已經在南京銀行、人保健康險、常熟農商行、蘇州銀行、廣東農信等數十家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落地應用。

 

自有場景實踐成功后便鋪向市場。事實上,早在2017年,螞蟻的這種變現方式就已基本確定。“螞蟻將向金融機構全面開放自己所積累的技術能力,成熟一個對外放一個。”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稱。

 

這里的對外開放當然不是為愛發電,而是確定了用技術賺錢的基本方向。胡曉明這次還點名了人工智能、風險管理、安全、區塊鏈計算機技術五大技術基礎設施,基本確定了螞蟻上市后的技術投入重點。

 

回到大山雀來說,在全國2000個涉農地區中,其已經覆蓋近700個農作物產地。并且,通過從全國多個地域抽離出來部分地塊,利用衛星遙感影像、農業種植經驗等多維度信息識別農作物的準確率達到93%,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網商銀行內部人員告訴虎嗅,大山雀從2019年年初開始試運行,2020年年初開始正式推廣,目前首貸比例超過70%,逾期率和小微貸款相差不多。也就是說,以大山雀為基礎的貸款模式基本走通。

 

而此次宣布商用,則意味著大山雀技術變現的時候到了。

關鍵詞: 螞蟻務農:衛星下的萬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