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集采改革提速倒逼醫藥行業格局重構

2021-01-13 09:08:44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連續兩年跟蹤調研了解到,經過多輪藥品和耗材集中采購之后,社會輿論對改革給予廣泛的認可和贊賞。改革不僅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痼疾,還倒逼醫藥行業加快轉型升級,帶金銷售的畸形業態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受訪人士認為,隨著改革難度系數越來越大,未來急需相關部門加強協同,及時化解各種新矛盾,鞏固并擴大改革的正向激勵效應。

預期確立 各方積極擁抱改革

兩年來,持續多輪的藥品和耗材集采改革,顯現出強大的破冰攻堅之勢,積極參與改革的心態迅速覆蓋初期的觀望情緒。

患者成為改革最大受益方。“于國于民,集采改革都是功德無量之舉!上萬元的心臟支架降到幾百元,對患者來說不僅僅是省了錢,背后將是無數個家庭的希望被延續了。”日前,在天津一家醫院住院的患者張向軍激動地對記者說。當天,國家首次組織的高值耗材冠脈支架集采,支架價格從均價1.3萬元下降至700元。

采訪中,不少患者激動地說,曾經一年自付數萬元的藥費如今降到了一兩千元,自己從過去“得大病只能等死”到如今吃得起救命藥,集采改革真是一項德政!

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藥品集采改革深入推進,患者用藥的可及面還將大幅提高。以藥品恩替卡韋為例,以前全國用藥可及率為30%,去年集采改革后提高到了70%以上,這意味著越來越多患者可以吃上優質藥品,延續高質量的生命。

醫療控費效果顯著。天津市醫保局副局長張鐵軍告訴記者,耗材集采按照目前中標產品的預估采購量,醫保節省金額將超過110億元。這還只是心臟支架單個品種,第二批高值醫用耗材集采已在醞釀。未來繼續擴點擴面后,醫保基金結余將更為巨大。

通過三輪藥品集采,各地醫保基金均產生明顯結余,集中采購的藥品價格普遍下降8成左右。僅2019年,江蘇省常州市醫保基金節省了2.6億元開支,福建、云南等地節約醫保基金均達數億元。多地醫保部門負責人說,集采改革之后,再也不用為醫保基金年底透支而焦慮了。

政府與市場關系理順。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集采改革更為深遠的成效是,探索并確立了政府搭建平臺、市場自主發現價格的穩定機制。

改革使得部分企業利益受影響,但多數企業心服口服。因為集采價格不是靠行政命令壓下來,全都是企業自主報價,集采中心最后平衡確定。以心臟支架為例,企業報價表現出兩個明顯的“接近”,各家企業之間較為接近,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近。而且中標企業基本都是國內外主流供應商和主流產品,經歷過長期的臨床檢驗。

優化重整 推動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業內人士評價集采改革認為,改革帶來的陣痛不可避免,但惟有如此大刀闊斧,才能加速與國際接軌,徹底扭轉我國醫藥行業“小散亂”局面,并將內外兩個循環有效融為一體。

企業創新意愿增強。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副秘書長、鷹利視醫療科技公司執行董事孫紹鵬說,我國有數萬家藥企和幾十萬家耗材企業,產業鏈成堆不成形,為國際醫藥領域少有。

他研判認為,經歷幾輪集采改革之后,今后醫療行業的每個細分領域,都將為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所占據。而龍頭企業的創新優勢,還將帶動更多的科技并購。2018年,孫紹鵬創辦的耗材科技企業就被深圳一家上市龍頭企業收購,嘗到了創新甜頭,他很快又創辦了兩家創新型醫用耗材企業。

多家藥企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帶金銷售模式下,企業也很痛苦。而集采向原研產品傾斜的政策導向,令企業的工作重心迅速由以銷售為中心轉向以創新為中心。

“集采加速了醫藥巨頭的重組布局,讓一批科技型小企業融到大量資金,進而又加快了創新步伐。”常州醫保局醫保處處長王謙說。

行業調整重組加速。集采改革令中標企業市場份額迅速放大,一些落榜優質中小企業的產能成了“香餑餑”,行業內優勢互補的兼并重組明顯增多。

公開報道顯示,上海醫藥2018年以來連續收購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新世紀藥業等,首次登上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單。2020年8月,運鴻集團62億元收購了武漢第六制藥有限公司、上海安丁生物(湯陰)藥業有限公司等4家藥企,深化布局大健康產業。

看到改革之后的國內醫藥市場更加公正、公平,一些跨國藥企和原本以外貿為主的藥企紛紛加大投資和并購力度,打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真正實現了內外雙循環的協調統一。

原本主攻海外市場的浙江華海制藥廠,2019年底藥品集采中標后,公司抓住這一契機,努力擴圍市場,2020年前3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1.41%,凈利潤同比增長64.23%。公司季報分析認為,國內市場業務是其業績快速上漲的主要原因。

消解疑慮 亟待配套改革協同推進

集采改革進入“啃硬骨頭”階段,亟待相關配套改革及時跟進、協同發力。

推進醫事服務薪酬改革。記者在云南、江蘇、福建等地采訪發現,醫生的勞動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就會從其他渠道彌補。以心臟支架手術為例,至少需要4名醫護人員在X射線輻射的環境下長時間站立工作完成。按一些地方現行標準,每臺手術費用只有2000元,還要跟全科室平均分配。過去支架賣1萬多元時,醫生有部分提成。現在這部分“灰色收入”沒有了,其工作積極性可能隨之受挫。

業界人士認為,國家藥品集采的制度設計初衷,便是通過帶量采購促使醫藥行業擠出灰色利益,而這部分改革紅利,也為推進醫事服務薪酬改革提供了空間。福建三明等地已率先探索,將部分醫保基金結余用于提升門診、手術等診療項目。國家醫保局也在集采過渡期做了相關補償安排。

接下來醫保部門將加快對骨科、眼科、牙科等高值耗材實施集采,但這些領域都有類似的特殊性。亟待啟動醫事服務薪酬改革,讓醫生的勞動價值得到合理體現,從而穩定公立醫院的骨干人才。

守住藥品質量“生死線”。記者在醫院隨機采訪了一些患者,多數對藥品和耗材的大幅降價表示驚喜,同時也擔心采購價格下降之后,生產企業會不會為了控制成本而偷工減料,比如支架上的抗凝血藥物,醫生和患者很難直觀判斷。

張鐵軍說,醫保部門注意到社會上一直存在的質量擔憂,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觀察,中標產品總體質量還是相當穩定的。

相關藥學領域受訪專家還提到,確定納入集采的藥品品種時,對重癥、老人、兒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藥應格外審慎,在考慮價格因素的同時,還應更多重視其長期臨床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藥品質量是事關改革成敗的“生死線”,受訪人士一致建議,加大對中標品種的質量監管強度,并及時向社會公布,徹底消除公眾疑慮,為集采改革順利推進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 醫藥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