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騰訊的陽謀

2020-11-16 00:17:43來源:虎嗅網  

作者|周超臣

頭圖|視覺中國

在騰訊22歲生日的這一周,馬化騰的科學家朋友圈又大了一圈。

本周六(11月14日)下午,騰訊2020“科學探索獎”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這是第二屆。50位獲獎的青年科學家攜帶著家屬走在紅毯上,有的帶著老婆孩子或老公孩子、有的帶著老父親、有的帶著老母親,有的把全家老小都帶來了,當然也有只身前來的。其中有一位科學家帶著夫人和女兒,夫人肚子里還懷著一個。

據說是騰訊主動邀請的,想讓他們的家人到現場共同見證這一時刻。他們說無論是頒獎、還是走紅毯,都是想讓表達科學家樸素的尊重。

獲獎的科學家帶著家人一起在釣魚臺國賓館的頒獎現場走紅毯,圖:虎嗅

在這一刻,這50位獲獎科學家才是絕對的主角,我們耳熟能詳的饒毅、錢穎一、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大拿甘當綠葉。這與馬云的鄉村教師頒獎——每年,100位鄉村教師和20位鄉村校長是主角,企業家、明星是配角——有異曲同工之妙。

饒毅等給獲獎科學家頒獎,圖片:騰訊

“科學探索獎”是2018年、在騰訊成立20周年之際,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聯合饒毅、楊振寧、潘建偉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和學者,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獎項。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九大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

今年獲獎的科學家平均年齡不到40歲,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的一位只有30歲。另外,今年有3位科學家來自中國香港,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

有研究顯示,有非常多的科學家是在40歲前做出自己最牛的科學發現的,這也是最有創造力和創新力的年紀,或許這就是騰訊科學探索獎將年齡上限設定為45歲的原因。

據“科學探索獎”監督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錢穎一透露,在今年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超過800名“兩院院士”參與其中,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耗時3個月。

科學是美的,但過程是令人絕望和痛苦的

獲獎的50位科學家合影,圖:騰訊

久未露面的馬化騰據說一年多來一直在香港養腰傷舊疾,不過他還是發來了一段幾分鐘的語音,他說:“今天,我是你們的粉絲。由衷地佩服你們,在這個年紀就能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績。你們都處在最有創造力的人生階段,又遇上了最需要創新的時代。希望在你們當中,能誕生未來的科學大家。”

上個周六,他還在朋友圈轉發了騰訊WE大會的直播,他每年必蹲的項目。

他表示,創新不只是科學家的事,只有創新的土壤更厚、氣氛更濃、機制更健全,創新才會水到渠成,“人類社會應對各種生存和發展挑戰,必須向科學技術要答案、要方法,而人才是科學技術的根本。我們需要更加主動地發現人才、關愛人才,支持他們自由探索、樂在其中,讓我們的科學技術更加自立自強。”

他表示,騰訊會長期保持對“科學探索獎”的投入,助力國家基礎研究的長遠發展。

“我們也希望同更多的人一起努力,讓科學成為時尚,讓創新成為年輕一代的追求。”馬化騰說。

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教授(Prof. Honjo Tasuku)在錄制的一段視頻里亦強調:“科學研究對我們去克服現在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極為關鍵。但當我們環顧周遭,會發現對科學的支持,尤其是對年輕科學家的支持,尚難以令人滿意。因此,對年輕科學家早期科學研究的鼓勵,顯得尤為重要。”

“這個獎給做基礎科學研究的年輕人一個信心。我們國家現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卡脖子、卡腦袋這些問題,現在越來越多,大家發現原來這些問題并不是說工程上面的問題,很多是在一個基礎層面的基礎科學問題沒有解決,很多基礎的問題沒有搞明白。”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院長,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黃志偉是今年的獲獎者之一,他在接受媒體群訪時說,“做這種非常基礎的可能是需要耗時很長,需要坐冷板凳很長時間,沒有解決的研究,像這個獎也是支持這樣一部分人能夠讓你做一些長遠的,能做一些最基礎的、真正的、好的研究。”

他的觀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科學家的心聲。

而這300萬獎金多嗎?對很多人來說很多,但對浸淫基礎科學研究動輒十幾二十年的科學家而言,更像是一個精神獎勵,連在北京四環內買個房都買不到,更何況,很多科學家準備從獎金中拿出很大一部分投入到接下來的科研上去。

9個領域的50位騰訊探索獎獲獎者名單,圖片:騰訊

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工程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香港青年科學院創始成員、獲獎者之一王鉆開,就被一位媒體同行問到是否會用獎金買房。

他回答道:“香港是世界上房價最高的地方,我們作為科研工作者房子當然非常重要。但是對于科研工作者我們有一個信念: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房子就在我們的書中,就在我們的知識里,房子在我們心目中沒有那么重要,因為我們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入職到香港工作的時候,香港一套房子1000萬,我們不會因為買不起1000萬的房子而放棄香港,在我們所有的科研工作者心中知識是最神圣的,房子僅僅是非常次要的。”

我想,很多默默搞研究的科學家都有這般樸素的信念和赤誠吧。

王鉆開教授對虎嗅說,科學是最美的,但是科學探索的過程是非常令人絕望、令人痛苦的。

“我在美國讀博士的時候有三次被導師開除,在我人生最黑暗的時候,我始終堅信科學是向我召喚的,在美國最艱難的時刻我拿到了美國博士學位,當時在我被導師第三次開除的時候,我想我人生最大的目標就是能在美國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哪怕第二天讓我回到中國做一個平民老百姓,我也值得,我也一生無憾。”他回憶起自身的經歷說的這番話,讓人動容。

