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研究 > 正文

上市藥企共話創新藥:出海已成必然,同質化有待破局

2023-08-11 21:29:14來源:鈦媒體APP  

圖源自視覺中國

走過創新藥元年,國內藥物研發從仿制和模仿創新為主,過渡到國產創新藥快速發展階段,并進一步走向了商業轉化節點。

在第十六屆西普會中國健康產業(國際)生態大會上,創新藥生態大會的討論主題也從5年前的研發、臨床試驗、投融資等,發展為商業化路徑探討,與此同時,中國創新藥發展過程中出現同質化現象、環境困局等問題也被著重討論。


(相關資料圖)

商業化要乘早,出海是必然選擇

中國創新藥企將核心品種推到臨床后期,下一步就要面臨如何做商業化的問題,或是自建銷售團隊、或是委托CSO公司代理銷售、再或者與Big Pharma合作銷售。

就自建銷售團隊模式而言,復宏漢霖(02696.HK)董事長張文杰認為,到商業化階段再開始做商業化,常常為時已晚,創新藥企的商業化要更早地開始。

“等到商業化的時候,招來人、建團隊,就算做了嗎?事實是團隊和能力之間絕對不能畫等號,人要真正產生結果,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指望今天建了系統明天就出效果,這個不現實也不可能。”他進一步表示。

第十六屆西普會中國健康產業(國際)生態大會-創新藥生態大會論壇

復宏漢霖核心產品之一是漢曲優(曲妥珠單抗生物類似藥),于2020年8月獲NMPA批準上市,用于HER2+乳腺癌和胃癌的治療,也是復宏漢霖自建商業化團隊主導在國內銷售推廣的首款產品。今年一季度,漢曲優在國內銷售收入5.386億元,同比增長約66.7%

對于更早建立商業化的團隊,康方生物(09926.HK)董事長夏瑜表示,最初商業化經驗不足,派安普利(PD-1單抗,安尼可)上市時毫不猶豫選擇了授權合作伙伴銷售,但卡度尼利(PD-1/CTLA-4雙抗,開坦尼)上市前兩年,公司就開始組建銷售團隊。

“我跟(銷售團隊)提的要求是,希望他們到醫院,跟醫生講的藥、科學和機理。”夏瑜說道。

派安普利和卡度尼利是康方生物僅有的兩款可商業化產品,且均未進醫保。其中,派安普利由康方生物和中國生物制藥共同開發,商業化由中國生物制藥旗下正大天晴推進,2022年的銷售額為5.58億元,而卡度尼利用于晚期宮頸癌治療,于2022年6月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也是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腫瘤雙免疫檢查點雙抗,2022年的銷售額為5.46億元。

不過,自建銷售團隊顯然并不適配于所有創新藥企。

“如果每一家(企業)銷售完全自己做,資本市場的市值、估值就會增多,但這么多企業自己建立銷售能力,實際上現實嗎?”復星醫藥(02196.HK/600196.SH)董事長吳以芳直言自己“最反對各個都要搞成全能力”,他認為這種優秀的能力并非任何企業都能成功復制。

從創新藥商業變現回報來看,近年來行業內繞不開的話題是出海。張文杰表示,“對中國生物制藥來說,出海不是選擇,而是必經之路。”

對于國內創新藥必須出海的原因,基石藥業(02616.HK)董事長兼CEO楊建新指出,是因為國內市場的改變,包括政策以及藥廠擠壓。

此前,基石藥業的海外授權項目宣告終止。根據5月9日發布的公告,基石藥業將重獲PD-L1單克隆抗體舒格利單抗及抗PD-1單克隆抗體nofazinlimab在大中華地區以外的開發及商業化權益。根據早前的授權合約,基石藥業對美國EQRx公司獨家授權,并有權收取1.5億美元的首付款。

楊建新表示,其PD-1肝癌適應癥的全球臨床試驗仍在推進,拿回權益后正在尋找新的合作伙伴,推動出海,目前在歐洲的注冊過程比較順利,美國也是相對開放的市場,出海仍然要做。

中國創新藥集中出海幾年之后,也不得不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張文杰表示:“出海對任何一家有追求的創新藥企都必須要納入考量的范圍,現在為止,有一些產品正在出海,有一些產品已經失去了出海的機會。”

同質化嚴重,如何突破創新藥困境?

國產創新藥出海的背后是醫藥研發同質化的加劇,在PD-1研發賽道,“扎堆”上市現象仍在繼續。據《2022年中國PD-(L)1抑制劑賽道概覽》統計,目前全國仍有2000多項相關臨床試驗在進行。

就在今年,PD-1產品出現“生死局”,此前,嘉和生物旗下的PD-1產品杰諾單抗注射液上市申請被拒。

“PD-1的故事已經過去了,手上有的,能夠掙一點錢就算好了。”楊建新一語道破當前的行業現狀。但他認為,從另一個角度,同質化的出現是好事,會讓企業做更多前瞻性思考,甄別什么不能做,做了就會是負資產。

新產品研發的同質化讓企業已經承壓,而資本市場的持續低迷也將寒氣送到創新藥領域。

面對當前的行業困局,康寧杰瑞(09966.HK)董事長兼CEO徐霆提到,近幾年的創新藥領域,出現了像PD-1、GLP-1這種現象級的品類,他認為,“行業需要下一個現象級產出現,這樣就能破除困局,沒有現象級產品,永遠都打不開這種封閉。”

就醫藥創新的挑戰來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黨委書記劉連新指出,目前國內統一靶點的競爭激烈。數據顯示,美國覆蓋了1436個靶點,成熟靶點占比32%,而中國覆蓋靶點786個,成熟靶點占比達49%,高度集中在Her2、Trop2及Claudin18.2。

“扎堆”同一靶點之外,立足于患者需求角度,劉連新表示,新藥研發的方向也要多關注費腫瘤領域,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合并的視網膜病變、罕見病等等。

立足當下,夏瑜認為,還是要多角度去看待。“不要太糾結于偽創新,要關注創新的價值。中國創新藥企沒有必要一定要去做完全新的靶點,因為中國臨床的未滿足需求仍然很大,我們的雙抗,兩個靶點都是已知靶點。我們要利用自己的技術平臺利用已知靶點,創造出高效、低毒性的創新藥,這是真正值得做的事情。”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 作者丨楊亞茹)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