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持續深化普惠金融 力促城鄉服務均等化

2020-12-31 05:46:15來源:金融時報  

始于2015年7月的成都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以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培育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大力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健全配套政策措施為手段,力爭到2020年,建立較為完備到農村金融服務體制機制,在完善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及合理配置金融資源等關鍵領域、重點環節取得重大突破,以最終實現城鄉金融服務均等化。 在成都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的收官之年,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普惠金融研究團隊(以下簡稱“評估小組”)在實地調研、問卷訪談和深入討論的基礎上,完成了對綜合改革的第三方評估工作并形成報告。評估小組認為,成都市推進普惠金融服務的基本經驗在于探索出了“政府主導+市場推進”的農村金融服務模式、“農貸通”平臺“線上+線下”結合發展、內嵌于農村社會的現代金融服務、多層次多樣化融資體系、完善融資服務配套措施等方面。同時,要促進成都市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持續深化,還需要思考改革制度和機制的有效運轉、農貸通平臺的財務可持續以及村級金融服務站的利用效率這三個具體問題。 完善改革機制 滿足基本需求 金融機構在獲取農村地區客戶、資信判別、貸前調查和貸后管理等方面面臨信息不對稱困境,導致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突出;對農村客戶而言,由于對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缺乏了解,難以有效地獲得貸款信息并以合理的成本享受金融服務。因此,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端和需求端需要形成信息疏通橋梁。評估小組認為,成都市農金改以“線上+線下”的融合模式,建設了“農貸通”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和村級金融服務站,能夠有效緩解農村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是成都市農村金融綜合改革的重要探索之一。在“農貸通”平臺實現了金融服務和產品信息、涉農融資項目信息和新型經營主體信用信息的聯動交互以及金融供需雙方有效銜接的基礎上,線下以市場化方式運行的“政府+市場”村級金融服務站,作為內嵌于鄉村的金融服務模式,能夠貼近農戶提供可持續的專業化金融綜合服務,有利于分散化的農村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可以有效緩解金融機構提供服務面臨的網點不足和人員短缺問題,解決了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了金融服務覆蓋面和供需雙方的融資對接效率。 成都市農村金融綜合改革也在推進緩解抵押擔保難機制方面進行了嘗試。除了在2017年完成搭建全市全域覆蓋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之外,成都還探索了農村產權抵押貸款及其配套制度,完善了農村融資擔保機制和農村信用信息體系,并創新了包括農業供應鏈、倉單質押和針對新型經營主體在內的貸款模式。特別是在創新貸款產品方面,金融機構基于成都周邊縣域地區的產業主體構成,創新了農戶家庭信用小額貸款、農業專業合作社信用貸款、農業職業經理人信用貸款等產品。其中,在“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綜合服務體系”農業共營制經營模式中,結合農業職業經理人開展生產經營的融資需求和政府部門對農業職業經理人評定的等級和生產規模,相關金融機構開發了“農職易貸”信貸產品,給予其最高30萬元信用貸款支持,得到較廣泛地實踐運用。 除此之外,成都農村金改過程中還設計并完善了一系列融資配套服務機制,在農業保險、金融服務補貼政策、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用、涉農直接融資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建立了以風險分擔為主,以費用補貼、支農優惠為支撐的保障體系。評估小組在問卷調查中得到結論,通過改革,成都農村地區信貸可獲得性較好,村級金融服務站確實有效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農村產權交易也為貸款獲得提供了便利。 進一步關注成效深化和可持續問題 不過,評估小組也發現了成都農村機構改革在機制設計和改革深化所面臨的挑戰。 改革推進工作在各區縣發展不均衡,是評估小組體會最明顯的問題。各個區縣村級金融服務站的運作機制存在差異,進而導致農村金融服務改革績效呈現出區縣不均衡的特征。這也引申到了政府推進措施強有力,而市場化可持續路徑仍需探索的問題。成都農村金融改革對于政府財政投入的依賴較大,“農貸通”平臺、村級金融服務站、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農村產權收儲公司等機構運轉和業務開展都需要財政支持和補貼,特色農業保險、擔保模式和風險基金等配套措施也都需要財政持續投入,財政難以長期負擔,因此政府逐步退出,走市場化發展道路是成都農金改的必然方向。評估小組認為,改革初期市場尚不成熟,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較差,政策引導和財政補貼是需要的,但是從長期視角來看,成都農村金融改革仍需加大力度探尋市場化可持續的發展路徑。與此同時,成都農村金改在金融制度創新、金融產品創新、金融資源創新以及金融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依舊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約因素——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的市場化機制有待加強,農村產權評估、處置機制尚待深入和完善,未能形成企業信用數據共享合力等。這些都說明,成都農村金改圍繞金融創新需深化。 此外,評估小組認為成都農村金改深化仍面臨四大挑戰,包括改革成本與風險把控難、農村產權賦能頂層設計需完善、“使命漂移”和“精英俘獲”現象以及財政金融激勵的可持續性和績效減弱風險,值得關注。 以市場化運作為導向強化內生動力 評估小組認為,全面建立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是一個長期、持久和動態調整過程,成都農村金改中仍然存在許多值得思考的深層次問題,這些問題也直接決定了后期改革持續深化的方向和措施。 成都市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圍繞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抵質押物匱乏等三大痼疾,通過打造“農貸通”平臺,構建緩解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和抵質押困境的改革機制在內的三大改革機制,包括緩解信息不對稱的改革機制、降低交易成本的改革機制和抵質押困難的改革機制,構建了銀行、保險、擔保、資產收儲、產權交易、風險補償等多元服務體系。但是,在相對健全的改革制度和機制下,金融機構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仍有較大的推進空間,如何確保改革制度和機制的有效運轉是改革持續深化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基于“推動金融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促進’大都市+農業農村現代化’高水平城鄉融合發展”的改革持續深化的總體目標,評估小組認為,成都農村金改應堅持以市場化運作為導向、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引領、以防控風險維護穩定為底線的基本原則。其中,強調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和定價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探索成都市農村金融后改革時期的政府退出機制,推動政府輔助、市場化運作的可持續服務模式,強化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同時,還提出要強化多元金融服務的聯結機制以及金融與供應鏈的聯結機制。針對后者,評估小組表示,基于社會關系的農戶小額貸款模式是我國長期以來解決小農戶貸款難問題的主流模式。但是在我國農戶分化與農業經營規模化發展的背景下,農戶小額貸款的小額性、期限短、利率高等特征已顯現出難以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呈現出需求額度大、成本低、期限長等新特征。未來應強化數字金融與產業鏈聯結的數字供應鏈金融,利用數字技術、供應鏈核心企業信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金融需求新特征。 (制圖 張樂)

