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談“酵”色變 酵米面類食品有哪些?

2020-10-20 16:18:20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中國科技新聞網10月20日訊(亦輝) 酵米面食品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是民間流傳的一種粗糧細作的加工方法,在我國很多地區,會使用各種粗糧浸泡在水中,浸泡發酵十余天,通過發酵之后做成酵米面,然后再制成各種食品。

為什么酵米面會引發中毒?

在制作過程中,因氣溫高、潮濕等原因,易發生食物霉變污染細菌產生毒素。引起此類食物中毒的細菌為椰毒假單胞菌所產生的米酵菌酸毒素,也稱酵米面黃桿菌毒素,新鮮銀耳霉變腐爛后食用也可造成同樣的中毒。

有哪些食品易產生米酵菌酸?

(1)臭碴子、酸湯子、吊漿粑、發酵工藝的湯圓等發酵面米食品風險性很大。

(2)不新鮮的粿條、濕河粉、濕米粉、腸粉等,超過48小時不可食用。

(3)長時間泡發的銀耳、黑木耳等,本身并不產生米酵菌酸毒素,但泡發環境很容易受到污染,要現泡現吃,泡發超過24小時的盡量不要食用。

(4)自制的酒類,自制的酒類,要遵循合格的生產工藝,避免雜菌污染,出現酸味,大量泡沫后不要飲用。

(5)潮濕環境下,受潮、發霉的米面,極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無論加工成烙餅,面條、湯圓等都不能食用。

米酵菌酸的中毒癥狀

該毒素嚴重損害人的肝、腎、腦,造成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損傷。中毒者有急性胃腸炎癥狀,嘔吐物可呈咖啡色。嚴重者出現黃疸、肝腫大、血尿、皮下出血、四肢抽搐、昏迷、狂躁及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發生中毒如何處理?

發現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用手指等刺激咽喉部嘔吐,并進行洗胃和導瀉,盡快排除毒物,凡吃過同種食品者,不論是否發病,均應送往醫院救治。

國家衛健委提示,慎重食用長時間發酵的酵米面類食品,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類食品。

關鍵詞: 談“酵”色變 酵米面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