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天天快看點丨羅志恒:歐洲能源危機給中國帶來匯率等三重壓力

2022-09-19 15:37:04來源:中新經緯  

中新經緯9月19日電 題:歐洲能源危機給中國帶來匯率等三重壓力


(相關資料圖)

作者 羅志恒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歐洲能源危機積重難返,本質上是內部能源結構失衡與外部地緣博弈的產物,短期無法根本性扭轉。近期歐洲出臺限制價格、征收暴利稅、削減需求、增加供給四大措施應對危機。

歐洲能源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和金融風險,也會對中國產生外溢效應,造成外需放緩、匯率貶值、資產價格承壓三大不利影響。

第一,中國出口面臨結構性壓力。全球高通脹環境下,受益于國內保供穩價政策,中國生產成本的優勢支撐了出口的韌性。歐洲能源危機限制能源密集型產品生產,帶動了中國化工中間品以及電力設備訂單的增長。短期看,歐盟生產受限帶動中國工業品需求,利好高耗能的化工、金屬制品、玻璃等中間品出口;長期看,歐洲能源危機或引發長時間經濟衰退,經濟需求整體性放緩,將對占比更高的消費品和資本品產生更大的下行壓力,沖擊中國出口。

第二,歐洲貨幣貶值將使得美元指數再次沖高,人民幣仍有貶值壓力。能源危機沖擊下,歐美經濟周期和貨幣周期預期差不斷拉大,歐元、英鎊在美元指數中分別是第一、第三大的權重貨幣,歐洲貨幣走弱推動美元指數持續走強。新興市場匯率貶值和金融風險加劇,人民幣匯率年內經歷了兩輪快速貶值。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取決于三方面因素:一是美元指數的強弱,二是國內經濟恢復情況,三是維護匯率穩定的政策干預。

第三,出口與匯率承壓使得資本市場預期低迷,國內權益資產價格仍有下行風險。一是歐洲能源危機在宏觀上加大全球滯脹風險,出口放緩與內需不振使得基本面走弱;二是歐元金融風險蔓延,加劇全球市場波動,打壓市場信心,進一步壓制資本市場風險偏好。

歐洲能源危機啟示我們,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實事求是地開展“雙碳”行動。全球能源系統不穩定的背景下,中國應當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做好初級產品保供穩價,保障能源供應安全。2022年國內夏季高溫等極端天氣對電力生產和運行帶來挑戰,“讓電于民”等政策應急措施避免了民生沖擊,但仍對國內工業生產和供應鏈造成了一定限制。

第一,以我為主發展能源貿易,加強天然氣能源儲備。當前歐洲能源危機背景下,全球天然氣進口爭奪更加激烈,要維護與液化天然氣出口國的經貿關系,簽署大規模長期采購協議,同時以我為主發展對俄經貿關系,適當擴大對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建設中俄天然氣管道。此外,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逐年攀升,但天然氣儲備略顯不足,未來仍需要持續提升天然氣儲備和調節能力。

第二,實事求是地開展“雙碳”行動和能耗雙控。中國的產業和能源結構決定了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不能畢其功于一役,不能將中長期目標執行短期化,避免人為因素加大供需缺口,扭曲市場價格。

第三,統籌發展和安全,發展新能源技術需要兼顧能源安全。要辯證看待發展和能耗的關系,要在發展中通過技術創新降低能耗。(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宋亞芬

關鍵詞: 羅志恒歐洲能源危機給中國帶來匯率等三重壓力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