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安化:點葉成“金” 依茶致富

2020-09-22 14:44:20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9月22日訊 (記者 梁木) 從茶馬古道走來,安化黑茶載于唐、興于宋、貢于明、盛于清,是“萬里茶道”重要起點之一。而新時代,新征程,如今的安化黑茶肩負著更重要的使命,儼然成為安化脫貧攻堅戰場上的重要支柱。

安化地處湘中偏北、資水中游、雪峰山脈北麓,是集山區、庫區、革命老區于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中國黑茶之鄉”。2014年至今,安化縣累計脫貧超1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7.5%降至0.64%,13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安化脫貧摘帽。

不論是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還是如今的脫貧致富路上,安化縣的茶香經久不散,歷久彌新,截止到2019年底,全縣通過茶產業脫貧人數達到9.6萬人。

圖為洞馬村茶山上的茶葉種植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梁木 攝

安化縣馬路鎮洞馬村曾是國家級貧困村,2014年和安化云臺山八角茶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洞山茶葉種植合作社,建立起了“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產業幫扶模式。茶苗、肥料免費送,技術人員上門手把手教茶園培管,產出的茶葉由幫扶企業保價收購,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戶缺資金、缺技術、缺銷路的問題。

“決心比天高,干勁沖云霄,”洞馬村村民諶子兵通過家里的2畝茶園每年收入2萬余元,順利脫貧的他激動地說道,“八角茶廠把茶葉茶苗送上門,各家農戶歡天喜地笑盈盈,如今是各種茶葉都堆滿了門。”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村里家家戶戶培育了茶園,現有茶園基地近3000畝,洞馬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1800元躍升到了2019年的5000元。

“現在的洞馬村,綠水青山遍地茶香,以前是村民想著辦法出去務工,現在是外面的游客、茶商絡繹不絕地進來。”洞馬村黨支部書記諶付華說。

圖為八角茶廠的員工在壓縮、包裹千兩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梁木 攝

“目前,公司累計投入1160萬元,對口幫扶的6個村621戶2217人已經脫貧。如今,我們正在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一個集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實地體驗為一體的茶旅文康綜合體,既能增加村集體收入,又能安置村內的剩余勞動力,解決村民就業問題,讓他們實現穩定增收。”安化云臺山八角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龔意成介紹說。

龔意成是八角茶廠的第三代傳承人,他的爺爺龔壽松一生與茶結緣,種茶半輩子、制茶半輩子,上個世紀50年代他參與扦插繁育的第一代大葉茶種母本“云臺大葉茶”,被評為國家級茶樹良種。龔意成的母親鄧超芝就是洞馬村人,2014開始帶領鄉親們種茶脫貧,從龔壽松手中接管茶廠八角茶廠后,建立現代化生產流水線,實現了手工制茶到機械制茶的轉變。

2016年,八角茶業被納入省級重點產業扶貧企業,肩負起6個村9977人的產業扶貧,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21戶,2217人。通過八角茶業的幫扶,貧困戶人均擁有茶園基地1.35畝,人均年增收7000元左右。

“爺爺是拓荒者,我們是傳承人。”28歲的龔意成將互聯網思維融入茶業,在業余時間通過直播的方式,宣傳家鄉文化與茶葉。為了與貧困戶建立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他提出“四方聯動”的幫扶模式,即貧困戶負責按照茶企的要求培管茶園;村集體負責幫助茶企統籌組織村民采摘鮮葉;茶企負責無償發放茶苗,提高技術指導,收購鮮葉,并完成茶葉加工,制成產品;村上的黨員及在外的企業家負責產品銷售。這一模式大受歡迎。

安化黑茶的故事不僅寫在這祖孫三代,更寫在一代代安化人。一片神奇的東方樹葉在安化這片熱土,千年相傳,一脈相承。

圖為現代制茶車間的全自動操作機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梁木 攝

“處處天尖芽 擂缽打擂茶。”如今,安化不少村莊以發展茶產業為基礎,協調發展種植業、旅游業,摸索出了一條產業融合發展之路。2019年,全縣茶園面積達36萬畝,茶葉加工量達9萬噸,綜合產值220億元,黑茶產量位列全國第一。規劃建設以茶葉深加工為核心,倉儲、物流、科研等配套服務平臺為補充的產業聚集區安化黑茶產業園。同時,安化加快推進茶旅一體,建成茶馬古道等以“安化黑茶”為主題的旅游景點7處:“人們早晨起床用的是茶牙膏、吃的是茶早點;白天走的是茶馬古道、游的是茶鄉花海、品的是韻味黑茶;晚上觀賞的是黑茶印象實景演出,住的是茶園民宿;睡覺前,敷的是茶面膜;晚上進入夢鄉,夢到的是茶花女。”

千年來生長的“綠葉子”,如今成為安化脫貧致富的“金葉子”。茶香飄過的地方,留下的是寫滿安化特色的致富經,是百姓攜手脫貧奔小康的光明前景。

關鍵詞: 安化:點葉成“金”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