  始于2015年7月的成都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以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培育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大力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健全配套政策措施為手段,力爭到2020年,建立較為完備到農村金融服務體制機制,在完善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及合理配置金融資源等關鍵領域、重點環節取得重大突破,以最終實現城鄉金融服務均等化。

  在成都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的收官之年,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普惠金融研究團隊(以下簡稱“評估小組”)在實地調研、問卷訪談和深入討論的基礎上,完成了對綜合改革的第三方評估工作并形成報告。評估小組認為,成都市推進普惠金融服務的基本經驗在于探索出了“政府主導+市場推進”的農村金融服務模式、“農貸通”平臺“線上+線下”結合發展、內嵌于農村社會的現代金融服務、多層次多樣化融資體系、完善融資服務配套措施等方面。同時,要促進成都市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持續深化,還需要思考改革制度和機制的有效運轉、農貸通平臺的財務可持續以及村級金融服務站的利用效率這三個具體問題。

  完善改革機制 滿足基本需求

  金融機構在獲取農村地區客戶、資信判別、貸前調查和貸后管理等方面面臨信息不對稱困境,導致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突出;對農村客戶而言,由于對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缺乏了解,難以有效地獲得貸款信息并以合理的成本享受金融服務。因此,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端和需求端需要形成信息疏通橋梁。評估小組認為,成都市農金改以“線上+線下”的融合模式,建設了“農貸通”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和村級金融服務站,能夠有效緩解農村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是成都市農村金融綜合改革的重要探索之一。在“農貸通”平臺實現了金融服務和產品信息、涉農融資項目信息和新型經營主體信用信息的聯動交互以及金融供需雙方有效銜接的基礎上,線下以市場化方式運行的“政府+市場”村級金融服務站,作為內嵌于鄉村的金融服務模式,能夠貼近農戶提供可持續的專業化金融綜合服務,有利于分散化的農村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可以有效緩解金融機構提供服務面臨的網點不足和人員短缺問題,解決了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了金融服務覆蓋面和供需雙方的融資對接效率。

