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集團負債高、華晨寶馬一家獨大? 華晨副總裁齊凱稱負債不高

2020-09-21 23:13:10來源:證券日報網  

    一年多以前,當華晨寶馬出售25%的股份給寶馬公司,成為國內汽車界打破外資股比限制的先行者,華晨集團便被推到了聚光燈下。

    一年多以來,以至于華晨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業績數據,乃至與與業界步調的不一致,都會被放大解讀。

    華晨寶馬股比大幅縮水,會不會影響集團利益?2019年度華晨寶馬業績獨強,補貼自主業務虧損,自主業務到底怎么走?前段時間爆出華晨集團負債高達1200多億元,巨額負債之下,集團壓力幾何?在汽車行業競爭加劇的當下,集團巨額負債如何化解,是否有新的戰略規劃支撐集團業務良性發展?

    確定將缺席2020北京國際車展的華晨集團,于車展前主動召開了“2020年華晨集團北京媒體溝通會”,就各方關注的集團動向及疑問,由華晨集團副總裁、新聞發言人齊凱進行了懇切的溝通與解答。

    筆者認為,齊凱當天詳細就華晨汽車旗下乘用車、新能源汽車、商用車、零部件業務的發展做了解讀,總結起來可以一句話概括:“歡迎一切外部合作,不求所有,但求發展。”

    1200億負債不是事,機遇大于危機

    2019年初,華晨集團繼華晨寶馬放開外資股比后不久,就迎來了一個比較大的變動,前任董事長退休,新任董事長就任,在大概一年半的時間內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產品規劃和運營調整,涉及到很多管理方面的變化。然而華晨寶馬業務的一家獨強,還有華晨自主業務的乏力,以及超千億元的集團負債,不得不令人擔憂其前途。

    9月17日在北京車展前舉辦的這場媒體溝通會,恰恰釋放了華晨集團變革的信號,因為此前,華晨集團并沒有新聞發言人制度。與媒體面對面的齊凱不只是集團副總裁,同時還是集團的新聞發言人。

    一年多來,華晨旗下自主品牌持續遇冷,華晨寶馬業績一家獨強,加之日前公布的集團2020年半年報顯示,華晨雖然在國內車企中以40.45億的凈利潤排到了業界第二的位置,但尷尬的是其旗下華晨寶馬的凈利潤就高達43億,也就是說其盈利中有近3個億填補了其他車型的虧損。相較于國內其他大型汽車集團合資、自主兩條腿齊邁步的均衡步調,華晨的步子走得很不協調,也不利于自主業務的后續發展。而且媒體和公眾關注的不只是這一點,還有華晨集團的高負債。畢竟高達1200多億的債務不是小數目,媒體早前稱之為“巨額負債”。

    就外界關注的熱點,齊凱以華晨集團一年多來的變化,以及企業的發展規劃、產品發展為切入點進行溝通,并明確了集團對自主品牌的主要打算。

    “我們資產是1700多億,負債1200多億,而且這個負債不單是包括金融的,還有經營型負債,而且又是集團的總數,包括我們所有公司,所以總的來算我們現在的資產負債率大概是70%左右,在行業里面是一個比較中等的資產負債率,在短期我們確實是有一些流動性的問題,前段時間大家可能也關注了,我們成立了債委會,這個是由沈陽市金融監管局和遼寧省銀行協會牽頭和華晨集團組成的一個機構,是讓這些銀行債委會來幫助華晨集團共克時艱,在幫我們解決一些流動性的問題。”齊凱在回應未來華晨戰略規劃布局及資金鏈問題時,毫不避諱地談及了1200多億的債務,從集團層面看,這是危中有機的“危機”,即短期來說危大于機,長期來說機遇大于危,這是能解決的流動性問題。

    “隨著經營狀況的改善和疫情的過去,我們會逐漸走出困境。”事實上,在今年各個行業都面臨困難的時期,從國家到地方政府都給予了支持,華晨無疑是其中的受益者,短期資金流動性問題得到相應解決。

    面對媒體的“關愛”,齊凱開玩笑地說:“愛的反義詞不是恨,愛的反議詞是漠不關心。你不愛了,所以漠不關心了,所以大家的批評和表揚都是對我們的關注和關懷。”

    于華晨而言,寒冬終將過去,春天正在到來的路上。一年來,華晨管理架構的調整已然為下一個春天做著準備。這個春天,齊凱認為是十四五。

    管理層從9級縮至3級,十四五有戲

    沒有疫情的影響,今年的總量也是下滑的。對于中國汽車行業趨勢,華晨如是判斷,自2021年開始的十五四階段,汽車行業的總量將會增長,競爭會越來越激烈,終將免不了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井水一定會犯河水”的局面。

    華晨集團控股和參股企業多達160余家。一年來,作為遼寧省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單位,根據遼寧省國資委的要求,同時因集團業務發展的需要,華晨對規模龐大的管理層級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管理架構調整,按照管理權將集團的管理層級由最多的9級壓縮為現在的3級。

