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披著金融創新外衣的P2P興勃亡忽 玖富、有利網等公司兌付余波未

2021-01-01 16:47:11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記者 | 惠凱

披著金融創新外衣的P2P業務終于在2020年畫上句號,部分平臺正在積極處置中。可就在P2P行業全面清退的同時,傳統互聯網巨頭們卻在蜂擁進入互金市場,特別是消費貸/網絡小貸為代表的互聯網信貸業務領域。

從2013年以來的狂飆突進,再到2016年時的密集爆雷,披著金融創新外衣的P2P行業終于在2020年畫上句號,被確定全面清退。

保監會相關人士表示,截至11月底,全國P2P已全部歸零,可實際上仍有多家頭部平臺的存量業務還在處置,譬如不久前美股上市的陸金所將在2022年前實現清退;另有多家已爆雷平臺就兌付方案仍在激烈博弈中,譬如玖富不久前提出的3條退出方案,因打折問題在出借人中引起巨大爭議。至于另一家頭部平臺有利網,至今未提出具體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P2P行業全面清退的同時,傳統互聯網巨頭們卻蜂擁進入互金市場,特別是消費貸/網絡小貸為代表的互聯網信貸業務。

P2P行業全面清退,代價兩萬億元

曾幾何時,P2P作為對傳統金融行業的補充,被各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其高收益率、高增速,受到了出借人、借款人和資本市場的歡迎。但P2P行業在經歷了“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過度繁榮后,持續爆雷現象最終暴露出其丑陋的高利貸本質面目,最終被二級市場投資者拋棄。以Wind編制的互聯網金融指數為例,自2014年~2015年6月漲幅達8倍,并在“股災”前創下了11658點的歷史高點后便一路震蕩走低,在2018年10月跌穿3000點后即不再更新。

對于P2P行業出現的亂象,監管層面也在逐步加緊監管,并在2019年后確立了全部清零的政策目標。2020年11月底,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表示,全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由高峰時期約5000家逐漸壓降,到今年11月中旬已完全歸零。

12月中旬,小贏網金、桔子理財相繼發布了平臺存量清零公告。而另有消息稱,微貸網將在2021年中期完成催收和清退工作。美股上市公司嘉銀金科不久前也宣布,旗下的P2P業務“你我貸”已在11月全部清零;另外,廣東知名的P2P平臺PPmoney在下半年出現爆雷跡象后,也于12月提出了打折退出方案。PPmoney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底,累計借貸金額960余億元、借貸余額為95億。

因監管人士的表態并未確定“清零”標準,在存量規模大、處置需較長時間的情況下,仍有部分頭部P2P平臺在運營。譬如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數據,截至10月底,翼龍貸仍在發行新標的。翼龍貸是“聯想系”旗下公司,其主打“三農”業務,運營穩健,一直未爆雷。

P2P行業為何會從當初的萬眾矚目,走向了如今的不體面全面清退?

任澤平指出,我國的P2P模式大致分為兩類:平臺模式(個人-個人),平臺僅為信息中介;類信用中介模式,平臺通過擔保(個人-平臺-個人),超級債權人模式(個人-平臺-個人)。如企業恪守信息中介定位,則難免受到行業野蠻化發展的擠壓,業績增速慢,最后亦難逃全行業清退的大趨勢。一旦平臺具備了信用中介的色彩,平臺提供本息擔保,就具有了間接融資特點、易誘發龐氏騙局,且金池下所有產品無法風險隔離,某個產品的風險暴露可能引發連環信任危機,出現擠兌。

P2P爆雷潮產生的呆壞賬規模有多少?目前尚無權威數字統計,但不同的統計口徑卻給出了不一樣的數字。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2020年8月在接收央視專訪時透露,出借人尚有8000多億元資金沒有回收;今年6月,曾多次批評P2P業務的黃奇帆在中國金融科技云峰會暨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項目發布會上直言,“全國差不多有1萬多家P2P公司在本輪整頓中倒閉,壞賬接近兩萬億,慘不忍睹”。

