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騰訊沒有捷徑

2020-09-30 21:18:14來源:虎嗅網  

沒有速勝。

時值騰訊9·30變革兩周年。從外顯的成果來看,過去兩年間,“重組家庭”PCG還沒有交出一鳴驚人的成績單。

舉例而言,即便2年間微視的DAU從幾十萬默默爬到數千萬,以增速論不可小覷,但也依然沒有上短視頻賽道最核心的那張牌桌。

可用數據衡量的成績之外,PCG實則在資本、組織層面動作不小。

比如,搜狗昨日宣布,已就私有化交易達成最終協議,將成為騰訊控股的間接全資子公司。該項交易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度完成。據騰訊外部觀察者透露,此項收購由任宇昕力主,意在推薦能力之外,賦予PCG旗下平臺以搜索能力,使之進一步加強信息的高效傳遞與分發。

五個月前,閱文集團高管換血,創始團隊退出,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CEO程武出任閱文集團CEO和執行董事,騰訊PCG副總裁侯曉楠出任閱文集團總裁和執行董事,則能看出,PCG正試圖加強對這些本應協同性很高、仍在體外循環的子公司的掌控感。

“騰訊PCG變革,很像一場城中村改造”,其內部人士不無調侃地如是評論。這句,暗示了操刀這場內部變革的超高難度。

一招不慎,滿盤皆亂。

2018年9月30日,騰訊將此前的7大事業群調整為6個,除了微信和游戲,又有很多IP部署,自己生產內容,把質量拔得很高,通過渠道放出去做大量延伸,這是所謂的增長飛輪。”騰訊PCG戰略發展部負責人吳昱解釋說。

“我們當然希望自己能往這個方向走,但我們跟迪斯尼有點不一樣。在這個時代,線上迪斯尼的數字內容可能遠大于線下,迪斯尼的模式不能涵蓋住PCG的全部。”

再往深看,整合PCG也是一種基于組織架構有效性的現實生存考量。

作為騰訊COO,任宇昕很早就意識到,當各類To C業務被分散在不同BG的時候,每個業務的負責人所擁有的資源和公司給他劃的豎井,都相對是有邊界的。

“頭條或者其他人,是在騰訊內部劃的豎井之外跑出來了。”一位與任宇昕共事多年的騰訊員工說。“沒有人能站在總體上去思考騰訊在ToC領域的機會是什么,威脅是什么,又該如何去做,更不要說快速的決策與推動。”

群龍無首,如何能打勝仗?

PCG背后需要有一個人對它進行系統性思考、布局與操盤。總辦選帥,任宇昕挑起了大梁。

對于PCG來說,身為騰訊核心領導層這個東西。”

若想了解騰訊PCG實施中臺的全過程,點擊此處即刻加入虎嗅Pro會員。

 

微視求生

還得說說微視。由它的變化,我們也能更好地透視PCG內部正在發生什么,工業化進程又是如何發生的。

不可否認,9·30之前,微視看起來已氣若游絲。它在一條打法明確的賽道上,除了拼命加快自身工業化的進程,別無他法。

看到微視漸漸有了起色,其他原本處于觀望態度的業務線對技術擁抱的主動性就上來了。

“微視先跑順,然后大家(其他業務線)就開始跟著干了。一個是數據算法,第二個就是研發流程的升級,這是比較明確的微視先做的。”吳昱說。

從這個角度來看,微視又自然承擔了整個PCG工業化先行者的角色。

所以,從幾十萬DAU到數千萬DAU,微視到底做了什么?

“資源注入肯定是有的。但之所以微視能起來的比較快,核心是關鍵能力的構建以及工作方法的轉變。”騰訊內部人士總結道。

舉例而言,微視非常注重用戶側的增長能力構建,在整個PCG中率先建立起專職化能力的增長團隊。

此前增長職能分散在內容、渠道、推薦三個團隊,這種按職能分工的方式容易造成一種現象,新用戶來了,承接不了,大家相互找對方的原因。現在封閉在一個團隊里,每個人要想辦法解決與用戶增長有關的能力。這樣一來,他們對新用戶的所有任務負責,板子打在自己身上,成績也在自己身上。

從APP下載包推給用戶,到用戶成為忠實用戶,其中存在一個轉化比例,微視的這一數據在一年多提升了好幾倍,靠的就是在各個細節、環節上做的大量工作——比如完成下載后怎么鼓勵用戶計劃安裝,安裝以后如何更好地使用,用哪些內容來承接它,做什么活動來讓它持續對用戶產生吸引力等等。

