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天天微速訊:上海:搭建未來之城的“數字底座” 撬動萬億新賽道產業機遇

2022-11-29 19:53:27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宋薇萍 嚴曦夢)11月29日,上海“雙千兆”行業發展高峰論壇暨第五屆“綻放杯”上海分賽頒獎典禮在上海臨港創新晶體會議中心舉行。會上,與會人士就以5G、千兆光網為核心的 “雙千兆”網絡與各領域深度融合應用推進情況進行了深度探討與交流。

對于“未來之城”,人類的生產生活究竟會有什么改變,技術更迭帶來的產業機遇又會在哪些領域?

“未來之城”關鍵是數字底座


(相關資料圖)

十年來,我國數字中國“底座”逐步構筑。

與會專家認為,“未來之城”涵蓋四個板塊,分別是數字底座、公共平臺、創新引擎和發展載體。而其中最重要的,則是打造數字底座。同時,要實現數據要素的深度挖掘,釋放先進數字生產力,需要在各行業建設“行業特色數字底座”實現數字技術與行業深度融合。

上海新興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研究院院長任吉表示:“如果說交通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連接樞紐,算力網絡等‘新基建’,就是數字經濟的 ‘高速公路’。”

任吉說,數據要素海量的處理需求,需要加速數字底座建設,如:公共智能算力中心、陸海空天一體化網絡體系、“云網邊端”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等;全社會各行業發展也需要數字生產力。在數據供給側+需求拉動側兩方面、雙輪創新驅動下,新的產業空間可期,即依托“云、網、邊、端、智、鏈”等數字新基建,建設打造各行業“全要素感知體系”、“行業數據空間”、“操作系統”、“數字孿生平臺”、“智能應用市場”等全棧式的“數字底座”產業新生態。

中國信通院日前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業數字化對數字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顯。2021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為8.35 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為18.3%,占GDP比重為7.3%,數字產業化發展正經歷由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轉變。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18 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1.7%,占GDP比重為32.5%。

作為新基建之首,5G是其他新基建領域——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的信息聯接平臺,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支撐,也為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新動能。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5月底,我國已建成了170萬個5G基站,是全球首個基于獨立組網(SA)模式規模建設5G網絡的國家。5G用戶也達到了4.28億戶,占全球的50%。我國的算力基礎設施總規模位列全球第二。

另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21年5G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1.3萬億元,直接帶動經濟增加值約3000億元,成為拉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1.2萬億元,將累計帶動相關投資超過3.5萬億元,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帶動超過8萬億元的新興消費,形成萬億級5G相關產品和服務市場。

5G規模應用要共建產業生態

對于5G的應用場景,根據國際電聯提出的IMT-2020愿景,主要有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高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和海量物聯網通信(mMTC)三大場景。

中國電信相關專家表示,在5G應用公眾用戶側,主要是大帶寬、低延遲的云游戲、云主機等云端應用,以及xR等超高清移動視頻應用;而在政企用戶側,已經發掘出工業、礦山、港口、醫療、金融、城市治理等多個場景,目前正在有序推廣中。

作為產業數字化的關鍵,“5G+工業互聯網”已經在制造業領域持續推進。數據顯示,我國工業互聯網應用覆蓋了45個國民經濟大類,產業規模超萬億,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一季度,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國際根節點、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75個項目建成投入運行,全國“5G+工業互聯網”在建項目總數達到了2400個。

同時,以AI、5G、大數據、云計算等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業在城市治理中發揮了實際運用。

例如,在全國首個智慧港口——上海洋山港碼頭,“5G港機遠控”已實現港機的遠控。

在“5G+北斗”高精度定位加持之下,不僅在上海洋山港經東海大橋到蘆潮港堆場約42公里路段,可以實現集卡編隊自動駕駛,即便在較為復雜的作業環境下,車輛也可在15秒內自動完成貨物裝卸,同時自主規劃路線精準運輸到指定地點。這提升了東海大橋通行能力,釋放了洋山港的吞吐潛力,洋山港也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實現“5G+智能駕駛”的智慧港口。

“在港口部署5G專網覆蓋,通過5G實現高清視頻的上行和控制命令的精確下發,1名遠程控制人員可操控多臺龍門吊,提升安全和效率;開展智能理貨,通過上行的大帶寬、MEC邊緣云、視覺AI的智能處理,實現箱號自動識別、箱體殘損鑒別、箱位判斷,提升作業效率。對破損箱號實現95%以上的識別率。”上海移動的專家介紹。

在數據更為豐富的智慧城市中,“萬物互聯”的物聯網通信應用場景隨處可見。

上海聯通的專家表示,近幾年,疫情、大水臺風等突發事件,也給超大型城市帶來很多風險。而對于這樣的應急事件,“數字”就能發揮實時性、隨時隨地的優勢。

“5G的超大鏈接功能,為人工智能應用提供了高質量的數據資源,同時AI作為新型生產力,為數據價值釋放提供了智能化手段。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及AI等技術,做趨勢分析、輔助決策,防患于未然,有了數字化手段之后,城市管理就有新的武器,這個武器能夠變事后管理為事前的干預和預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持,使得城市這個巨系統有了觸覺、嗅覺和聽覺,為城市的生活和城市的管理帶來更多高效和更多溫暖的應用。”上海聯通相關人士表示。

業內呼呼加快推動行業標準建設

網絡規模部署已告一段落,5G進入規模化應用關鍵期有哪些難點需要攻克?有專家認為,5G行業應用在深度應用上還有所欠缺,行業標準亟待系統化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強調了推動5G生態建設的重要性。他說,我國構建了一個相對其他國家更完整的5G產業鏈,但在一些關鍵核心環節,有短板。“國際產業環境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希望各界在關注進一步深化5G建設和應用的同時,能夠更多聚焦于5G生態建設,以增強5G產業鏈生命力。”

鄔賀銓說,5G工業應用個性化門檻較高,需要ICT企業和傳統工業企業緊密合作才能推動5G在工業場景真正落地。

“5G部署已告一段落,下一階段的重點是發展行業應用,釋放5G紅利。而進入規模化應用關鍵期,一個重點就是行業標準的系統化建設。通過標準建設,實現數據貫通,并破除生態壁壘,促進統一大市場的形成。”中國電信相關專家說。

來自上海移動的專家也強調了行標制定的重要性。她說,垂直行業從個性化示范項目打造到普適性應用規模發展,需要的是在垂直行業錨定最需能級提升的某些細分領域,優先聚焦剛性需求的第一梯隊業務場景,推動5G行業應用標準制定。“5G應用的產業協同也是規模化的應用落地的關鍵,如果沒有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短板理論所提到的短板,將是制約行業全面升級的瓶頸。”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湯文侃表示,目前大多數行業的5G應用仍處于技術驗證和場景摸索階段,未來5G深入行業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上海信息基礎設施主要從“建、用、育”三個方面協同推進,激發新動能。“建”就是加快5G和千兆光網“雙千兆”網絡建設。按照市場配置及架構從優原則,加快推動全市商用數據中心建設,提高全市算力水平,加快上海超算中心AI算力平臺建設。“用”就要以點帶面,加快推動5G規模化應用,在5G與工業、交通、教育等垂直行業融合領域,樹立一批高水平先導應用標桿,讓突破性進展和成熟應用加速復制推廣到千行百業。在 “育”的方面,疫情加速制造業數字化進程,推動智能車間、數字工廠、工業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實現5G應用向核心環節滲透。構建5G行業專網,推動在電力、港口和礦山等垂直行業的深度應用。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