黃志偉教授則給虎嗅分享了他對基礎科學的見解,他認為過去十幾年,我們過分強調產學研結合,而忽略了科學家對純粹的科研的興趣、對大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對大自然的一些規律、對認識生命基本的規律的關注比較少。

結果是什么呢?“你可以看到,在大學里面像工科做應用的這些專業火爆,尤其計算機,分數都很高,學生都是非常多,但是在科學這塊關注的少,學生相對來說比較少。”

黃志偉教授說:“實際上我們從科學上很多重要的發現,最后我們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應用,但是這并不妨礙好的科學研究成果被應用,就像麥克斯韋改變了人類。真正重大的發現很多人都不是以應用為目的的,而且真正做出好的科學發現的人,并不是工程領域的這些人就想做一個什么東西,很多的發現都帶有意外,都帶有不可預設性,這些都叫顛覆式的發現。”麥克斯韋(1831年6月13日-1879年11月5日)建立了麥克斯韋方程組、創立了經典電動力學、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并提出了光的電磁說,但是到死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發現的電子理論、電子方程到底有什么用。

2020年“科學探索獎”信息電子領域獲獎人黃芊芊說:“于我而言,科學探索不僅充滿理性與客觀,更蘊藏著無窮盡的生命力量與魅力,猶如呱呱墜地的嬰兒。當你為它傾盡全力、堅持付出時,它也一定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迸發出盎然的生機,帶給你驚喜。”

科學家的浪漫和詩意也如常人般樸實無華,不需要勞力士和房子點綴。

馬化騰的執念,騰訊的陽謀

從科學WE大會,到匯聚WE大會、醫學ME大會、科學探索獎和今年新增的X-Talk一共四場活動組成的騰訊科學周;從匯聚全球五湖四海的頂尖科學家帶來的科學科普,到拿出真金白銀、每人300萬獎勵年輕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再惡毒的評論家似乎也難以對騰訊這些“科技向善”的行為進行挖苦或冷嘲熱諷。

但的確,在發端于2013年的騰訊WE大會開始的前幾屆,我的確曾認為騰訊搞這么個與其說是給喜歡科學的人以啟蒙和普及,不如說是為了討好自己的老板馬化騰少年時的科學夢。

尤其開始的幾屆,邀請的嘉賓并不像現在全是科學家那么純粹。讓我記憶猶新的是,2015年WE大會邀請了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來做演講,就是那家以“鋼鐵俠”飛行包為噱頭的企業,在劉若鵬演講的途中,觀眾席上的一位觀眾忍不住大聲喊“光啟是騙子”,給這屆WE大會增加了一絲精彩,后來那哥們兒被架出了會場。

似乎正是2015年的這屆WE大會給了騰訊很大的觸動,此后,一整天的WE大會縮短為下午半天,延續至今;從邀請三教九流,到現在清一色的科學家,并固定在7位,其中包括很多諾獎得主,也包括宇宙之王霍金先生。

抬頭仰望星空,低頭也要關注身體健康,過去兩年,騰訊牽手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搞了醫學ME大會,邀請醫學領域的科學家和專家把最新的研究深入淺出地科普給普羅大眾。

騰訊一直強調,他們搞WE大會、ME大會、科學探索獎不求回報、只求付出。騰訊的李航說:“我們其實是希望通過我們對于基礎科學的投入,應該是不計回報的,也沒有任何KPI要求,但是我們希望我們對基礎科學的支持能夠得到更多公眾的關心,因為基礎科學是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有一點起色、有一點變化的事情。”

有人問他,騰訊每年在騰訊科學周上的投入有多少,他有點兒不好意思地說:“大概有5000萬,但我們并不想宣傳。”這些錢來自騰訊基金會,主要是不想被商業裹挾。

那么騰訊得到了什么?顯然,更多的是來自軟實力的提升。

騰訊通過年復一年的舉辦WE大會、ME大會以及科學探索獎等活動,讓自己“科技向善”更有厚度,也讓馬化騰和騰訊的科學家朋友圈迅速“胖”了好幾圈。

隨著跟《Nature》雜志和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合作的深入,現在騰訊邀請國際上知名的科學家來做WE大會或ME大會演講的機制已經非常成熟,很多科學家都是通過往屆來參加過的科學家邀請的圈內大牛和好友。這就像滾雪球一樣,騰訊的科學家圈子越滾越大。

據不完全統計,騰訊WE大會和ME大會一共邀請了120多位全球頂尖的科學家,而科學探索獎兩年也有100位獲獎者了。這個數字每年都會逐漸增長。

科學探索獎雖然每年只有50個獲獎名額,但你要知道,報名的青年科學家、教授每年有2000多位,來自全國各個高校和科研機構。每次在篩選的過程就是互動交流的過程,這些顯然都進入了騰訊的朋友圈。

何況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騰訊對學院派的偏愛由來已久,青騰大學則是騰訊聯合長江商學院、清華經管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等高校合作創辦的。錢穎一、饒毅、周其仁等知名學者,都是騰訊許多活動的常客,也是馬化騰的座上賓——想特別提一句,這些人中也包括2018年12月1日驟然辭世的斯坦福大學張首晟教授,很快2周年了,借此機會緬懷一下: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君掌盛無邊,剎那含永劫。

虎嗅曾在2018年《騰訊WE什么干這種傻事》一文中的一句話拿到今天作為結尾再好不過了:“當一個企業脫下了商業的臭外衣后,哪怕再難看的嘴臉也顯得可愛了許多,即使我們再怎么苛刻,也要忍不住給一點稀稀拉拉的掌聲。”

這是騰訊的陽謀。

關鍵詞: 騰訊的陽謀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