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研報 > 正文

姚啟圣千古之罵_姚啟圣簡介

2023-06-15 17:05:43來源:互聯網  

1、康熙皇帝說最恨姚啟圣這種人,在心里已把他殺一千次了。

2、即使對鄭經和噶爾丹,康熙也沒有如此深仇大恨。

3、為什么呢?因為未從內心歸順朝廷的姚啟圣,代表的是一種知識者的清醒,是一種對滿族皇權的輕篾和對官場陋習的厭惡。


【資料圖】

4、這種“從道不從君”的清介之氣,對于專制統治者來說是很不舒服的。

5、而如姚啟圣之巧舌如簧,冷嘲熱諷,擅議朝政,在康熙看來便是妖言惑眾,有動搖朝綱之害,他怎能不覺著如芒在背?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社會對知識分子(所謂“士”)的看法就呈矛盾糾葛狀態。

6、知識者經常被賦予重大的社會責任,被稱為“社會的良心”。

7、同時,社會各界對“士”又偏見極深,知識者被認為是“會說不會做”的眼高手低之人,是木訥迂腐的書呆子,知識者的潔身自好、持重守節被看作是“故作清高”。

8、 歷史經驗表明,中國知識者在經濟-政治-文化結構中的尷尬位置,決定了他們多數人的復雜人格及其命運。

9、專制統治者懂得,欲坐穩江山,先要聚攏人心,“人心之中,最重要的又是士子之心”,朱元璋說的簡潔:“治天下以人才為本”。

10、這是因為知識者有思想、有見解,在民間具有影響力,執政者要鞏固政權,使政權獲得人民的認可,取得合法性,必須先爭取“士”的認可與支持。

11、同時,“士”的才智和能量又讓統治者感到恐懼。

12、為了保證君主的權威和君權的永恒性,統治者不惜動用暴力鎮壓“士”的理性精神和反抗欲望。

13、 中國歷代知識分子中,總有一些不甘于沉淪,勇于擔當道義和責任的人,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們敢于對不合“正道”的社會政治,做不屈不撓的反思批判,而且,社會越黑暗,統治者越殘暴,知識者的這種反抗和批判越頑強,越堅韌。

14、孟子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15、從司馬遷、嵇康,到柳宗元、辛棄疾、文天祥,再到李贄、黃宗羲、王夫之、龔自珍,這樣的“士”代不乏人。

16、中國古代思想之精華,智慧之結晶,于今日仍有其重要價值者,恰恰是在這些具有堅韌意志和高貴品格的“士”的手中產生的。

17、 看電視劇《康熙王朝》,多處令我深思且產生共鳴,最讓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的是姚啟圣。

18、康熙皇帝想要煞一煞“當世奇才”姚啟圣的傲氣,將他獨自一人關在牢里,擬將他關上三個月,傳令下去:任何人皆不可與姚啟圣交談,違者重罰。

19、獄卒都被震懾住了,誰都不敢造次。

20、只是依舊好酒好菜相等姚啟圣。

21、一日姚啟圣無聊之至,看見別人依舊不動聲色的送上酒菜,他再也忍不住了,痛徹入骨地大喊――“你們別老是酒呀菜呀,得拿些書呀!就是拿本老皇歷來也好呀!”隨即啜泣起來。

22、 長達3個月的幽禁,回京途中康熙召見姚啟圣在行轅中談話,之后姚啟圣藏起了一本書。

23、康熙知道后對他說,朕平生兩樣東西不送人,一是嬪妃,二是朕讀過的書。

24、這本《仕林佚語》朕還沒讀過,你拿去讀吧!姚啟圣感動得淚都出來了。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