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商業化養老服務盈利難慢回報 保險業如何破局?業內稱短期靠營銷、中期靠運營、長期靠人才

2023-08-17 20:42:10來源:金融界  

財聯社8月17日訊(記者 夏淑媛)在邁入深度老齡化進程中,我國家庭結構正呈現出少子化、小型化、獨居化等趨勢,這也意味著家庭養老功能將逐漸外化,過渡到主要由市場和社會承擔。對商業化養老服務而言,如何與國家基本養老服務相向而行、形成有益補充成為業界關注的話題。

8月16日,在第二屆中國保險養老融合與發展論壇上,大家保險集團聯合尼爾森IQ發布《2023年中國商業養老服務供需洞察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通過深入洞察我國城市家庭養老服務需求變化,分析商業養老服務供給狀況,并提出匹配新時代家庭需求的商業化養老服務解決之道。

大家保險集團董事長何肖鋒在出席論壇時表示:“商業化養老服務探索一定要堅持三個可持續,即財務可持續、服務可持續和保險杠桿可持續”。在圓桌論壇環節,國壽健投、太保養投、大家健投等在養老社區投資運營的幾位負責人結合自身養老實踐,提出了路徑思考。在國壽健投黨委委員、副總裁李國安看來,一個可持續的商業化養老服務短期靠營銷、中期靠運營、長期靠人才。


【資料圖】

超2.1億老年人背后的老齡化困局:養老供給與有效需求錯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65周歲及以上老齡人口2.1億人,占總人口14.9%。專家預測,2035年后,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29億,占比超過23%,我國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白皮書》調研結果指出,從需求側看,我國養老服務需求多元且分層的特征已逐步顯現,從基礎養老服務到高階情感需求均有未被滿足的空白,有待市場精細化供給。

具體來看,老齡化背景下,我國的城市家庭呈現典型的“雙老攜子獨孫”結構,靠子女養老難以維系,城市老人的養老開支分配呈現“4222”特征,即41%用于日常開支,26%用于醫療開支,18%用于護理開支,15%用于品質開支。

值得注意的是,40%城市老年人已經開始規劃養老生活,健康、親情友情、自由是理想養老生活必備“三大件”。人們理想養老生活狀態是:父母與子女頻繁互動又相對獨立,生活照料、安全保障、健康管理等事項交給專業服務供給方,老年人通過享有高質量陪伴和專業照護,保持“身”“心”健康愉悅。

但從供給端來看,由于市場尚處于發展初期,我國商業養老服務供給主要存在四大難題。

一是商業模式尚不成熟。無論是輕資產、重資產、輕重資產結合的養老運營模式,在盈利能力上均面臨挑戰。

二是缺乏龍頭企業。養老市場缺乏標桿企業的示范推動力量,產品服務創新能力、標準化和體系化管理能力受限,市場發展速度較慢;另一方面,在長尾市場競爭中參與企業眾多,供給方尚未明確自身產品服務定位,核心競爭力界限不清,導致供給內容同質化程度高。

三是養老服務人員數量、質量雙低,流失率高。一方面,目前我國約有失能半失能老人4000多萬,至少需要1300萬護理員,但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服務人員不足50萬人,持證人員不足2萬人,存在巨大缺口。

四是養老供給與有效需求存在錯位。目前養老服務供給遠遠不及老年人口需求和新增數量,但養老機構床位空置高達50%,這主要受付費能力和傳統養老觀念限制,需求基數轉換為有效需求的比例很低,說明消費需求未被有效激發。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鎖凌燕表示,我國養老市場仍有待建立覆蓋不同支付能力、不同模式選擇、不同服務需求的“銀發市場”,充分激發養老服務需求釋放和轉化。

“保險+養老”模式破局:賦能保險主業,延伸服務鏈條

近年來,面對養老這一萬億級市場大風口,眾多房企、保險公司、科技巨頭、家政服務及居家護理機構等市場化力量競相入局,探索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新業態,持續為銀發經濟注入新動能。

以房企為例,就有萬科、保利、綠城、首開等逾30家企業先后嘗試多種養老商業模式,包括推出以護理需求為主的樓盤,以及打造提供“自理、介護、介助”的一站式養老社區等。

除此之外,騰訊、阿里、善診等科技巨頭或創新企業也從金融支付、智慧養老、智能硬件等角度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以來,以泰康人壽、太平人壽、大家保險等為代表的康養新勢力,他們以賦能主業為出發點,利用龐大的資本運作,成為目前機構養老的主要參與方。

大家保險集團黨委委員、臨時負責人、副總經理羅勝表示,目前保險公司已經成為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保險業入局養老服務具有資金優勢、信用優勢和產業鏈協同優勢,可為養老業帶來長期資金、穩定客源、質優價廉的可靠養老服務。

一方面,保險公司資金規模大、周期長、對短期回報要求不高,其更看重長期回報,與養老社區現金流要求十分吻合。

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客戶體量大并且與養老適配度高,支付力強、具有風險保障意識且更加重視后半生的規劃,是天然最易轉為養老客戶的人群。

而保險產品“養老金儲備和健康管理能力”這樣的天然屬性與養老服務市場契合度高。壽險、年金險等保險產品可以有效補充養老資金,疊加養老業務又能起到服務保障的作用,養老與保險主業協同效應明顯。

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大家保險集團已累計布局12個城心醫養社區和6個旅居療養社區,未來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動“20個城心社區+10個旅居社區”的網絡化布局。

可持續商業化養老服務新局:短期靠營銷、中期靠運營、長期靠人才

自2009年以來,保險業通過投入上千億元資金,使得“保險+養老社區”模式近年快速發展,有效縮小了我國養老服務的缺口。

然而,養老社區究竟是不是好生意,業內尚有分歧。這筆賬如何計算,以及未來何時實現盈利,目前尚待時間驗證。

在何肖鋒看來,商業化養老服務探索一定要堅持三個可持續,即財務可持續、服務可持續和保險杠桿可持續。李國安則表示:“一個可持續的商業化養老服務短期靠營銷、中期靠運營、長期靠人才”。

短期靠營銷。在李國安看來,銷售能力對于養老社區的運營至關重要,且銷售保險產品規模要與養老社區服務供給能力相匹配。他表示:“如果住不滿,養老社區的硬件設施與軟件服務再完備,商業模式便無法驗證”。

大家保險集團總經理助理兼大家健投總經理湯寧表示,養老機構的規模要服從代理人的銷售能力和公司的財務模型,而不是反過來讓財務模型去順應養老機構的規模。

中期靠運營。在太保養投兼太醫公司副總經理吳國棟看來,全面探索養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必須構建醫療、康復、護理等核心服務能力,才能全方位提升銀發老人幸福指數。

長期靠人才。李國安表示,商業化養老服務短期靠銷售能力,長期則靠人才梯隊。擴大養老服務人才供給,需要在“進得來”“留得住”上多下功夫。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