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世界微資訊!重返搜索,百度的失落與挑戰

2023-02-10 14:57:12來源:銀杏科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技術掀起的風潮與焦慮,喚醒了人們對搜索引擎這一領域的重新關注。

CHATGPT還在創造新的記錄。其月活躍用戶在1月末超過1億,距離它上線只過去了3個月,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程序。

此前最快突破1億月活的產品紀錄是由TikTok創造的,用時9個月,再往前是Instagram,花了2年半的時間。

這種增長不但讓海外巨頭微軟、谷歌側目,也讓國內的百度焦急萬分。巧合的是,幾者都將新技術的落點放在了搜索上。

微軟計劃把ChatGPT與必應搜索深度融合,百度將在3月份推出類似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行情300024,診股)服務,并將其嵌入百度主要的搜索服務中。

搜索從未過時。作為互聯網服務的關鍵基礎入口,從全局搜索引擎,到電商、長短視頻、新聞資訊的內嵌搜索窗口,搜索功能一直是連接用戶、內容、服務的核心紐帶。

二十年前的互聯網沒有豐富的產品與體驗,第一代網民從搜索開始認識數字新世界(行情600628,診股)。百度正是倚靠著搜索服務發家,逐步擴張為綜合性互聯網科技公司。

時至當下,ChatGPT的成功反復暗示著人們,技術革命將再次襲來,改造依然會從搜索這一基礎入口開始。

但技術在進步,受眾也在改變。如今的用戶需要什么樣的搜索服務?互聯網的具體搜索場景發展到了何種程度?

需求更迭,讓互聯網的新貴與老錢們,在新機會面前都不甘落于人后。

新環境,新變量

搜索引擎被長期忽視,是因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的重心轉移到了各大平臺,商業機會也隨之傾斜。

2000-2010一直被看做是百度的黃金十年,因其扎實的技術基底與對搜索引擎的本土化改造,百度得以擠掉競爭對手,明確了付費推廣的搜索流量商業模式。

轉折發生在2010年前后,3G技術與移動終端基本普及,移動互聯網的沖擊讓百度在PC時代的優勢被消解。

往后十年,從微信、微博到抖音、快手、小紅書,移動互聯網時代各類平臺涌現,搶占了用戶使用PC搜索的時間。

信息逐漸在各大App內形成閉環,數據與資源也不互通不開放,平臺之間的“互不聯網”將用戶圈在不同的App里。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于2019年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受到手機垂直應用分流的影響,過去五年新增搜索用戶規模逐漸低于新增網民規模。2014和2015年新增搜索用戶與新增網民的比例均超過100%,2016和2017年則下降至80%與95%之間,并在2018年進一步下降至75%以下。

移動互聯網時代后半段,App強勢占據著用戶使用時長,垂直應用為用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使得新用戶對搜索引擎的需求有所降低。

但需要強調的是,用戶的搜索需求并沒有消失,“通過發起請求匹配到想要的信息”依然是媒介消費行為中的剛需。

“百度一下”、“試試手氣”被瀏覽器默認搜索替代,而搜索行為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比如智能設備的語音交互。

導致搜索變化的結構性因素在于,過去的搜索引擎等待被用戶觸發,過程可以簡單描述為“輸入關鍵詞后呈現結果”。而現在,搜索行為的發起方,與信息內容本身都有變化。

一方面,互聯網用戶媒介素養提高,其上網行為更熟練,目標更明確,對搜索效率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加速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長,新增的互聯網內容不僅在數量上是PC時代的幾萬倍,其更新速度更為夸張。

由此可以推出,新時代的搜索需求強調兩點:匹配要更精準,最好有提綱挈領的內容反饋以對抗信息冗余;信息要更動態,因為瞬息萬變的物質社會使得“舊知識”不斷被廢棄,上一秒還在實用的經驗下一秒就有可能一文不值。

簡而言之,一是需要更注重個體用戶的特定需求,二是盡可能讓數據庫的覆蓋范圍更廣。

平臺入場

手握注意力資源,平臺的內置搜索功能,正在挑戰傳統全局式搜索引擎的地位。

如何消化用戶新的搜索需求,并將其內化為流量變現資源,平臺們試圖用社交關系網絡或UGC內容去解題。

平臺搜索的共性在于,用戶的數字化生存會為App提供大量行為數據,平臺可以利用智能技術為其推送個性化、定制化的信息。

這種搜索機制為用戶屏蔽了許多“噪音”,以免目標信息被競價排名廣告和過于寬泛的反饋結果稀釋。這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內容匹配的問題。

在此前提下,不同類型的互聯網平臺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內構建垂類數據庫。

社交類平臺如微信,根據每個人的社交關系圖譜為其提供特定的搜索結果。比如在文章搜索中只顯示已關注公眾號文章,這種模擬人際傳播的說服效果遠勝于大眾傳播。

用戶更加信任自主選擇的關系網,信息在社交渠道分發的觸達率更高,用戶對搜索結果的評價也更好。

相對專業的、資訊類信息的獲取,微信已然頗具話語權。內置搜索引擎后,公眾號與視頻號共同構建了微信的知識體系。

凡有新聞,先查微信,再配合朋友圈微信群的轉發與互動,一個由搜索觸發的內容循環生態已經穩定確立。

內容類平臺如小紅書,正在利用沉淀已久的UGC內容,讓其內置搜索呈現的結果更為豐富與動態。

UGC內容保證了“新知”的時效性,其表現為一種包括了新聞資訊、評論與生活經驗的動態信息。小紅書以“筆記”的形式鼓勵用戶輸出生活方式與消費決策。處于同一現實空間中的個體們互相消費對方生產出的實時內容,在小紅書上,你可以搜索出突發新聞的輿論走向、影視文娛的相關評論、與真實生活的經驗分享。

