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建立數據價格機制 護航數字經濟發展——專訪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副主任王建冬

2023-04-26 07:41:08來源:上海證券報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副主任王建冬 安然 攝

目前,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0%,成為穩定經濟增長新引擎。預計今年將有更多發展數字經濟的舉措,包括加快建立數字資產價格機制。如何建立數字資產價格機制?近日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了發改系統權威專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副主任王建冬。

建立新型數據價格機制


(資料圖)

2022年以來,我國數字經濟建設、數據要素市場發展進入快車道。2022年12月發布的“數據二十條”初步搭建了我國數據基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擘畫了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的宏偉藍圖。

“據初步測算,隨著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不斷深入,‘十四五’期間我國數據要素流通市場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至10000億元規模,是一個巨大藍海。”王建冬表示,開啟這一藍海的“金鑰匙”,就是建立起數據登記確權、評估計價和資產入表的政策“閉環”。

他認為,現階段須結合我國發展實際,建立適配數字經濟規律的新型數據價格機制,以最大限度盤活數據資產價值,培育壯大數據流通交易市場。

分級界定數據要素市場

王建冬表示,參考資本和土地等要素的多級市場體系,未來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可探索構建零級、一級和二級相結合的市場體系。

一級市場即數據資源市場,是對數據的持有權和使用權進行出讓的市場,可類比于土地一級市場中把“生地”變“熟地”,是要素資源化的過程。

“二級市場即數據產品和服務市場,是數據加工方對數據資源加工處理和算法模型化后,以數據產品和服務形式銷售給購買者的市場,是要素產品化的過程。”王建冬說,還應高度關注零級市場建設。所謂零級市場,即未進入交易環節但發生數據共享交換和權益流轉的市場行為,既包括企業內部或具有一定業務或股權關聯關系的企業間發生的數據共享交換,也包括數據信托等新型數據權益流轉模式。

王建冬表示,未來,針對數據多級市場,應建立更具針對性的數據價格形成機制。

“針對數據一級市場,重點是研究成本導向的數據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數據資源的價值評估以成本法為主,評估因素包括數據采集整理和標準化過程中的各種投入,以及數據質量、隱私含量等。”王建冬說。

針對數據二級市場,重點是研究收益導向的數據資產價格形成機制。近年來,深圳、上海等地數據交易所嘗試引入基于第三方引導和市場化議價相集合的方式確定數據資產價格。即由數據提供方提出初始報價,交易場所或第三方機構綜合考慮數據成本(包括數據質量、隱私含量等)和收益預期(包括歷史成交價、模型貢獻度等),提供參考價建議,由各類交易主體議價形成價格共識。

“未來,應重點研究數據零級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問題。社會機構擁有的數據中,僅小部分進入流通交易環節,絕大部分數據以各種形式在零級市場流通——這才是冰山水面之下的部分。隨著數據資產入表等實踐推進,對零級市場中的企業數據資產進行評估定價并確認為資產,能極大改善資產負債水平,為企業抵押貸款、融資租賃等提供有效支撐。”王建冬說。

三方面探索建立數據價格機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在數據價格機制建設方面開展了大量探索性工作。今年3月17日,與上海數據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數據要素價格形成與估值創新實驗室;3月30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協調和推動下,深圳數據交易所、光大銀行深圳分行合作發放了全國首筆無質押數據資產增信貸款;4月10日,與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指導其研究和發布全國首個數據產品交易價格計算器;4月25日,聯合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等機構,依托福建大數據交易所啟動全國首個數據資產評估計價服務中心。

王建冬建議,可從三方面探索建立數據價格機制:

一是加快探索將公共數據作為一種國有資產,研究制定相應的指導細則。按照行政管理或資源補償類公共資源和服務的收費標準,研究制定基于成本加成法的公共數據政府指導區間價的操作細則。

二是研究編制數據要素價格指數,為規范數據要素市場運行提供宏觀指導。充分依托上海、北京、深圳、貴陽、福建等地數據交易場所,探索編制數據要素價格指數。

三是搭建數據資產評估計價公共服務平臺,為數據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全鏈條提供共性服務。瞄準數據要素化不同階段的共性需求,建立完善數據資產登記、評估、計價、入表、存證等全鏈條配套制度和共性服務體系。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