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環球聚焦: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報銷 市場“擴容”后規范在即

2022-11-29 09:47:40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在我國登記結婚女性的年齡占比中,35歲及以上非最佳育齡婦女的占比逐年增加,晚婚晚育與不孕不育增加的趨勢也高度重合。目前,我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已經攀升至12%-18%。

在放寬獨生子女政策、允許生二胎后,不乏有一部分人為了能孕育自己的孩子,四處求醫。試管嬰兒成了他們最后的希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上海某三甲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專家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在中國,每8對夫婦中就有1對存在不孕不育的問題,而這一數字還在繼續上升。為此,輔助生殖技術的出現對于“想生、愿意生”的育齡女性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發布了商業補充醫療保險“西湖益聯保”新增輔助生育相關項目,包括胚胎培養和胚胎移植兩項“試管嬰兒”項目。自2023年1月1日起,實施輔助生育的參保市民,可獲得最高3000元的報銷。

受到輔助生殖目標人群基數增加,外加針對輔助生殖人群的政府補貼鼓勵等政策出臺,一系列因素影響之下,輔助生殖行業將進入快速發展的新周期。開源證券推算,2018-2023年的輔助生殖市場年復合率為9.64%,至2023年,試管嬰兒市場規模有望增加到400億元,長期有望突破千億。

輔助生殖市場“藍海”已至

1988年,我國首例試管嬰兒誕生于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輔助生殖技術正式進入公眾視野。30多年來,我國試管嬰兒技術也歷經了3次變革:一代試管嬰兒技術(IVF-ET)針對女性不孕,解決卵子問題;二代試管嬰兒技術(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ISCI)針對男性不育,解決精子問題;三代試管嬰兒技術(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S/PGD)針對特殊情況,篩選最優胚胎。值得注意的是,技術還在不斷進步,不斷突破。

“自中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出生以來,我國輔助生殖技術發展迅速,臨床妊娠率從早期的6.4%提高到現在的32%,活嬰分娩率達30%-35%。”前述專家介紹道,2008年,我國已經成功出生3萬多名試管嬰兒,2016年我國完成試管嬰兒治療周期超過70萬,2017年超80萬。如今,每年約有30萬名試管嬰兒誕生。我國治療的總周期數已超過100萬周期/年,成功率已基本接近歐美發達國家水平,有邁向更高水平的趨勢。

“由于經濟好轉,國外學術交流推廣增強,資訊接受程度逐漸透明化,各方面的臨床研究開始普及,許多的大學和醫院正式開展輔助生殖方面的臨床工作,輔助生殖中心的數量在逐步增加。”該專家說。

根據沙利文披露的數據,2018-2020年我國輔助生殖患者和不孕夫婦數量呈總體上升趨勢。2018年,我國育齡夫婦共有2.98億人,其中約4800萬人是不孕夫婦,輔助生殖服務患者約為60萬人;2020年,輔助生殖服務患者達到70萬人。

另據婦幼健康司2021年發布的《經批準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設置人類精子庫的醫療機構名單》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國經批準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共536家,其中廣東省獲批準的醫療機構數量最高,達到56家;江蘇省和河北省獲批準的醫療機構數量緊隨其后,分別為33家和31家。

政策推動輔助生殖市場擴容

目前,中國輔助生殖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其主要原因除了不孕癥的因素外,還包括由于環境污染、工作與生活平衡不良以及其他不健康生活方式因素導致的不孕不育。同時,生育率上升和最近的政府激勵政策(例如2015年的二孩政策)也加速了輔助生殖的需求。

從此次杭州的輔助生殖項目報銷力度來看,在杭州市范圍內具有特定輔助生育資質的省、市三甲醫療機構治療期間,接受胚胎培養和胚胎移植兩項治療的費用,“西湖益聯保”給予一定限額的補助,其中胚胎培養費用報銷限額為0.15萬元/年,胚胎移植費用報銷限額為0.15萬元/年。

據介紹,胚胎培養和胚胎移植是輔助生育中的兩個重要項目,在杭州市婦產科醫院、浙江省婦產科醫院、邵逸夫醫院等有資質的三甲醫院,胚胎培養收費標準在每次2000元至6000元不等,胚胎移植收費標準在每次2000元左右。實施定向補助后,參保人的這兩項治療費用大部分將由“西湖益聯保”承擔。

