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股 > 正文

金融支持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去年綠貸余額超22萬億_每日頭條

2023-06-03 09:40:54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今年工作重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


【資料圖】

當下,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勢頭正猛,綠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發展政策思路及體系不斷明晰,配套標準及工具趨于完善,為綠色領域資金需求和資源配置提供了重要支撐。

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金融市場之一,建立起多層次的綠色金融體系。此前人民銀行公布,截至2022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2.03萬億元,同比增長38.5%,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8.1個百分點。但受訪專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我國的綠色信貸相對于快速發展的綠色產業需求而言仍有一定差距。

在碳金融創新工具方面,人民銀行推出的碳減排支持工具已初具規模。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整理數據,去年六大國行碳減排支持工具總和達3262.1億元,工商銀行以771.8億元的規模位居榜首,且同時股份行中,排名前三的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都邁入百億門檻。未來,碳減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機構范圍還將擴大,地方法人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也將納入,央行表示將進一步擴大政策惠及面,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

強化氣候投融資“政銀企”對接

當下,各高碳領域的低碳轉型愈發受到重視,資本市場有必要積極布局,在傳統企業低碳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哪些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值得期待?“綠色金融支持的‘純綠’或者‘接近純綠’的項目在整體經濟活動中的占比不大,轉型所需要的融資可能會大于純綠項目產生的融資需求。”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合伙人李菁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介紹,轉型金融或將成為新的“藍海”市場。

“在‘先立后破’的戰略指導下,轉型金融政策工具則希望在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的同時支持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2022年11月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上通過了《G20轉型金融框架》,中國是該框架的重要貢獻者。”北京綠色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河南環境能源服務中心首席執行官邵詩洋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介紹,轉型金融的標準建設將成為下一階段重點。

人民銀行也正牽頭就重點行業編制轉型金融目錄和相關實施政策,初期研究范圍覆蓋了火電、鋼鐵、建筑建材和農業四個主要行業,后續還將逐漸覆蓋擬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其他高碳排放行業。

人民銀行此前曾多次公開表態鼓勵發展轉型金融,促進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的有效銜接。去年12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就在上海外灘峰會上表示,充分結合中國實際,積極落實《G20轉型金融框架》,加大金融支持經濟低碳轉型的力度和質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需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項目;又需要強化轉型金融,有序推動高碳行業和經濟活動的低碳轉型。做好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的有效銜接,是提高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質效的重要一環。

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動能,氣候投融資也是我國產業結構化轉型中協同增效的重要抓手。近幾年來,我國各有關部門持續推動相關組織的建立和監管意見的出臺,并開展試點工作。

2022年8月,九部委聯合公布了氣候投融資試點名單。截至2022年底,23個試點地區均不同程度地開展了項目庫建設工作,共征集或儲備項目超1500個,涉及資金達2萬億元左右。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我們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加大對相關工作的指導。發布了氣候投融資試點地方氣候投融資項目入庫參考標準,指導地方項目庫建設。”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2023第二屆中國氣候投融資國際研討會上表示。

李高表示,也需要強化氣候投融資“政銀企”對接。近幾年,生態環境部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積極開展金融工具和服務模式的創新。2022年,生態環境部組織試點地方報送氣候投融資的重點項目,與人民銀行共同推動金融機構為氣候效益顯著的優質項目提供優惠的金融服務。

在前述研討會上,李高表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去年底,金融機構98個重點項目授信1800多億元人民幣,涉及可再生能源、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生態修復、減污降碳協同治理、低碳制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多個領域。累計發放貸款200多億元,為助企紓困、穩經濟、促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國行綠色信貸規模進入兩萬億階段

銀行綠色信貸在綠色金融中扮演突出角色,能有效引導資金投向利于減碳環保的產業和企業,促進可持續發展。

整體來看,我國去年綠色貸款依然保持增長態勢。此前人民銀行公布,截至2022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2.03萬億元,全年增加6.01萬億元,同比增長38.5%,增速比2021年末高5.5個百分點;且較各項貸款增速高出28.1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各家銀行綠色信貸規模也普遍高速增長。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六大國行中綠色信貸規模前三的銀行都已邁入兩萬億門檻,工商銀行綠色信貸規模甚至接近四萬億,位列第一。增速方面,工商銀行同比增速超過60%,同樣領先其他國行。而六大國有銀行綠色貸款余額同比增速全都高于30%。