  成都市農村金融綜合改革也在推進緩解抵押擔保難機制方面進行了嘗試。除了在2017年完成搭建全市全域覆蓋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之外,成都還探索了農村產權抵押貸款及其配套制度,完善了農村融資擔保機制和農村信用信息體系,并創新了包括農業供應鏈、倉單質押和針對新型經營主體在內的貸款模式。特別是在創新貸款產品方面,金融機構基于成都周邊縣域地區的產業主體構成,創新了農戶家庭信用小額貸款、農業專業合作社信用貸款、農業職業經理人信用貸款等產品。其中,在“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綜合服務體系”農業共營制經營模式中,結合農業職業經理人開展生產經營的融資需求和政府部門對農業職業經理人評定的等級和生產規模,相關金融機構開發了“農職易貸”信貸產品,給予其最高30萬元信用貸款支持,得到較廣泛地實踐運用。

  除此之外,成都農村金改過程中還設計并完善了一系列融資配套服務機制,在農業保險、金融服務補貼政策、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用、涉農直接融資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建立了以風險分擔為主,以費用補貼、支農優惠為支撐的保障體系。評估小組在問卷調查中得到結論,通過改革,成都農村地區信貸可獲得性較好,村級金融服務站確實有效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農村產權交易也為貸款獲得提供了便利。

  進一步關注成效深化和可持續問題

  不過,評估小組也發現了成都農村機構改革在機制設計和改革深化所面臨的挑戰。

  改革推進工作在各區縣發展不均衡,是評估小組體會最明顯的問題。各個區縣村級金融服務站的運作機制存在差異,進而導致農村金融服務改革績效呈現出區縣不均衡的特征。這也引申到了政府推進措施強有力,而市場化可持續路徑仍需探索的問題。成都農村金融改革對于政府財政投入的依賴較大,“農貸通”平臺、村級金融服務站、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農村產權收儲公司等機構運轉和業務開展都需要財政支持和補貼,特色農業保險、擔保模式和風險基金等配套措施也都需要財政持續投入,財政難以長期負擔,因此政府逐步退出,走市場化發展道路是成都農金改的必然方向。評估小組認為,改革初期市場尚不成熟,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較差,政策引導和財政補貼是需要的,但是從長期視角來看,成都農村金融改革仍需加大力度探尋市場化可持續的發展路徑。與此同時,成都農村金改在金融制度創新、金融產品創新、金融資源創新以及金融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依舊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約因素——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的市場化機制有待加強,農村產權評估、處置機制尚待深入和完善,未能形成企業信用數據共享合力等。這些都說明,成都農村金改圍繞金融創新需深化。

  此外,評估小組認為成都農村金改深化仍面臨四大挑戰,包括改革成本與風險把控難、農村產權賦能頂層設計需完善、“使命漂移”和“精英俘獲”現象以及財政金融激勵的可持續性和績效減弱風險,值得關注。

  以市場化運作為導向強化內生動力

  評估小組認為,全面建立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是一個長期、持久和動態調整過程,成都農村金改中仍然存在許多值得思考的深層次問題,這些問題也直接決定了后期改革持續深化的方向和措施。

  成都市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圍繞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抵質押物匱乏等三大痼疾,通過打造“農貸通”平臺,構建緩解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和抵質押困境的改革機制在內的三大改革機制,包括緩解信息不對稱的改革機制、降低交易成本的改革機制和抵質押困難的改革機制,構建了銀行、保險、擔保、資產收儲、產權交易、風險補償等多元服務體系。但是,在相對健全的改革制度和機制下,金融機構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仍有較大的推進空間,如何確保改革制度和機制的有效運轉是改革持續深化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基于“推動金融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促進’大都市+農業農村現代化’高水平城鄉融合發展”的改革持續深化的總體目標,評估小組認為,成都農村金改應堅持以市場化運作為導向、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引領、以防控風險維護穩定為底線的基本原則。其中,強調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和定價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探索成都市農村金融后改革時期的政府退出機制,推動政府輔助、市場化運作的可持續服務模式,強化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同時,還提出要強化多元金融服務的聯結機制以及金融與供應鏈的聯結機制。針對后者,評估小組表示,基于社會關系的農戶小額貸款模式是我國長期以來解決小農戶貸款難問題的主流模式。但是在我國農戶分化與農業經營規模化發展的背景下,農戶小額貸款的小額性、期限短、利率高等特征已顯現出難以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呈現出需求額度大、成本低、期限長等新特征。未來應強化數字金融與產業鏈聯結的數字供應鏈金融,利用數字技術、供應鏈核心企業信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金融需求新特征。 (制圖 張樂)

關鍵詞: 持續深化普惠金融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