其實,也并非僅杭州在探索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報銷范疇,此前已有多地進行輔助生殖納入醫保的相關嘗試。例如,今年2月,北京市多部門下發《關于規范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擬將門診治療中常見的宮腔內人工授精術、胚胎移植術等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

此外,上海、河北、河南、天津等12個省市都發布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應用規劃(2021-2025年)》,各省市在《規劃》中表示要增加人類輔助生殖服務機構的數量。

而從國家層面,今年8月,國家衛健委、民政部等17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其中提出多項促進輔助生殖市場發展的措施,《意見》提出,指導地方綜合考慮醫保(含生育保險)基金可承受能力、相關技術規范性等因素,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基金支付范圍。

CIC灼識咨詢高級咨詢顧問劉宇琪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前輔助生殖領域幾乎可以說是沒有直接的相關醫保政策,該政策的實施有推動意義,有可能推動其他省市的政策推出和落地,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國內輔助生殖產業鏈的發展。

“但從報銷額度來看(包含‘試管嬰兒’部分項目——胚胎培養和胚胎移植,分別報銷上限為1500元/年,即每年可最高報銷3000元),相比一個完整‘試管嬰兒’治療周期的花費(平均3-5萬/周期,平均治療時長0.5-2年),還是有很大的空間,從短期內的落地來說影響可能會比較有限。”劉宇琪說。

輔助生殖市場規范在即

在政策利好市場發展,推動入局者不斷增加之際,國家對于市場的監管力度也需日益加強。實際上,從2002年開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原國家衛計委)對于輔助生殖技術進行全面管理,針對中國大陸的所有醫學專業人員首次引入準入制,根據醫療機構的技術、人員管理、資質、場地、設備,以及管理提出準入要求。

在國家衛健委的指導下,國內生殖中心越來越規范,具有嚴格的檢查和評審,拿到準入證的機構每兩年都要進行一次校驗。但是隨著人口政策的變化,高齡女性越來越多,這也需要跟隨國家政策的變化調整服務理念和技術。

根據權威雜志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的研究顯示,國內有約52%的不孕不育夫婦通過輔助生殖技術解決生殖問題。該項技術包括人工授精、配子移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等。其中,人工授精的治療費用為5000元/周期,試管嬰兒的費用則為3萬元-4萬元/周期。另據平安證券研報,目前試管嬰兒單周期平均花費約為3.5萬元至4.5萬元,如果進入醫保,醫保需要覆蓋約8000元至11000元。

“在生殖技術進步的同時,公眾和患者卻仍對輔助生殖技術存有諸多誤解。這也直接導致很多患者在接受輔助生殖治療前經歷了曲折的求醫歷程。由于認知不足,選擇非正規的機構就醫,會浪費大量寶貴的時間和金錢,耽誤最佳治療時間。”前述專家進一步稱,隨著輔助生殖落地醫保,行業競爭力度將會不斷加大。但與此同時,也需要注意兩點:首先,急需提升公眾對輔助生殖技術的認識;其次,行業規范力度也需進一步加強。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民營機構加入到輔助生殖競爭隊伍中,從官方審核的標準上需予以關注。特別是,牌照是民營輔助生殖機構最核心的價值之一,患者在就醫前需認準這一標準。

據相關統計,2020年國內具有試管嬰兒牌照的機構一共411家,其中民營機構僅有44家;其中試管嬰兒治療周期數超過5000個的機構約30家,民營機構僅約3家。除了牌照以外,輔助生殖的高門檻還體現在對于醫療機構的醫生及設備有較高的要求。

從產業角度來看,對國產輔助生殖企業布局者而言也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劉宇琪認為,如果政策落實有效,進口廠商短期內可能是獲益的,但我們也看到上游各細分藥械領域也已經有不少國產廠商正在發力,并已在如促排卵這一關鍵用藥環節的部分細分產品領域取得一定的市場地位,隨著醫保相關政策逐漸落地和深化,中長期來說還是會利好質量可靠、價格優勢的國產廠商。

“該方向上,有很多其他藥械領域的國產路徑可參考,主要還是選擇適合的細分領域、結合中國輔助生殖下游需求(包括醫生、患者、各支付方等)的實際情況與未滿足需求以及保證產品技術質量的先進性。”劉宇琪說。

關鍵詞: 輔助生殖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