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7月最新銷量!合資車大跌

2023-08-10 05:58:03來源:金融界  

傳統車企旗下的合資品牌7月銷售可謂觸目驚心。


(相關資料圖)

包括廣汽集團、上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以及長安汽車在內的多家傳統主機廠,在近兩日相繼公布7月銷量。多家傳統車企銷售出現高達20%以上的下滑,東風汽車集團甚至同比下滑31.4%。

在上述車企中,合資品牌明顯拖了后腿,即便是曾經風光無限的日系合資品牌也顯得相當慘淡。其中廣汽豐田當月下滑16.67%,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分別同比下滑30.81%和44.31%,東風日產下滑幅度也超四成,而長安馬自達銷量更是近乎“腰斬”。

合資品牌集體旁落

廣汽集團9日晚間披露的公告顯示,該公司7月汽車銷量為19.92萬輛,同比下降14.04%,本年累計銷量135.39萬輛,同比下降1.18%。

廣汽的最大亮點在于埃安。根據此前公布的數據,埃安7月實現45025輛的銷量,較去年同比增長79.86%。從前7月來看,埃安已經累計實現25.44萬輛,同比增長103.03%。

不過,新能源高奏凱歌并不能掩蓋合資品牌的頹勢。在合資車廠方面,廣汽本田7月實現銷量4.2萬輛,較去年同期的7.54萬輛,同比下滑達44.31%。今年前7月,廣汽本田累計實現銷量33.19萬輛,同比下滑23.32%。

而廣汽豐田方面也不樂觀,7月實現銷量7萬輛,較去年同期8.4萬輛也下滑16.67%。從前7月數據來看,廣汽豐田累計銷量為52.28萬輛,下滑10.51%。

同樣在9日晚間,東風集團也披露銷量情況。東風集團7月實現汽車銷量16.35萬輛,同比下降31.4%。其1-7月累計汽車銷量為125.51萬輛,同比下降27.4%。

細分來看,東風本田7月銷量為5.48萬輛,較去年同期的7.92萬輛下滑30.81%,前7月該品牌累計銷量為28.18萬輛,累計下滑32.41%。而在東風日產方面,7月實現5.16萬輛銷量,同比下滑43.23%。東風日產今年累計銷量為38.68萬輛,累計下滑也達30.49%。

廣汽集團和東風集團旗下的合資品牌均為曾經風光無限的日系品牌,如今除了廣汽豐田之外,其他均遭遇二至四成以上的銷量滑坡。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上汽集團和長安汽車身上。上汽集團8日晚間披露的數據顯示,該公司7月共售出新車40.02萬輛,同比下滑21.03%。旗下四大“銷售主力”的齊齊不振,成為拖累其整體表現的根源。其中,三家合資公司下滑幅度齊超20%,而上汽乘用車也下滑了16.93%。

上汽大眾7月共銷售9.9萬輛,但同比下滑幅度達到23.62%。實際上,上汽大眾近期頻頻推出降價促銷活動,7月的ID.3專屬優惠,8月的SUV家族優惠,其渴望通過價格手段推升銷量的態度不言而喻。

而上汽通用7月銷量則跌破9萬輛,共售出8.53萬輛,同比下滑25.86%,降幅在上汽集團內排第一。上汽通用五菱則依舊是集團內唯一月銷破10萬輛的品牌,7月共售出11.13萬輛,同比下滑23.25%。

而長安汽車整體稍好,7月銷售20.77萬輛,而去年同期數字為20.09萬輛,實現了微幅正向增長。不過,其旗下合資品牌仍然在拖后腿。

兩大合資品牌長安福特和長安馬自達7月銷量分別下滑12.64%和38.3%。其中長安馬自達7月僅實現4937輛銷售,今年累計實現3.71萬輛,同比下滑48.18%,近乎“腰斬”

自主與合資品牌兩極分化

實際上,7月是汽車銷售歷來的單季,歷年的7月一般是僅次于2月的正常月度銷量最低點。乘聯會8月9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7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為177.5萬輛,同比下降2.3%,環比下降6.3%。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零售64.1萬輛,同比增長31.9%,環比下降3.6%。

數據顯示,7月自主品牌零售94萬輛,同比增長15%,市場份額為53.2%,同比增長5.8%,比亞迪、吉利、長安、奇瑞等國產車企市場份額提升明顯。主流合資品牌零售59萬輛,同比下滑28%,其中德系品牌市場份額為20.8%(0.8%),日系為15.8%(-5.0%),美系為7.7%(0.7%)。

乘聯會同樣公布一份7月汽車批發銷量排名,排名前十的廠商分別是:比亞迪、奇瑞汽車、一汽大眾、吉利汽車、長安汽車、上汽大眾、長城汽車、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廣汽豐田。

根據這份榜單來看,兩極分化十分明顯。其中,自主品牌的批發銷量紛紛實現強勢增長。從數據來看,比亞迪7月批發銷量同比增長61%,奇瑞同比增長14.7%,吉利汽車同比增長12.6%,長安汽車同比增長5.9%,長城汽車同比增長8.9%。

而合資品牌的批發銷量普遍出現下滑。一汽大眾7月批發銷量同比下滑17%,上汽大眾同比下滑23.6%,上汽通用同比下滑25.9%,上汽通用五菱同比下滑30.1%,廣汽豐田同比下滑16.7%。榜單中,東風日產、東風本田、廣汽本田等合資品牌均未見蹤跡。

自主品牌與合資車銷量“一增一減”的背后,實際上源于新能源汽車銷量突飛猛進。

另一方面,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汽車方面較為緩慢的動作,也令其陷入被動。2023年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型中,插混新車型仍主要是暢銷燃油車型改款。而在純電新車型發布方面,豐田也新推出全新純電序列車型BZ7、本田新推e:N第二彈車型、日產推出全新純電艾瑞亞、大眾新推中大型電動轎車ID.7等。

但中信建投一份研報分析認為,從外觀等設計語言看,合資車企的新能源車型與傳統燃油車型并不顯著,產品力較國內新能源高端品牌有缺失,品牌溢價逐漸下滑。

而且,在業內看來,合資車企過去憑借先進的技術和高品質的制造工藝,一度在中國市場占據了主導地位。然而,隨著中國市場逐漸成熟和消費者需求多樣化,合資車未能及時調整產品策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例如,在智能化方面,合資車輛的技術相對滯后。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