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股 > 正文

英偉達進入投資,Ai+醫藥研發要起飛了?

2023-08-11 20:11:07來源:丫丫港股圈  

今年的Ai板塊可謂風頭一時無兩,各種大小模型齊飛,美股科技股再度迎來牛市。

而在市場稍作調整之際,醫藥板塊搶過風頭,隨著減肥藥的銷售節節高,諾和諾和和禮來雙雙打開藥企天花板。醫藥行業的創新也不容小覷。而這個時候,英偉達向一家名為Recursion的醫藥公司伸出橄欖枝,投資5000萬美元,更是打開了AI+醫療領域的想象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家名為Recursion(RXRX.N)的公司,在消息公布后股價飆升了80%。其旨在藥物發現階段,通過AI模型精確識別分子結構,使得能從更廣范圍的備選分子中選出最優,并大大加速這一過程。

從初期解決當下新藥研發困難,臨床成藥概率低的問題。聽起來很震撼,加上當下算力的快速發展,讓很多不可能完成的復雜數據模型運算變得可行起來,基于Ai的醫藥開發小模型,會是下一個爆發的Ai細分領域嗎?

一、更窄的漏斗

RXRX成立于2013年,由兩名研究生和一名教授在鹽湖城成立。希望建立一個專屬的數據系統,來重塑藥物開發的過程,加大成功概率。

具體而言,就是利用Ai的學習能力,盡可能多地生產備選化合物,使得可選擇的基數變大,其次,參照過去的歷史經驗,快速篩選出最好的那一個分子,相比過去的藥物開發模型,確實在選擇的廣度和速度上有所進步。

與其他行業的Ai模型相似,公司的技術建立在對過去歷史經驗數據的大量學習和歸納之上。大家原理相通。

例如文生圖,其中就要學習大量帶有標簽的圖片,讓模型學會怎么樣根據文字信息展開一幅圖片,而chatgpt,則需要大量的語料進行學習,通過以適應在不同提問中獲取最優的回答結果。

類似地,Recurison的思路顯然是學習過去不同分子或蛋白質結構組合的經驗,可以在給定靶點藥物框架的前提下,類似于Aigc中產生盡可能多的備選項,然后再根據過去成功的藥物和藥物作用機制經驗,以評估其最終成功概率,最終選出概率最高的選項。

可以說Recurison的本質是一家分子結構Aigc公司,在它的幫助下在開發藥物時,人們可以很快地找到理想的結構,可以比之前的開發更加快速高效。

而當下大部分的Ai醫療公司,也基本是按這個套路去做,而且數量還不少,類似的公司還有:ABCL、SDGR、RLAY、ABSI。

二、挑戰仍巨大

但正如我們肉眼可見的那樣,如果看看上述股票的股價,我們則發現,從RXRX到ABSI,它們的股價表現都非常不理想,這個賽道基本上都是反向10倍股。而在今年的Ai熱潮之下,顯得格外冷淡,其實資本市場對這個賽道依然存在很大的懷疑。

從行業的角度出發,首先Ai制藥的問題是,能幫助醫藥從業人員多少?其市場空間有多大?

固然,我們看到了其在分子結構篩選方面的優勢,但這仍是命題作文方面的能力,就是在給定具體靶點,具體藥物框架前提下,這些Ai制藥公司才能發揮其在結構生成方面的能力。

而假設沒有命題,例如目標是肺癌,要尋找新機制新靶點,則恐怕Ai程序難有發揮。與目前的chatgpt已經可以根據模糊需求進行自然語言編程還有很大差距,因為藥物作用機制發人類還未了解完全,發散性巨大。而當開發需求精確化以后,恰好,最關鍵也是最難的部分已經跳過了。

我們看到一個新藥的開發成分構成里面,最大的成本耗在是早期藥物發現和先導優化,看上去這些Ai制藥的公司目標市場巨大,但實際上,里面花費最大的部分是在黑暗中摸索新機制和新靶點,而這并不是Ai的工作區域。只是有了具體的線索以后,再讓Ai來進行大量的generate。

畢竟對于沒有發生過的案例,如同LLM中Ai未曾被喂養過的語料,Ai無法回答它沒有學習過的內容,例如在過去30分鐘發生的事件,網絡上還沒有大量報道的文章資料可參考,LLM可回答的東西會非常少,而對于沒有應用過的靶點機制,對Ai來說是一片黑暗。

另外,藥物發現和先導化合物篩選的成本,很多花在了動物實驗身上,而這些數據的驗證需要耗費動物,這部分也很難因為Ai的出現而跳過,這是剛性成本,綜合以上的要素,這就使得Ai制藥工具的目標市場變得非常限制。

或許更應該做的,是像工業工程軟件一樣,提供仿真模擬。如同達索軟件這些仿真軟件來提供建筑、橋梁、汽車、飛機的風洞測試。但在人類沒有完全理解細胞之前,去做這樣可以模擬人體細胞全部反應的軟件,似乎也是異想天開。

三、軟件or制藥?

