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 正文

切中“實踐之問”,助科學家轉型科創企業家

2023-08-12 06:27:19來源:文匯報  

科學家出身、創業嶄露頭角、臨近A輪融資的創業者,會不約而同地面對企業經歷早期快速發展后,如何進一步提升管理,為后續發展蓄力的困惑。

日前,十余位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領域的創業者,帶著這樣的困惑來到了由復旦大學舉辦的未來之星創始人訓練營之“科創企業私董會”。這場由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聯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推出的課程,有理論、有案例,實打實地回應了科技創業者們的“實踐之問”。


【資料圖】

原創管理課程精準驅散“腦內迷霧”

2017年,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徐建青創辦了上海鑫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當時他已年屆半百。這家企業聚焦實體腫瘤免疫細胞治療賽道,區別于大多數CAR-T技術公司圍繞靶點做文章,他們瞄準的是腫瘤微環境控制。去年,鑫灣生物代表上海出征中國創新創業大賽行業賽,從約3.8萬家企業中脫穎而出,躋身全國賽第14名。

從創業伊始攏共“兩三個兵”,到現在40多人規模,徐建青創業途中遇到新的難題:對研發和管理崗位是否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勵機制?他在實踐中總結出一些做法,但由于對企業人才激勵的認知不深,不太確信自己的做法是否有效。

私董會課程“擊中”了徐建青的困惑。依托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實地調研數百家科創企業后原創的科創管理教育內容,課程通過豐富的科創企業案例,為私董會成員量身定制了兼具理論框架和實戰應用的課程內容。

比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盧向華在課程里提到,處于平臺期企業一般可以采用兩種激勵員工方式,一是關鍵績效指標(KPI),二是目標與關鍵成果法(OKR)。課后,徐建青表示,感覺盤桓在自己頭腦中很久的迷霧“一下子被驅散了”,他對自己之前的做法有了更多自信,“將在細節上進一步調整,以便更好留住人才”。

創業者相互啟發破解共性難題

“科創企業私董會”有一個環節,是讓各位企業家寫下自己當下面臨的最大困惑,由于“畫像”相似,他們提出的問題有不少共通之處。

上海軟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周廣東寫下的是:如何適應科學家到企業家的角色轉換?這也是多位學員提及的共性問題。

1997年,一只背上長著人耳朵的裸鼠,引發廣泛關注。20年后,依托這一技術成立的軟馨生物已經可以做到用人耳背后一小塊皮膚,幫助被老鼠咬掉鼻子的男孩進行面部整形。作為一家專業從事組織工程技術“再生”的公司,軟馨生物利用組織工程骨技術,迄今已治療30余位空鼻綜合征患者。去年,他們成為全國創新創業大賽(成長組)優秀企業。

“作為科學家,我需要關注技術是否具備足夠的創新性,但作為企業家,我更要關注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重復性,至少要保證95%成功率才能應用于臨床。”周廣東說,“另外,還要考慮政策監管、商業模式、投融資等。”

課堂上迅速刮起一陣“頭腦風暴”,學員們紛紛幫著出謀劃策。一位學員建議徐建青聘請具有醫療器械產業從業經驗的CEO,而且愿意幫忙引薦人選。還有學員告訴徐建青,目前上海已有CRO(委托合同研究組織)正在從事CEO人才專業培訓,建議可去那里物色“千里馬”。

跨界啟迪找尋科創企業突破發展之道

對上海大多數創業企業來說,他們的“第一桶金”就是在“創·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上獲得的。市科技創業中心會經常為創業企業提供各類公益性賽事服務和培訓,不過類似“科創企業私董會”這種面向10人以上規模企業、講解企業組織管理和團隊激勵的培訓相對稀缺。

市科技創業中心主任黃麗宏告訴記者,她和同事及時了解到科創企業的實際訴求,聯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推出這一培訓課程,正是為了直面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痛點問題,發揮創業者群體智慧,“用跨界啟迪找尋科創企業突破發展之道,精準有效地進行科創企業服務”。

盧向華透露,學員中有些創業者分不清LP(有限合伙人)和GP(普通合伙人),甚至有人對自己驅車千余公里親自給客戶解決問題津津樂道。“其實,公司到了這個規模,最忌凡事親力親為,創始人要做的是物色人才,把企業分工管理好才有可能再進一步做大做強。”

首次參加此類培訓的徐建青和周廣東表示,兩天的“充能”使他們對企業管理方法及下一步發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作者:沈湫莎

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