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品控”不走心,饑餓營銷滋生“灰色”利益鏈,泡泡瑪特的“泡

2020-12-31 22:03:18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記者 | 劉杰

近日,泡泡瑪特股價大跌被頂上熱搜,其股價大跌是因為一起“二次銷售”事件被曝光引發的。

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視頻爆料稱,自己在濟南萬象城泡泡瑪特購買了3個盲盒,回家后發現封口處都有黃色膠水,其中一只盒子里面的卡片還有折痕,疑似拆封后二次銷售。

后續北京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官方回復稱,經過監控確認,12月14日,泡泡瑪特濟南萬象城店有5名店員自行拆開11個盲盒,隨后買走了想要的。目前已與涉事的5名員工解除勞動合同關系,涉及的商品全部收回。

此事之所以會引發泡泡瑪特股價巨震,原因在于盲盒最核心的用戶體驗本身就是拆箱,而已拆盒的產品被二次銷售意味著剝奪了用戶的購買樂趣,由此引發雙方的信任危機。此事件影響到的正是泡泡瑪特的核心競爭力。

12月28日,泡泡瑪特股價應聲下跌,最低下探至72.05港元/股,相較其前一日收盤價86.2港元/股下跌16.4%,最終,當日報收77.65港元/股,跌幅為9.92%。

附圖:泡泡瑪特發行以來股價走勢圖

圖片來源:Wind

饑餓營銷滋生“灰色”利益鏈

利益驅動之下,難免滋生各種亂象,泡泡瑪特饑餓營銷的核心商業模式,很容易成為“灰色”利益鏈依附的溫床。

據悉,泡泡瑪特一個系列的產品通常包含12個“普通款”、1個“隱藏款”或“稀缺隱藏款”,隱藏款在一箱(12盒*12盒)里必定存在一個,即抽中的概率為1/144,而稀缺隱藏款抽中的概率更低,為1/720,這意味著要想獲得隱藏款及稀缺隱藏款,成功進階為“非酋”,要么是運氣絕佳,要么就是不差錢“端箱”,而如今這種拆盒后二次銷售的方式相當于是“走捷徑”,顯然破壞了盲盒的游戲規則。

“走捷徑”的方式是利益驅動的結果,因為隱藏款及稀缺隱藏款極其難求,因此價格在市場上被爆炒,《紅周刊》記者此前刊發的《盲盒“亂象”叢生,“上癮”、“棄坑”一念間,千億市值的泡泡瑪特能走多遠?》一文中曾介紹過,“像DIMOO迷途動物系列中的隱藏款-錦鯉、Labubu怪物嘉年華系列的隱藏款-美人魚,原價均僅為59元,在市場上遭到爆炒后的價格已經分別飆升至1588元和1747元,分別翻了26倍和29倍。”這恐怕就是泡泡瑪特的店員私自拆盒二次售賣的誘因。

除了店員外,黃牛也在肆意橫行,更嚴重的是,二者還結為利益共同體,資深買家J某曾爆料稱,“黃牛與店員之間還會相互勾結,因為黃牛購買量大,店員為了沖業績,往往會給黃牛留貨。”這意味著泡泡瑪特的產品與消費者之間還隔著店員、黃牛兩座“大山”。

盲盒本身帶有賭博性質,新華社近日發文稱,“對此專家建議,家長和老師應引導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消費觀,避免誤入消費圈套。同時,監管部門應進一步規范盲盒經營模式,避免其畸形發展,給社會和青少年成長帶來負面影響。”那么,倘若后續監管部門出臺政策加強監管,泡泡瑪特的商業模式又是否能經得起考驗呢?這也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品控“不走心”,用戶體驗越來越差

憑借眾多的擁躉者,泡泡瑪特上市后風光無限,然而《紅周刊》記者發現,其在品控方面越來越“不走心”,而這透支的卻是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多位買家向記者表示,“不知道是不是泡泡瑪特上市的原因,品控大不如前了。”對此,記者在“泡泡瑪特微博超話”下搜索“瑕疵”、“品控”等關鍵字,發現其中有諸多泡泡瑪特的品控方面的“黑料”。

其中,多位網友表示,泡泡瑪特的娃娃開封后有明顯的污漬,很臟,導致娃友無奈換貨,而本來開開心心抽娃,但卻因瑕疵品使得購買體驗大受影響。

還有的網友表示,泡泡瑪特的產品存在諸多瑕疵,但是聯系泡泡瑪特相關售后,并未得到及時處理。更甚的是,有些瑕疵品返廠后,拿回來還是瑕疵品,需要多次返廠,這著實是對消費者耐心的考驗。

此外,一位微博擁有上萬粉絲的資深買家向《紅周刊》記者表示,其購買的一盒(12個)泡泡瑪特中,因存在瑕疵、斷裂等問題,返廠了5個。其本次購物的返廠率已超過40%。

泡泡瑪特本身搞饑餓營銷,加之黃牛“攪局”,使得娃友買到稱心如意的娃本已著實不易,而瑕疵品的出現,很可能需要多次退換貨,娃友們需要經歷漫長的等待期。

其實,在品控方面,早在去年7月份,泡泡瑪特就因被曝出“甲醛超標”,而引發軒然大波。

事情的起因是一網友在家中用自購的甲醛檢測儀進行測試,展示盒中顯示甲醛濃度高達0.66mg/m,超出了安全標準6倍之多。后續,泡泡瑪特對此發布官方聲明,稱所有產品上市前均通過國家檢測。

然而,《紅周刊》記者注意到,目前依然有消費者反映,泡泡瑪特的產品氣味大,可見,不論其產品是否甲醛超標,此問題也已經影響到了用戶體驗。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關鍵詞: “品控”不走心,饑餓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