打折、立案……

玖富、有利網等公司兌付方案惹爭議

為求生存,不少互金公司試圖通過證券化提高聲譽、增強對抗風險的能力。譬如拖到最近才爆雷的頭部平臺PPmoney,其運營主體廣州萬惠金控在2016年通過借殼登陸新三板,但在2017年后萬惠金科退出新三板,IPO計劃也偃旗息鼓。其他頭部企業受制于2017年后A股IPO政策收緊,轉向美股,以趣店為開端,玖富、小贏科技等先后赴美上市,但最終結果仍不太樂觀,二級市場上并未獲得多少投資者的關注。

玖富9月底發布的財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凈收入8.5億元人民幣,凈虧損超7億元。同絕大多數P2P公司一樣,在爆雷后,玖富員工也流失不少,如有公關部門員工就向《紅周刊》記者透露,自己“已失業”。

12月初,玖富宣布全面清退網貸,并提出3套方案:本息全額兌換極速退出、一次性轉讓快速退出、先本后息分批回款退出,計劃在3年內完成本金兌付。同時,玖富還會引入AMC公司來接盤資產包、加速退出。此前《紅周刊》獨家報道了玖富的AMC合作方為寧夏順億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順億資產有著豐富的P2P處置經驗,此前曾參與過微貸網的處置,但也曾牽扯到風華高科財務造假案。據廣東證監局2019年11月發布的《行政處罰書》,風華高科在2016年、斥資5500萬元購買了宏信證券發行的一項理財產品,理財資金最終轉入順億資產。順億資產又受讓了風華高科5470萬元應收賬款,再以支付受讓款的名義將收到款項全部轉回風華高科。

對于玖富給出的清退方案,不少出借人并不滿意。在上述方案發布后,一位玖富旗下悟空理財的浙江出借人致電《紅周刊》記者,“玖富提出的方案本質上就是霸王條款,無法接受”。至于玖富和中國人保財險23億元糾紛訴訟案,已在2020年9月中旬開庭審理,關于其最新進展,人保方面未回復記者的采訪訴求。

有利網的清退進度也不樂觀。有利網也是行業頭部平臺之一,其官網顯示平臺成交總額超1050億元,但在2020年初時已出現爆雷跡象。《紅周刊》記者從出借人處獲得的一段與海淀區金融辦的電話溝通錄音顯示,有利網存續標的的逾期率達80%以上。截至11月底,監管部門對有利網的推進進展不明顯。海淀區金融辦相關人士在電話中向出借人坦言,金融辦僅能對平臺施加壓力,督促其同出借人協商并盡早提出兌付方案。另外,金融辦也已在7月底就把相關材料轉交給了經偵部門,但缺乏有力的涉刑證據,導致公安尚未對有利網立案的原因。

《紅周刊》記者了解到,北京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原本要求有利網在2020年底前提出兌付方案,但目前尚未公布。有利網的兌付預期有幾成?上述錄音顯示,大概在3~5年內,兌付本金的50%~60%。

不止有利網,絕大多數P2P平臺最終選擇了打折兌付。例如愛錢進的打折兌付通道下,由于大量出借人急于兌付,以至于出現了4折甚至更低的兌付比例(折讓比例越低,完成轉讓的速度越快)。即便如此,剔除這部分接受打折方案退出的出借人,愛錢進官網顯示、截止到11月底,借貸余額本金尚有179億,涉及96萬個借款人。

除了玖富、愛錢進、有利網等,今年9月中旬,鳳凰金融的網貸業務突然下線,引起出借人的集體恐慌。鳳凰金融官方的披露數據,其累計成交金額達1077億元,截至今年8月份,鳳凰金融借貸余額尚有102億元。目前鳳凰金融的退出方案尚未披露,不過《紅周刊》記者獲悉,方案基本已制定完成,將在近期公布。

除了P2P業務,鳳凰金融還通過鳳凰金信(海口)基金銷售有限公司持有一張獨立基金銷售牌照,其官網也在從事公募基金銷售業務。但2019年下半年以來,已有包括平安基金等部分公募宣布“為維護投資者權益”,暫停與鳳凰金信的基金代銷合作。

相比上述爆雷平臺,也有極少數P2P公司最終良性退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平安旗下的陸金所。作為曾經的行業龍頭,陸金所在2019年宣布良性退出。今年10月底,陸金所在美股上市,股價快速沖高后回落至目前的14美元,市盈率(TTM)不足20倍。對于陸金所的P2P存量規模,截至三季報,存量產品仍占客戶資產總規模的8.5%。據其招股書披露,存量P2P業務到2022年全部清退。

