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觀點:多名董監高離職、業績變臉、股東組團減持,上市才一年的匯宇制藥怎么了??| 鈦媒體焦點

2022-12-17 08:35:32來源:鈦媒體  

(注射用藥品,來源:視覺中國)

12月15日,匯宇制藥(688553.SH)發布公告稱,公司核心技術人員滕毓敏近日向公司提出離職申請,并已完成相關離職手續,離職后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而這,已經是匯宇制藥上市一年來,辭職的第四名董監高了。

上市后短時間內即有多名董監高相繼辭職,公司給出的理由均為“個人原因”。但結合公司上市即“變臉”的業績,競爭白熱化的大單品,以及解禁即組團減持的股東來看,幾者之間或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資料圖片)

上市一年4名董監高辭職

根據公告,滕毓敏在匯宇制藥的就職時間并不長。滕毓敏出生于1965年1月,中國國籍,擁有英國永久居留權,斯旺西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2020年7月,匯宇制藥引進滕毓敏,擔任藥物研究院生物研究所執行總監。

匯宇制藥給滕毓敏的待遇并不低,2021年滕毓敏的薪酬高達161萬元,不僅在所有董監高薪酬里排名第三,甚至高過了公司董事長丁兆。同時,公司還給予了其股權激勵。公告稱,其已獲公司授予但尚未行權的2020年股票期權40678股將作廢。

但就是這樣高薪引進的核心技術人員,2年多的時間就辭職走人了,且公司披露“其在公司任職期間,未有參與的已授權或申請中的專利相關工作。”

實際上,除了滕毓敏外,匯宇制藥近兩年為引進研發人才可謂不遺余力。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2.48億元,同比增長179.60%;2022H1,研發投入1.71億元,同比增加了55.53%。公司在解釋研發投入大增時提到“報告期內公司引進研發人員,特別是高層次研發人員增多。”

鈦媒體APP梳理發現,除了滕毓敏外,公司核心技術人員韋濤、陳壽軍也是匯宇制藥2020年6月、7月分別從禮來和科倫藥業挖過來的,均任公司藥物研究院副院長,2021年薪酬分別高達343萬和188萬。

當然,匯宇制藥突然加大研發力度也是形勢所迫,因為早在其上市之前,公司重營銷、輕研發的打法就飽受詬病。

招股書披露,2018年-2020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2962.13萬元、33812.88萬元和71314.09萬元,銷售費用率高達54.53%、47.82%和52.28%。

鈦媒體APP向業內人士求證制藥企業銷售費用率普遍水平時,不少人表示50%以上的水平明顯偏高。

如是所言,對比同行,2018年-2020年,恒瑞醫藥(600276.SH)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37.11%、36.61%、35.34%,貝達藥業(300558.SZ)為40.55%、36.23%、36.57%,普利制藥(300630.SZ)為22.09%、21.03%、14.90%。

(匯宇制藥與同行銷售費用率對比,數據來源:公開資料)

就在銷售費用率畸高的同時,研發費用卻明顯偏低。2018年-2020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僅3914.98萬元、5561.55萬元和8877.39萬元,占營收比例為72.07%、7.87%、6.51%。同行恒瑞醫藥研發費用率則為15.33%、16.73%、17.99%,貝達藥業為24.81%、21.00%、19.40%,普利制藥為22.14%、19.40%、16.08%。

(匯宇制藥與同行研發費用率對比,數據來源:公開資料)

當然,公司上市后迅速離職的董監高可不止滕毓敏一位。今年4月7日公司曾公告,公司監事王曉鵬辭職,董事林珍辭職,辭職后均不再在公司任職;8月26日,又宣布董秘劉靜默辭職,但其辭職后繼續擔任其他職務。

值得一提的是,劉靜默辭職后,公司董秘一職一直空缺,當時聘任了馬莉娜為公司副總經理并代行董秘職責。但因為疫情原因,馬莉娜未能參加董秘任職資格的培訓,尚未取得科創板董秘任職資格,11月24日公告只能暫由公司董事長丁兆代行董秘職責。

上市業績就“變臉”

在多位董監高相繼離職的背后,匯宇制藥業績已經快速下滑。

2022Q1、2022H1、2022年1-9月,公司分別實現營收4.66億元、8.33億元、12.20億元,同比增長9.18%、-5.88%、-12.35%;歸母凈利潤1.19億元、1.70億元、2.35億元,同比下滑11.49%、34.13%、39.19%;扣非歸母凈利潤下滑更加嚴重,分別僅錄得1.07億元、1.46億元和1.97億元,同比下滑17.37%、40.91%、46.86%。

但在上市前,公司業績可謂突飛猛進,2018年-2021年,公司營收分別同比增長288.45%、1201.68%、92.94%、33.69%;歸母凈利潤增速74.03%、904.12%、94.03%、29.87%;扣非歸母凈利潤增速65.83%、688.45%、78.19%、26.22%。

