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北京市海淀區城市大腦智能運營指揮中心近日投用

2021-01-22 11:18:37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海淀城市大腦“駕駛艙”啟用

“嘀嘀嘀……”大屏上紅燈閃爍,田村路街道鐵道橋下的液位傳感器報警了。馬上,積水部位的實時畫面出現在大屏幕上。與此同時,距離最近的排水集團及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接到報警趕赴現場處置。積水排凈,畫面恢復平靜。

這兩天,隨著海淀城市大腦智能運營指揮中心(IOCC)投用,海淀“城市大腦”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全區已建成的50多個創新應用場景、40多個信息系統已接入數據運行。

IOCC位于海淀區政府第一辦公區主樓內部西側,面積1200平方米,由多功能指揮大廳、視頻會議室、網絡輿情監控指揮中心及會商室、技術保障間等配套功能區組成,被稱為海淀“城市大腦”的“駕駛艙”和“神經中樞”。

多功能指揮大廳里,高5.8米、長19.2米貫通一二層的巨幅屏幕上,全區鳥瞰地圖、實時監控畫面、數據等眾多信息像心電圖一樣跳動,稍有微恙,系統就會做出預警、數據分析、態勢研判、給出處置建議等動作。

“坐在這兒管理者就擁有‘萬能視角’了。全區的道路、建筑、城市部件、重點區域等實時畫面和數據盡在掌握。遇到突發事件區領導指揮調度時,不用到現場,卻能比在現場知道得更多。”海淀區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心副主任吳維介紹。

“‘城市大腦’以信息流為主線,綜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數字孿生、精準調度,數據反哺、協同聯動,AI賦能、自我成長’,實現對城市建設、運行、管理和服務的流程再造、模式創新、效率提高,是支撐和引領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海淀區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心主任、海淀區“城市大腦”專班主任李偉介紹。有了“城市大腦”,以往靠人力盯守、巡查的很多城市治理問題,靠智能化設施就能解決,不但解放了人力,而且更加精準精細。

海淀“城市大腦”按照“1+1+2+N”架構模式建設,即一張感知網、一個智能云平臺、兩個中心、N個創新應用。2018年8月啟動建設,截至目前,感知網、AI計算處理中心、大數據中心、時空一張圖、IOCC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其中,“一張感知網”由全區14500余路在網攝像機以及10000多路傳感器做支撐;“時空一張圖”匯聚了海淀區249個各類專題地圖數據,包括基礎地理、行政區劃、二三維地圖、約17萬個建筑,以及由127個圖層、約130萬個數據要素組成的城市部件數據等;大數據中心整合數據;AI計算處理中心由全區頭部科技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吃”進數據,“吐”出診斷研判……

截至目前,海淀“城市大腦”聚焦城市治理領域,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城市交通、生態環保、智慧能源五大領域持續推進場景創新,已建成50多個應用場景,實現了城市服務管理的智能化。

關鍵詞: 北京 人工智能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