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上海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我市大學科技園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2020-10-22 10:50:09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上海出臺《指導意見》引導大學科技園“回歸初心”,全面提升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首站”
到2025年形成若干千億元級創新創業集聚區,孵化培育1萬家有發展潛力科技型企業

昨天,上海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我市大學科技園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向社會公開。《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多層次、開放性的大學科技園體系,全力打造3—5家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的大學科技園示范園,輻射帶動高校周邊高新園區、產業園區等形成若干產值規模達到千億元級的創新創業集聚區,孵化培育1萬家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型企業。

《指導意見》旨在引導大學科技園“回歸初心”,將增強“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培養、輻射帶動”功能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突出承接高校綜合智力資源溢出的特色和優勢,推動高校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加強技術轉移服務,鼓勵師生校友創新創業,全面提升大學科技園的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大學科技園存在四個問題

截至2019年年底,上海共有13家國家大學科技園,數量僅次于北京和江蘇,占全國總量的11%;累計培育了10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539家高新技術企業和66家上市企業。經過多年發展,大學科技園已成為上海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創中心建設的承載地和策源地。

然而,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對照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需求,大學科技園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為四個問題:一是部分大學把科技園作為經營性資產進行考核評價,價值導向上存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傾向;二是專業化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園區經營效益和效率較低,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三是與所在區域協同聯動不足,特別是隨著高校主校區搬遷,新建大學科技園多處郊區,周邊未系統規劃相應的產業集聚、生活設施、創新創業環境;四是缺乏激勵機制,導致參與建設各方動力不足。

按功能性公司考核業績

如何“回歸初心”、補強短板?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雪瑩認為,《指導意見》明確了大學科技園的定位,并通過項目支持方式,推動本市一批大學科技園升級發展。

在定位方面,《指導意見》提出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科技人才培養、集聚輻射帶動等核心功能,使大學科技園成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首站”和區域創新創業“核心孵化園”。

在升級方面,《指導意見》提出開展示范性大學科技園建設,支持基礎條件好、管理運行規范、引領帶動力強的大學科技園開展升級試點,緊貼高校主校區,圍繞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命科學等重點領域,打造一批大學科技園示范園;實施大學科技園培育工程,鼓勵我市相關高校充分依托優勢學科,結合所在區域定位、產業布局,建設各具特色、開放協同的大學科技園。

“大學科技園運營公司不能只關注稅收和利潤,更不能熱衷圈地,變成房產公司。”王雪瑩說。

《指導意見》指出,要優化大學科技園法人治理結構,明確運營公司的功能性公司性質,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健全管理團隊和人才激勵機制,在績效評價、職稱評審、薪酬分配等方面實施分類管理,培育技術轉移、創業服務的專業化隊伍。“這意味著,大學科技園運營公司的考核指標變了,主要指標是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業孵化業績。”

推動國企參與建設

大學科技園的發展需要國有企業的全方位支持。《指導意見》要求,充分發揮競爭類市屬國企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能力,功能保障類市屬國企的園區服務保障能力,金融服務類市屬國企面向科創型中小企業的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國有控股、參股的各類天使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的資本帶動能力;對市屬國企加快相關區域內所屬地塊轉型而發生的有關費用,經認定后在考核中視同于利潤。

在上海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閔行園區總經理陳史杰看來,“視同于利潤”這一新政策具有突破性,有利于國企更好地支持大學科技園及創新創業集聚區建設。以閔行區大零號灣為例,那里有很多國企的空置廠房,可以根據創新創業集聚區定位,改建成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場所。相關地塊轉型過程中產生的費用,如果在考核中視同于利潤,將打消國企負責人的一些顧慮,更積極地為大學科技園輻射周邊區域騰出空間。

“三區聯動”也需要高校更積極地開放創新資源,與周邊區域的企業共享。《指導意見》指出,要推動高校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數據和圖書文獻等向社會開放;支持高校集成校內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和工程中心等研發設施,為創新創業和成果轉化提供專業服務。

關鍵詞: 上海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