A股曾是P2P公司證券化的首選,在2017年前,不少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榜上了P2P概念,譬如熊貓金控在2015年砸重金收購多個P2P平臺,但其后爆雷,旗下百億級的P2P平臺銀湖網也在2019年被立案,股價從最高近60元跌至目前不足5元(前復權);另一家轉型互金行業的失敗案例是奧馬電器,其斥資14億元收購的P2P平臺中融金后來也不可避免的爆雷,連帶的商譽減值導致2019年巨虧,不得已被以兩元的超低價由上市公司實控人趙國棟接盤。

P2P動搖大數據風控的有效性

互聯網巨頭發力互金業務

在全面清退政策出臺前后,已有不少P2P平臺寄希望于轉型消費貸/助貸/聯合貸行業,以求在全行業清退后仍能生存,但均面臨障礙。消金業務屬于持牌經營,由銀保監會負責監管,這使得獲取消金牌照也面臨一定難度。僅陸金所、玖富等極少數頭部平臺具備了開展消金業務的資質;至于助貸/聯合貸業務,央行、銀保監會等在2020年7月發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11月發布《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相關業務面臨更嚴格的監管。

P2P行業自誕生起,一直將大數據風控視為“殺手锏”。但短短幾年間,行業全面爆雷、最終全部清退,所謂的大數據風控根本無法對復雜的使用場景和借款人背景進行有效風險甄別。在風控方面,互金行業與傳統銀行相比尚存短板,之所以如此,和國內征信體系不發達、行業隔閡脫不開干系。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7年底,央行個人征信系統收錄自然人數9.3億,其中僅4.6億人有信貸業務記錄,征信覆蓋度低。而且在2019年9月前,P2P行業并不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統,換言之,互金平臺所謂的“大數據風控”缺乏足夠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外部數據庫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互聯網巨頭旗下的支付、消金等金融業務,一直把大數據、AI決策等作為主要的風控工具,但除螞蟻金服和財付通外,其他互聯網公司的“大數據風控”真實成色到底如何?或許要謹慎對待。

雖然P2P已在2020年全軍覆沒,可金融/類金融業務卻受到更多互聯網巨頭的重視。依托支付業務發展而來的消費貸、助貸/聯合貸等業務,已成了不少互聯網公司的“現金奶牛”。互聯網巨頭借助其客戶資源優勢,“明目張膽”地為貸款業務導流。《紅周刊》記者注意到,某互聯網和手機安全產品及服務供應商在其某PC客戶端首頁添加了“金融·互助寶”菜單欄,其細分為“借錢”、“投資”等子選項,借錢項下,經簡單的線上評估,即可獲得最多20萬元的貸款額度。

為招徠用戶,頁面還顯示免息、低息等字眼,“現在申請,4萬元免息30天!”,“1000元借12個月,日費用低至2毛7”,利息看似很低、但實際年化成本接近10%。《紅周刊》記者親自參與測試了一番,以該公司提供的“尊享貸”為例,發現資金來源是一些中小城農商行,如黑河農村商業銀行。其中,該公司扮演了擔保和信息中介的角色——“由某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為借款人提供與擔保業務有關的融資咨詢服務,向借款人收取融資擔保咨詢費,由某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為借款人向貸款人申請的貸款提供融資擔保,向借款人收取擔保費”。換言之,如借款人無力償還,上述軟件公司可能需要承擔代償義務。但在疫情沖擊下,個人貸款的壞賬率出現上升,是否會沖擊到平臺公司?外界不得而知。

至于支付寶的借唄功能,《紅周刊》記者測試后發現,資金來源是五礦信托,顯然接入的資金方已擴展至銀行之外。但如同P2P行業,互聯網巨頭的互金業務也遭遇了輿論和監管風暴:監管套利、行影子銀行之實,過分放大居民杠桿……特別是螞蟻集團在IPO前夜被最高監管層緊急叫停,以及隨后銀保監會等針對互聯網貸款業務迅速出臺多個政策。

互金行業將何去何從?對此,本刊將持續關注。

(本文發表于2021年1月1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關鍵詞: 披著金融創新外衣的P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