而數據中臺和實驗中臺的支持,讓微視更容易發現用戶側的問題,進行更快更多的產品嘗試。

同時,微視還重新構建了“研發效能提升”的項目能力,同一個產品交付功能的開發效率也提升了好幾倍。

“就像漏水的水桶,上面在放水,下面在漏水,把水位抬起來的唯一方式,就是把放水和漏水的速差管理好,各種小漏洞補好。很難說一桶水猛地倒進來,一下就起來的,這正是工業化的精髓之一。”PCG人力資源副總經理李梓玉如此理解。

 

變革公式

“變革效果=變革方案的質量×變革方案的擁抱,永遠是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楊國安對虎嗅Pro說。

所謂變革的質量,一是坦誠開放地深度診斷現實;二是,得出一個真正能夠解決核心問題的變革,不能不痛不癢。

而對于變革的擁抱,則需要每個層級積極建設性面對問題,“不要定了一大堆問題,問題提出來容易,你得有解決方案。”

“我操刀過幾次變革,發現所有大型變革,最稀缺的資源不是技術、不是錢,是信心。”楊國安說,企業要快速給員工建立起信心,要快速地打小勝仗,建立正向循環,讓團隊有更大信心打更大的勝仗。

2019年時,微視的DAU做到了1000多萬。李梓玉管理的微視人力資源團隊請來一位史學專家來給團隊做分享。這位專家當時的一句“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成了微視團隊此后的口頭禪。

高強高壓讓微視團隊緊繃著弦,人力資源團隊特意請了心理學教授來給團隊做診斷。“你們的團隊很怪,我做了幾十年心理診斷,第一次有團隊反過來給我洗腦。訪談20多個人,有十八九位都和我說‘因為相信,所有看見’。你們是把這句話貼哪里了嗎?”這位教授問。“我說沒有。”李梓玉道。

同在2019年,PCG內外出現兩種聲音,一種說,這個數據(1000萬)在市場上沒機會了,還有人說,我有個絕招,一用微視肯定爆。

這年,微視內部常引用《論持久戰》,稱“有兩大錯誤理論,一種是速勝論,一種是必亡論”,以此來警戒自己。

“我們感覺,大家要有這個思想準備,這場仗是個持久戰。所謂大招一出就一億DAU,我們把這叫速勝論。你能想到的大招,別人想不到么?被用過的都不叫大招。必亡論剛開始很盛行,現在就少了不少了。”李梓玉說。

那么,對PCG而言,最終的勝利該是什么樣的?

至少在曾宇看來,可被量化的營收或用戶量數據并不能代表這種勝利。從技術視角來看,他認為唯一能夠衡量成功的,是工程師文化能在PCG中生根發芽。

“所有人都是有極限的。”曾宇舉了個電影特效的例子,用動畫去實現幾千只蝙蝠在飛的場景。無論多高水平的動畫師,一直試圖去擺蝙蝠飛行軌跡,都做不出想要的效果。

后來他們寫了一段特別簡單的代碼,相當于給制定了一些簡單規則,比如蝙蝠會避光、群居、不會離別的蝙蝠太遠,也不會固定一個地方不動,還要避免碰撞。又設置了幾個隨意的打光的點和位置,每個蝙蝠都按照這套邏輯去跑。最后這個特效非常生動。

“你要去規劃行動軌跡,無論怎么做效果,人工痕跡都會非常重。但你執行一套簡單的規則,讓它自己決定應該飛到哪里去,最后結果就非常自然。”

“如果技術體系是一個人規劃出來的,這個人離開后還有誰能夠繼續突破,讓組織生生不息?只有靠每一個人基因里這些文化的東西,才可能一版一版地把先輩的東西推翻,迭代升級,不斷前行。”曾宇說。

不過,PCG依然需要盡快打一場大的勝仗。

#進一步了解騰訊PCG變革,歡迎參看虎嗅Pro會員專享文章《都在建中臺,看騰訊是怎么做的》,即刻加入虎嗅Pro會員解鎖更多明星公司案例,此外,您還將一并解鎖:

· 20+,仍在不斷上新的「精選專欄」:行業一線專家知識體系輸出,幫你迅速晉級專業人士;


· 每周一篇, 別處看不到的「深案例」:巨頭成長方法論,爭議公司高清呈現,新興機會精準捕捉;


· 幫你更懂財報的「虎嗅投研」:1000+上市公司,第一時間抓出財報背后“潛臺詞”;


· 不吹水講干貨搞合作的「線上社群」:熱點專業解讀,與研究員、分析師每周一期準點相會。

超3017元權益,僅需888元,全年暢享

關鍵詞: 騰訊沒有捷徑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