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一線調研看變化|以“先進制造”應答全球制造業變局——訪海信黃島信息產業園見聞

2023-07-31 17:44:35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2023年盛夏,青島海信總部大樓的展廳內,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海信收音機、電視機還在播放穿越時空的聲音和影像。


【資料圖】

沿著展廳參觀路線,海信推出的第一枚國產8K AI 畫質芯片、世界上第一臺自研100吋超短焦激光電視,以及旗下全品類的家電產品和國內外多品牌矩陣,訴說著中國制造從無到有、從弱變強的歷史。

經過54年的發展,海信已從一家地方無線電小廠,發展到擁有10萬余名員工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除了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海信家電產品,海信擁有的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精準醫療、商用顯示、光通信、汽車電子等B2B產業也已初具規模。

多元化、國際化經營成績斐然。2022年,海信集團營業收入1849億元,同比增長9%,利潤123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海外收入757億元,占集團總收入的41%。

2021年,海信重申制造業的重要地位,并將“引領以智能化為核心的先進制造”寫入企業使命。2022年,海信再次贊助世界杯,在卡塔爾的綠茵場上打出了“中國制造一起努力”的標語。

制造是海信之基,更是中國之基。近年來,全球制造業格局加速演變。面對第五次制造業遷移,海信認為“先進制造”是中國制造的主要出路,數字化、智能化是重要手段。近日,記者走進海信黃島信息產業園,探尋海信做出的“先進制造”解答。

數字化點亮生產經營的“信號燈”

海信黃島信息產業園投產于2001年,占地1200畝,園區內有集團下轄的海信視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海信日立空調系統有限公司等10家公司及其工廠。

在海信日立空調系統工廠的一個車間,還未見到產線,記者就先看到一間數字化運營管理中心。透過玻璃墻看進去,工廠生產數據正在屏上實時變動。青島海信日立空調系統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單體多聯機生產基地,這里出品的空調,完全達到了進口日立產品的品質標準。

工廠廠長高秀桂說:“以前開生產會,每人帶個筆記本,用各自統計準備好的數據一起討論分析?,F在我們不僅不用紙質報表層層填報,而且系統自動呈現數據趨勢、提示預警,生產情況一目了然。我們省去了大量‘找問題’的時間,有更多時間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數據匯聚到一塊屏上,來源于一臺臺智能化設備。在海信制造環節的設備上,布置了眾多傳感器,從PLC(可編程控制器)到邊端數據搜集,層層數據自動采集生成。例如,根據設備中關鍵部件的使用時長、材料性能、運行狀態等參數,設備管理人員能精準了解何時對設備進行維修保養,適時準備替換部件等。

海信日立生產技術部副總經理徐彥軍說:“在生產制造中,我們過去總是發生了問題再追究原因,通過人的經驗分析改進。但數字化將業務場景做出了精細展示,潛在問題發生前我們就能捕捉到業務場景中的變化。例如,如果質量合格率連續下滑,一旦有這樣的信號出現,我們能及時從相關數據中分析原因,確保產品質量。”

海信工廠的實踐證明,數字“信號燈”能更有先見性、更高效準確地反映生產經營情況。對于融合了復雜技術、精細工藝的高端產品,數字技術的檢驗水平也遠勝于人的經驗。

海信視像科技黃島工廠2022年首次引入了基于AI技術的自動檢驗AOI設備。設備的工作過程是將電視背板裝配區域劃分為12個區域,通過高清晰相機拍攝的圖像進行識別和檢錯,任一區域如果存在漏件、錯件、器件偏移和裝配不良,設備會進行聲光自動報警?;贏I深度學習后,設備的識別準確度達到100%,這是人工檢驗難以實現的。

人是精益改善的驅動源

“燈塔工廠”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代名詞之一,“無人化”是“燈塔工廠”最鮮明、直觀的一個特征,但并非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目的。在海信的工廠中,數字化由人驅動,減輕人的負擔,不斷追尋人和機器協同的最優解。