(匯宇制藥業績變動趨勢,來源:wind)

業績下滑,公司解釋系主要產品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量價齊降,疊加研發費用猛增。

事實上,早在IPO前,匯宇制藥產品單一就飽受詬病。成立于2010年的匯宇制藥,2018年開始在國內銷售藥品,而業績快速增長,主要依賴單品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資料顯示,匯宇制藥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產品為同品種首家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產品,在國家藥品集中采購競標中僅公司與原研藥廠家禮來可以參與競標,2019年獨家中標“4+7”試點城市帶量采購,并與禮來共同中標聯盟地區25省份帶量采購,2021年市占率第一。

但這種增長主要是靠狂砸學術推廣費堆出來的。上述提到,公司銷售費用畸高,這其中學術推廣費又占去大頭。2018年-2021年,公司學術推廣費為1725.31萬元、3.03億元、6.45億元和8.39億元,占銷售費用的比重為58.25%、89.70%、90.39%和93.09%。

醫藥業內人士向鈦媒體APP表示,“一般而言,藥品上市前幾年屬于培育期(包括了產品本身的治療價值推廣和企業的品牌價值推廣),企業會高頻次進行國際性、全國、區域、省屬、地市等多維度學術推廣,所以醫藥初創公司有偏高的學術推廣費。”

如其所言,超高的學術推廣費和營銷費用推動下,匯宇制藥超級大單品受益于帶量采購,迎來業績飆升。

2019年-2021年,公司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分別實現收入6.55億元、12.36億元、14.50億元,占營收比例分別為92.77%、91.02%、79.49%。今年上半年,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境內收入為5.44億元,占公司境內收入的67.92%。

但依賴單一產品的弊端很快顯現出來。鈦媒體APP注意到,2020年以來,除原研廠家禮來及匯宇制藥外,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齊魯制藥有限公司、江蘇奧賽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醫藥公司的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也紛紛通過一致性評價并陸續上市。隨著同品競爭企業增加,使得競爭環境加劇,公司超級單品的銷售價格和銷售量均有所下降,但新品未能在第一時間頂上來。

面對產品單一的問題,匯宇制藥也在想辦法擴充品類。公司稱,中短期內將持續發展仿制藥,同時重點推進創新藥研發,公司將加快從“以仿養創”到“仿創結合”,并邁向“創新為主”。中報顯示,匯宇制藥創新藥也是瞄準生物創新藥和小分子領域,截止本報告期末,新增立項2個,創新藥在研項目合計11個,其中6個為小分子藥物,5 個為生物創新藥;改良新藥項目2個。

但很明顯,新藥研發的長周期、重投入特性下,匯宇制藥無論是業績承壓還是創新藥出成果,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解禁股東紛紛“組團”套現

實際上,不只匯宇制藥的董監高在“跑路”,公司股東也在二級市場“組團”減持,透露出不太看好公司未來的信號。

10月26日,匯宇制藥有2.37億股首發原股東限售股、首發戰略配售股份上市。一解禁,公司股東就紛紛宣布減持計劃。11月2日公告,股東王曉鵬(就是上述提到的離職的監事)、上海爽颯企業管理咨詢事務所(有限合伙)(以下簡稱“上海爽颯”) 擬分別減持不超過735.91萬股、1270.8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1.737%、3%。

11月18日再公告,股東長興茂達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長興茂達”) 、湖州意諾特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湖州意諾特”) 均擬減持不超過1270.8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3%。

12月16日又一次宣布,股東黃乾益也擬減持不超過1270.8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3%。

股東組團套現的當下,匯宇制藥股價表現并不好看。去年10月26日,其上市發行價38.87元/股,首日開盤價41元/股,盤中最高上摸至42.59/元,最終收盤在39.61元/股,上市首日即是公司高光時刻。此后股價持續下行,上市第二日即跌破發行價,之后更是持續下行趨勢,長期都在發行價下運行。截至12月16日收盤,報收17.84元/股,已經不足發行價的五成。

(匯宇制藥周K線圖,來源:wind)

但即便這樣,股東們還是照樣減持,在減持計劃發布后迅速賣出。比如已經離職的王曉鵬,根據最新的減持公告,王曉鵬在2022年11月7日-11月29日期間,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和大宗交易,已經累計減持了630.46萬股(減持比例1.488%),套現9716.34萬元。

無獨有偶,長達興茂在11月24日至11月29日期間,通過大宗交易累計減持847.20萬股,一次減持到位,成功套現1.24億元;湖州意諾特則在11月23日至25日減持了924.62萬股(減持比例2.183%),套現1.39億元。

上述的種種問題,鈦媒體APP整理并發至公司欲進一步求證,但截至發稿,仍未獲回復。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蘇啟桃)

關鍵詞: 多名董監高離職、業績變臉、股東組團減持 上市才一年的匯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