    即一級集團管資本;二級企業管理主要運營方向;三級企業負責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其中,9家二級企業承接了乘用車、商用車、零部件、新能源和出行與服務五大業務方向,堪稱集團的核心系統。

    而整合自主乘用車的研、產、供、銷全產業鏈資源,致力于集合優質資源,打破組織壁壘,高質量發展集團乘用車業務,又成為核心中的核心。齊凱說:“在自主研發制造這塊,華晨自主乘用車完全整合到華晨制造公司,華晨制造的領導層就可以決定很多的事,不用到集團層面來匯報。以放權為主,集團只管風險防控這些重大投融資等大事。”

    三級管理使得二三級車企在如何吸引投資、獨立運營上也都將具有更好的自主權。吸納更多的資源進入,不僅有利于整體規避風險,對于華晨旗下各車企的發展壯大也都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由此也可以窺見華晨集團目前的戰略就是聚焦主業,收縮戰線。齊凱坦言,集團十四五規劃將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戰略,主要的方向就是聚焦戰略,聚焦到整車和零部件,“發展合資品牌華晨寶馬、華晨雷諾金杯,民營合資企業華晨新日、華晨鑫源,自主品牌中華。”他進一步透露,“我們現在規劃的整車銷量到2025年是195萬輛,其中包括110萬輛乘用車和85萬輛商用車。”在乘用車方面,規劃華晨寶馬65萬輛、中華30萬輛、華晨新日15萬輛。

    在聚焦主業和高質量發展乘用車業務的集團基調下,華晨中華無疑是接下來關注的業務焦點。

    盡管中華開發的產品進度受疫情影響,之前的冬季實驗沒有做成,使得今年沒有新產品投產,無緣北京車展。來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中華的準備工作目前已做得很充分,除了產品結構調整和原有車型升級換代,還有V3、V6、V7這些產品都會在相應平臺上做全新的產品開發,相信到明年下半年是集中的產品推出時期。與之共同推進的還有一些產平臺的開發。這意味著華晨中華未來既有自己平臺開發的產品,也有未來共平臺開發的產品。

    中華30萬輛的銷量目標,基于整個集團的強大支撐。不僅僅是因為背后有與寶馬多年的合作,得到了寶馬在技術、質量和營銷方面的大力支持,而且有20幾個國外專家掛職工作組成的專門團隊,支持中華的發展。

    自主企業合作抱團打造市場良性競爭

    中國每年大量的車企推出眾多的新車型,核心技術的升級追求“短、平、快”,將大量的資金用以造型、模具的開發,這樣的競爭對于國家和企業以及消費者而言都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齊凱提出民族品牌“共同開發”的構想,同時加大與科技企業的合作。雙方在共用平臺的基礎上,取長補短。

    十年之前華晨就在做國家的863計劃,做純電動汽車開發,開發了兩代,也得到了國家在科研方面的一些資助,但是推向市場的時候,只推了幾百臺。是因為幾個方面,而其中最大的困境就是單車不盈利。所以華晨開發完之后,只做了一些示范運行,好在這些技術都保留下來了。

    華晨與國內知名電動自行車品牌——新日的合作,就是在電動領域尋找突破的新合作嘗試。我們知道在電動車行業,兩種車有市場,一種是高端車,用品牌溢價,增加的成本會攤掉,還有一種是大眾車型,要面對沒有補貼的情況,日常代步、使用方便,這類電動車是有一定銷量的。華晨新日的運作有兩年,下個月底就會進行車輛的下線,其產品定位屬于中低端車型,而新日多年來在電動車行業的積累,有著適應銷售對象的中低端車型銷售網絡,從這點來看華晨新日的產品定位以及銷售渠道的確定是十分準確的。

    除了開疆擴土,自身的調整也是極為重要的。

    在現如今面臨著各項危機的情況下,電動車計劃的重啟,以及準確確定其銷售人群的定位聯合新日做新的電動車系列,也是趨勢使然。

    在商用車領域,金杯卡車曾經在卡車行業銷量排前三名,當前卡車在中國有非常穩定的市場需求。齊凱表示,金杯要對卡車方面加大投入,引進靈活的體制機制,進行卡車業務方面調整,“目前正在與5、6家戰略投資者在洽談合資合作,華晨對控股權沒有必須的要求。”

    在傳統燃油車領域,華晨集團也是采取開放的合作態度,只有戰略投資者合適,華晨也是愿意放棄中華牌乘用車控制權。

    此外,華晨十五四規劃還將聚焦零部件,對在華晨中國和金杯汽車兩個上市公司的業務進行了整合。到2025年,集團預計做到350億零部件業務。

(編輯 白寶玉)

關鍵詞: 集團負債高、華晨寶馬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