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國壽安保劉志軍:聚焦創新醫藥 尋找“長坡厚雪高檻”企業

2020-11-02 10:50:48來源:上海證券報  

擁有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學士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學碩士的復合背景,2012年劉志軍進入華夏基金醫藥行業研究員。來到國壽安保基金后,劉志軍管理的基金也是醫藥類基金。“醫藥+金融”成為劉志軍身上最顯著的標簽。

劉志軍對創新醫藥領域的研究頗深。就全市場而言,目前以創新醫藥為名的可投H股股票型基金只有一只。劉志軍認為,中國創新醫藥產業處于起步階段,在醫療市場尚未實現醫藥分離的背景下,集中配置數只龍頭股票,可更好地享受醫藥創新紅利。劉志軍表示,參考科技產品生命周期的研究思路,醫藥創新領域仍是典型的“長坡厚雪高檻”行業,可重點尋找創新藥(含疫苗)、創新器械、細胞和基因治療及CXO領域的投資機會。

從實業角度看問題

談及投資框架,劉志軍強調要從實業角度看問題,具體而言是三個角度:一是產業角度,在選股過程中占50%以上的比重。主要篩選出“長坡厚雪高檻”的產品領域,企業價值或產品價格至少在幾年內不會被嚴重削弱。二是公司角度,側重考查領頭人的戰略管理能力和企業的激勵體系。“領頭人的戰略管理能力是一道隱形的坎,此外人才的聚集程度和企業員工的穩定性也很重要。”三是市場角度,側重分析市場不同時期的結構特點。在投資過程中,要做到靈活操作,穩健投資,為基金持有人帶來可持續的收益。

在劉志軍看來,醫藥行業仍屬于成長股范疇,而非價值股集中的領域。高成長必然伴隨高估值,對醫藥行業的較高估值要有一定的容忍度。值得注意的是,醫藥板塊估值也正在出現分化,不能按照純粹的PEG方法來看待,尤其在創新醫藥領域,需要站在3到5年的高度,尋找優質公司的確定性收益。

劉志軍提到,在不過分透支未來收益的情況下,優質公司有較高買入價值,且不同細分領域應采取不同的投資邏輯和估值方法。創新藥重點關注公司戰略管理能力和人才聚集能力,隨時跟蹤藥品研發進程和儲備情況,CXO(創新藥產業鏈)重點關注公司戰略卡位和人才激勵機制,創新器械則應更關注技術、渠道和平臺能力。創新藥前期研發投入巨大耗時更長,主要采取DCF估值方法;CXO(創新藥產業鏈)正處于藥品研發專業化分工加速轉移的階段,成長性較高,主要采取PE估值方法;創新器械更多是微創新,采取PE和DCF結合的估值方法。

在劉志軍看來,對于不同公司的估值測算,本質是理解公司持續發展背后的驅動力,用合適的價格買入優質的公司。

關注醫藥行業后續機會

劉志軍表示,現階段大藥企公司優勢明顯,資源集聚效應強大。未來10到20年,如果醫藥產業是黃金賽道,創新醫藥就是白金賽道,這已成為行業共識。

但他也表示,早年間中國醫藥市場環境競爭相對緩和,企業如能更早拿到藥品批文,快速完成招標活動,就能發展得不錯,整個企業管理處于相對簡單粗放的階段。但是,對比跨國藥企,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企業精細化管理是推動公司發展最重要的一環。隨著醫改的深入推進,藥品競爭勢必加大,管理能力會成為企業做大做強的關鍵因素,醫藥行業有望迎來更多結構性投資機會。

劉志軍表示,就個人而言,并不愿意隨大流找一些公司,更喜歡以靜制動尋找市場關注度不高的優質公司,以更快速度作出提前判斷,從而獲得更好的投資機會。在信息非常充分的環境里,要有快速判斷和快速學習的能力,大腦隨時保持新鮮度,及時發現階段性隱藏的投資機會。同時,擁有復合學習背景的他,除了關注藥品產品力,還更加關注領頭人和公司的管理能力。

在劉志軍看來,今年以來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創新藥龍頭股漲幅較少,而創新器械類公司估值普遍較高,應關注未被市場充分認知的公司。未來一段時間,醫藥板塊應該機會大于風險,要及時建倉,并以高倉位運行。但在投資過程中,需時刻對系統性風險保持警惕,如通脹預期等。

關鍵詞: 國壽安保劉志軍:聚焦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