在海信視像科技黃島工廠,記者見到了工藝部結構工程師張桂堂。他的主要工作是現場工藝改善,優化生產工藝流程,提高生產制造效率,確保產線高效穩定運轉。

張桂堂說:“對于‘先進制造’,我的理解是通過自動化技術和智能制造技術的導入與使用,減少員工的工作負擔及動作浪費,讓現場透明高效,讓員工和工程師的工作都更輕松和更有價值。”

他以今年工廠導入的很多LCIA(低成本自動化設備)舉例,這類設備的好處就是成本較低,設計應用搭建靈活,可推廣復制性很高。比如實現物料前置的LCIA工裝器具,就直接減少了員工轉身、彎腰、搬運等多余的動作浪費和動作等級,減輕了員工的作業疲勞度,使得作業效率和質量都更加穩定。

在整機裝配環節,記者看到,傳送帶將物料直達每個員工的正前方。一條產線日產電視3000多臺,LCIA工裝器具的引入,減少了該環節每個員工每天3000多次轉身。而實現設備傳送與員工操作的準確配合,則完全仰賴數字化系統在背后充當了人和設備的“指揮棒”。

張桂堂說:“海信制造端MES系統(制造執行系統),采用新一代MOM(制造運營管理)理念來進行構建升級,可以實現5M1E(人、機、料、法、環、測)各生產要素和業務信息流之間,端到端的協同和打通,以支撐生產中臺供應鏈各部門高效的執行和運作。MES系統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可以實現產品和物料的全流程追溯管理,確保產品質量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不只工程師,每個員工都是精益改善的發起者。在海信日立中央空調工廠車間內,記者還看到一塊精益改善周成果發表白板,上面羅列了一個改善周內,改善成員提出的精益改善方案。

高秀桂說,每次精益改善周的方案發表活動公司高管都會參加,即使再小的改善也會給員工表彰激勵。這也給了員工很大鼓舞,“人人都有改善的能力,事事都有改善的余地”深入人心。

以“先進制造”應答全球制造業變局

無論是用數字作為生產經營的“信號燈”,還是以人為本、以數字化為手段追求精益改善,海信工廠每個細節的變化,都透露著描繪“先進制造”戰略藍圖的筆觸。

2021年,海信將“引領以智能化為核心的先進制造”寫入海信企業使命,以一種隆重而又特別的方式,表明了海信長期堅守制造業,并不斷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的決心和態度——長期以制造業為重心,鎖定“先進制造”,做到“引領”世界。

海信研發與供應鏈管理部工作人員表示,“先進性”要體現在產業先進性、技術先進性、管理先進性,以及產業市場地位先進性上。核心是產出好產品,讓更多用戶滿意,要有具體技術和應用場景追求,要有先進的質量、效率、成本、交付和市場地位目標追求。

近年來,制造業成為大國博弈的關鍵環節。發達國家鼓勵本國制造業企業回流,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南亞國家憑借勞動力、地理區位及政策優勢,積極承接低端產業轉移。海信錨定“先進制造”,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加劇的背景息息相關。

身處技術成熟度高、市場競爭充分完全、規模優勢特別明顯的智能家電行業,海信認為“先進制造”是中國制造業的必然選擇。“決定企業未來的不只是家電產品本身,還有制造家電的方式,后一種更是企業核心利潤率提升的最大來源。”

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說:“未來,隨著勞動力和各項成本的提升,中國制造業在低端層級已沒有空間和機會,唯有‘先進制造’一條路可以走。只要堅守好高端產品,只要把制造業的高端產業做出來,中國制造至少還有數十年的‘好飯’吃。”

50多年來,中國制造業走完了外國數百年的工業發展之路,海信與之共生共榮。而下一階段,中國制造業的優勢與壓力并存,目標是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以“先進制造”能力為基石,海信推動產品向高端轉型、產業鏈向高技術延伸、產業架構向高科技轉移。

這是海信的新征程,也是中國制造業實現夢想之路。(劉怡鶴)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