相比于國行,股份行整體發行規模更小,但增長勢頭仍不容小覷。興業銀行以6370億元的綠色貸款余額領先所有股份銀行。隨后三位為浦發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規模均達三千億。

股份行增速方面,廣發銀行和恒豐銀行最為亮眼,分別為98.5%和87.4%。但上述兩家銀行綠色信貸規模均未過千億,未來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同時,渤海銀行綠色信貸規模及增速都為股份行最低。

盡管增長較快,但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與國際合作中心、清華大學、國家發改委、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等機構的測算,2020-2030年間中國實現碳達峰戰略目標的資金需求為22萬億-34萬億,年資金需求約為2.2萬億-3.6萬億,在GDP中占比約為2%-3%。多位受訪專家表示,我國的綠色信貸相對于快速發展的綠色產業需求而言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國綠色信貸約占到全部信貸的10%左右,綠色金融供給的覆蓋面和全面性仍顯不足。”李菁對此表示,銀行應繼續加大綠色產業信貸投放支持力度,提升綠色信貸占比,助力綠色產業的發展和轉型;其次,要加強綠色債券投資力度,募集的資金專用于支持綠色產業項目融資。同時開展碳核算與碳披露,逐漸降低投融資碳足跡,最終實現運營和投融資碳中和。

三家股份行碳減排貸款突破百億規模

2021年11月,人民銀行創設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這一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發展,為相關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撬動更多社會資金促進碳減排,從而引導經濟主體轉變行為。

截至2022年末,碳減排支持工具已提供資金3000多億元,支持金融機構發放碳減排貸款近6000億元。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整理數據,去年六大國行碳減排支持工具總和達3262.1億元。其中工商銀行以771.8億元的規模位居榜首,此外邁入700億規模的還有中國銀行、農業銀行。股份制銀行也取得不俗成績,規模排名前三的興業、浦發、招商都邁入百億門檻,甚至超過國行之一的交通銀行。

“對銀行而言,要運用好碳減排工具,實現效益雙贏,則需要加強相關能力建設。一是要加強產品創新,二是做好信息披露。”李菁認為,興業銀行的碳減排貸款數據表現亮眼,主要由于其加快碳減排掛鉤貸款復制推廣,落地多筆碳減排、“碳足跡”掛鉤貸款,將貸款利率與發電量、用電量、“碳足跡”等項目要素掛鉤,創新性開發了一系列可持續發展掛鉤類信貸產品。

李菁介紹,碳減排支持工具要求金融機構按季度公開披露其發放的碳減排貸款金額、利率、支持項目數,以及貸款帶動的碳減排數量等信息,也需要銀行加快開展碳核算與碳披露,特別是范圍三的碳核算,提高環境信息披露水平與質量,以滿足監管要求。

今年年初,人民銀行表示會將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納入碳減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機構范圍。

“碳減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機構范圍擴大至地方法人機構,有助于綠色金融體系與碳減排工作向地方的細化拓展,提升地方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精準性。”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劉錦濤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擴大對外資金融機構的支持范圍,還有助于發揮國外綠色金融業務優勢經驗,在中國市場開展應用和創新,為國內其他金融機構提供經驗參考和借鑒,同時可以借助在華外資銀行的優勢區位,吸引國外資金加大對中國“雙碳”產業的重視和投入。

今年碳減排支持工具再次迎來擴容。2月9日,人行營業管理部舉行2023年第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人行營業管理部貨幣信貸管理處處長余劍在發布會上表示,“近期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擴大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對象,經評估,北京銀行、北京農商銀行、北京中關村銀行將自2023年起納入工具支持范圍。”

此外,券商對于碳金融的嘗試呼之欲出。今年,中金公司、華泰證券、申萬宏源證券、東方證券、中信建投、華寶證券六家券商陸續發布公司自營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獲得中國證監會無異議函,也引起行業關注。

對此,邵詩洋認為,一方面市場不用過分解讀,因為證監會不是碳排放權交易的主管單位,所以只能“無異議”而不能“批準”或“許可”,目前這些券商機構主要是在地方試點碳交易市場開戶“試水”;但另一方面這也是利好信號,表明主流金融界對參與碳市場的迫切,或可倒逼碳市場主管部門盡快開放非控排企業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