生活類信息的檢索,小紅書開始顯露優勢。大眾逐漸有了新的認知,查攻略、薅羊毛、找辦事指南,與這些事物相關的搜索小紅書比傳統搜索引擎更實用。

平臺的搜索引擎因此顯得更“懂”用戶,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即便不同平臺各自為政,用戶也更愿意游走其間,只為獲得真正符合要求的搜索結果。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微博曾經也是互聯網平臺中最具備搜索潛質的產品。用戶生產優質內容,形成意見領袖,實時評論與轉發,這些都是微博曾經的長處。

這兩年微博搜索逐漸式微,部分因為其廣告泛濫、審核日嚴,但最根本還是在于,平臺搜索自有局限。

各個平臺如同孤島,單個應用能提供的信息內容總有上限。

若要保證搜索服務的高質量,則只能將優勢圈定在垂類范圍,若想擴大業務范圍,便容易走向傳統搜索引擎的老路。

百度靠AI自救?

如何應對新的搜索需求,百度也在謀劃一條更面向未來的出路。

百度并不是第一次尋求搜索服務轉型。自互聯網進入下半場以來,內容生產和傳播不斷向獨立平臺遷移,這導致了一個更加分散的搜索市場。

與各平臺越發豐富的內容生態相比,百度自身內容池的吸引力不足。平臺間信息的不互通也讓百度的數據庫出現盲區,降低了綜合性搜索引擎的功能性。

為了留住有效的搜索內容,百度開始布置自己的內容生態,這也是百家號當初被大力扶持的背景。

2018年3月,百度將“手機百度”改成“百度”,對自己的描述從“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平臺”改成“7億用戶首選的搜索和資訊客戶端”,也是在強調其“搜索+信息流”的內容新模式。

只不過百家號的轉型讓百度搜索的處境更為難堪。2019年,一篇《搜索引擎百度已死》將百度推上風口浪尖,指責其淪為了“百家號站內搜索”。風波不斷,用戶信任度一落千丈,搜索業務也從臺上轉入臺下。

而現在,AIGC技術讓搜索服務有了迭代的可能,對于在智能技術領域耕耘已久的百度而言,這也許是最好的機會。

據澎湃新聞報道,百度計劃在3月推出類似于ChatGPT的AI聊天機器人服務,百度文心(Ernie)大模型將成為其基礎。

百度搜索杰出架構師辜斯繆1月初曾表示,百度搜索今年在技術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整個檢索系統變成檢索+生成雙模系統。

人工智能的“生成”就是在提供一種高級的自然語言服務。用戶向搜索引擎發出的檢索指令,會得到一個經由人工智能處理后的,結構化的信息結果。這種升級服務提供了滿足新需求的第二種解法。

搜索結果不再是凌亂和混雜的,人工智能會直接分析用戶的搜索指令,把復雜結果轉譯成自然語言,“回答”給用戶,并且回答內容可以被討論、被質疑,有更大的延展空間。

用更直白的話來說,更精準的內容匹配,更豐富的結果呈現,百度希望用人工智能來實現這些需求,并把它整合為新的全局搜索服務。

今年的Create大會上,百度展示了一種可能的AI搜索場景。在百度App 上搜索 “北京和上海的 GDP 誰高”,百度搜索引擎不會只返回誰高誰低的結果,而是生成兩座城市歷年 GDP 走勢折線圖,當用戶手指沿時間軸滑動時,能顯示不同年份的 GDP 差值。

那么百度搜索能完全靠AI迎來第二春嗎?截至目前,百度的技術儲備看起來相對充足。

比如對搜索引擎而言非常關鍵的語義匹配技術。在中文領域,百度有領先的語義模型,以及基于全網內容的深度問答技術,這可以讓搜索引擎變得更善于理解查詢關鍵詞背后的含義,滿足用戶的口語化問答需求。

又如在語音和視覺查找方面,百度App的視頻理解和檢索技術、視頻智能摘要技術一直在保持更新,以求適應視頻消費時代用戶對影像內容查找的需求。

只是從ChatGPT這幾個月的市場反饋來看,實用層面,AI還有幾大問題沒有解決。

一是數據時效性,受制于模型訓練方式,AI的數據還沒有辦法實時更新。ChatGPT的信息模型收集截至2021年,對于不斷更新的現實世界,AI的生成結果存在一定滯后性。

二是成本問題。單次搜索的成本過于高昂,投入遠高于產出將阻礙其商業變現。

三是內容真實性。統計學模型產生的內容會出現“邏輯自洽”的錯誤結果,還需要人工介入并糾正。

不過這些問題都可以視作特定AI產品的問題,還有技術修整與進步的空間。

更大的不確定性來自商業層面,新的搜索服務勢必會顛覆過去以競價排名為主的盈利模式。

怎樣搭建新的商業框架?如何引導流量?技術之外,百度還得拿出一套成熟的產品方案。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