單純去做一個在藥物開發階段的工具商,實際上能獲得的收益很小,這也給了這些公司很低的天花板。

但倘若Ai在藥物結構開發上相對此前的人工開發有優勢,那么理論上,提升20%的成藥概率,對于一個目標10億美元,開發成功率50%的藥物來說,那就是增加了1億的收入預期,對項目的估值加成了1億*10倍PS=10億美元。這樣去算目標市場,才會吸引人并打開天花板。

那么對這些公司而言,想要證明自己產品的必要性和優勢,就不得不去證明成藥概率上的獲益。

但是,醫藥行業是一個極度重視驗證和統計的行業,一個產品的真實效果要通過多期臨床試驗才能完全揭露,不等幾年無法評估其最終結果。于是這些Ai制藥公司為了更高的商業空間和自我證明,不得不逐漸轉變為了制藥公司。

RXRX的管線

Ai不是能造更好的藥嗎?那這些公司這么牛的話,就跟著自己做的藥,推到三期,最終來看看其結果和那些非Ai篩選的同靶點藥物有無優勢。并評估其成功概率獲益。這是最大化效應的道路,而不去這樣做,也很難讓別人信服技術是有價值的。

這樣的模式就變得有點殘酷了,制藥公司化以后,這些公司的支出將變大。并且承擔起開發風險,這就跟軟件公司旱澇保收截然不同了。

其次,獲益概率也很難確定,因為沒有對照組,不可能像醫藥臨床一樣,設置一個控制組,A醫藥公司跟RXRX合作開發T靶點的藥物,而有一個B公司不用Ai開發,兩者其他的條件控制一致,哪里會有這樣的B公司?

而且,假設RXRX有能力將藥物開發的成藥概率從10%提升到15%,但仍然是一個大概率失敗的項目,RXRX很可能在數次項目重復失敗后被否定。

想要發掘這個較低但真實存在的概率獲益。就要根據臨床統計的方法,需要大樣本來得到顯著的統計學意義,這就需要最終RXRX幾十甚至上百次項目來驗證,可是這樣的驗證,要等待的實在太久了。

另一方面,如今越來越多的公司都在應用不同的Ai技術手段(不管是內部的還是外部)來開發,這就使競品的成功概率也不低,Ai制藥公司要拉開,驗證自己的概率獲益太難了。

這樣的話,只有做到最好的藥物才行。但偏偏,藥物的成功已經與Ai的成功綁定,而藥物的成功決定因素又不止于Ai,更多在Ai參與前的靶點選擇上,又或者在Ai參與后的臨床方案設計和適應癥選擇上,甚至是商業化策略上。這卻是一家醫藥公司的多維度素質了。

AI制藥公司要獲得高收益,不得不去參與藥物開發的過程,并在臨床期做出足夠強的數據。當然它們都會與其客戶,也就是傳統的生物醫藥公司合作,但問題是,共同開發成功過后,到底是藥企在靶點理解上面的貢獻重要,還是Ai的設計重要呢?

這也是困擾眾多Ai的一個問題。到底是提供prompt的思路重要,還是工具的效果重要?一個制作精良的圖畫作品,里面應該有多少價值給創作者,多少價值給工具的訂閱費用?

四、結語

所以目前Ai制藥公司仍然處在一個較為尷尬的發展階段,軟件工具提供商還是制藥公司?能否成為一個通用化的商業環節?抑或是只能跟醫藥公司合體作為子部門存在?

目前在已披露的Ai制藥公司參與的藥物項目中,也沒有什么項目就因為結合了Ai,成為了重磅藥物,這才是這個賽道一直往下掉的原因。而且在商業模式未明朗的前提下,競爭公司眾多,這也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對于Ai+醫療,我們還是需要理性地看待,算力的突破并不代表著什么,重要的也許是這些軟件或者工具的功能真正看到了革命性,或者在醫藥研發中開始起關鍵作用,例如可以仿真細胞與藥物反應,例如可以替代成本高昂的動物驗證,例如AI優化結構后的化合物臨床成功概率提高一個數量級。

在此之前,我們不妨還是以看醫藥公司的方法,按照管線和其預期市場空間來進行定價。按照每個臨床階段披露的數據來修正。而不是像Ai公司一樣一來就幾十倍PS。

Chatgpt或者midjourney的爆發,無不來自其產品革命性的功能進步,暫時來看,Ai+醫療沒有捷報。技術的進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技術與商業與現實的結合,經常比人們想象中的、資本市場預期中的,要慢得多。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