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金 > 正文

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出自_天道有常 不為堯存 不為桀亡是誰的觀點

2023-06-09 10:17:52來源:互聯網  

1、荀子的觀點。

2、出自戰國末期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作品《荀子天論》,意思為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資料圖】

3、原文如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4、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5、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6、譯文如下:上天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不會因為圣君堯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暴君桀就滅亡了。

7、用正確的治理措施適應大自然的規律,事情就辦得好;用錯誤的治理措施對待大自然的規律,事情就會辦糟。

8、加強農業生產而又節約開支,那么天不可能使人貧窮;生活資料充足而又能適應天時變化進行生產活動,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規律而又不出差錯,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禍。

9、擴展資料:荀子: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10、周朝戰國末期趙國人。

11、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

12、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

13、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

14、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15、主要思想: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將“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觀化與規律化,見于他的《天論》一文。

16、“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17、在荀子看來,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志、善惡好惡之心。

18、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19、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20、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21、2.“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以為,天不是神秘莫測、變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變的規律。

22、這一規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賴于人間的好惡而發生變化。

23、人不可違背這一規律,而只能嚴格地遵守它。

24、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25、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26、天道不會因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變,對人的善惡分辨完全漠然置之。

27、荀子對傳統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態度,認為自然的變化與社會的治亂吉兇沒有必然的聯系。

28、認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種宗教儀式,僅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盡“人道”而非“鬼事”。

29、(《禮論》)3.“天人相分”的思想荀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各有自己的規律和職分。

30、天道不能干預人道,天歸天,人歸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

31、治亂吉兇,在人而不在天。

32、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職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載人,不能治人”(《禮論》)“天有其時,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論》)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荀子看來,與其迷信天的權威,去思慕它,歌頌他,等待“天”的恩賜,不如利用自然規律以為人服務。

33、荀況強調“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

34、甚至以對天的態度作為君子、小人之分的標準。

35、強調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觀能動性,主張“治天命”、“裁萬物”、“騁能而化之”的思想。

36、荀子明確的宣稱,認識天道就是為了能夠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37、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荀子。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