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金 > 正文

王陽明:心不安頓,是因內賊太多

2023-06-30 08:05:35來源:頂端新聞  

#暑期創作大賽#

心外無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洞見yimo

明朝正德年間,王陽明任江西巡撫,受命平叛。

一年之后,為禍當地十余年的匪患就被平息。

別人都稱贊王陽明用兵如神。

王陽明卻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剿賊這種事其實很容易,難的是破心中之賊。

坐中靜,破焦慮之賊;舍中得,破欲望之賊;事上練,破猶豫之賊。

三賊能破,一個人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安寧。

01

坐中靜,破焦慮之賊。

心理學上講:情緒背后,都是需求。

一個人缺乏掌控感,穩定感,往往容易出現焦慮的情緒。

但是如果不能平復心情,很容易被焦慮吞噬。

心理學教授馮耘說:三國的周瑜,有非常嚴重的焦慮癥。

他本來是東吳的骨干,赤壁之戰,大破曹操幾十萬大軍,聲名遠播。

天下人都要敬他、服他。

偏偏老天爺派來了一個諸葛亮。

他33歲,諸葛亮27歲。

才學、計謀方方面面都要壓自己一頭。

本來天下盡在周瑜掌控之中,諸葛亮的出現,卻成了一個無法預測的變數。

周瑜對自己的人生和吳國的未來產生了巨大的焦慮和迷茫。

但他又無法殺掉諸葛亮,只能整日坐臥不寧,心神不定。

焦慮的情緒持續蔓延,最終要了他的性命。

心理學家丹尼爾說:焦慮本身,是一種認知任務。

一個人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情,才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這個時候,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智慧。

唯有靜下心來,一個人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走出焦慮的情緒。

三國末期,司馬懿豢養死士,想要奪取曹魏天下。

起事的前一晚,司馬懿焦慮得睡不著,自己垂垂老矣,這樣折騰,也不知道是福是禍。

他趁夜來探查兩個兒子的情況。

二兒子司馬昭在床上輾轉反側,大兒子司馬師卻鼾聲如雷。

這樣的大事,司馬師竟然可以沉靜如常,像沒事人一樣。

司馬懿說:此子竟可也。于是下定起事的決心。

事實證明,司馬懿沒有看錯,司馬師的心態確實異于常人。

司馬懿去世之后,朝局動蕩,淮南二叛。文欽之子文鴦趁夜帶兵襲擊司馬師營帳。

自古夜驚都是兵家大忌,很多名將都栽在這上面,司馬師在病中依然沉靜不亂,穩住軍心,抵住了對方數次沖擊。

文鴦撤退,諸將不敢追擊,司馬師卻對戰場形勢洞若觀火,敏銳準確抓住戰機,一舉平定叛亂。

王陽明說:人極靜,則萬事可看通透。

人心如水,只要靜下來,就看正確映照萬物,看清萬物。

如果被焦慮、恐懼左右,人往往會對局面失去判斷。

事情也就沒有挽回的余地了。

每臨大事有靜氣。

面臨人生大事,克服焦慮,保持鎮靜,一個人才能生出智慧,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02

舍中得,破欲望之賊。

《智慧書》里講:欲望是神,欲望的能量和神的能量相當。

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都是欲望。沒有欲望,人難以生存。

但凡事過猶不及。認清欲望的代價,人生才不會被欲望左右。

南宋有個宰相叫陳自強,從小致力科考,改變命運。

老年的時候,終于位極人臣,他開始利用手中權力徇私舞弊,買賣官職。

送上來的公文,如果沒有“附加價值”,他看都不會看一眼。

幾年之內,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他本人揮霍無度,事情很快敗露,朝廷沒收了他全部財產并將其流放。

七十多歲,戴著鐐銬走在流放的路上,凍餓致死。

死前,他說:如果自己不出來當官,在鄉下安享晚年該多好。

但是一切都已經遲了

人生是一場選擇的學問。

有舍棄才有得到,有得到必有舍棄。

選擇站在欲望這邊,到頭來,可能得到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奢求。

春秋時期,公孫儀任魯國宰相。

他平日酷愛吃魚,當上宰相之后,很多人買魚送他,公孫儀卻把所有人拒之門外。

弟弟不解,問他:你不是喜歡吃魚嗎?

公孫儀說:就是因為喜歡吃魚,才不能收魚。

收了魚就要給人辦事,哪怕違規也不能違拗。

慢慢地我就會被免除相位,到時候,想自己買魚吃都難了。

一切欲望都有代價,一切貪婪都有懲罰。

不必羨慕別人的風光,不必羨慕別人的顯達。

克服欲望的誘惑,才能回到自己。

避開欲望的陷阱,才能規避禍患。

03

事上練,破猶豫之賊。

王陽明的弟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另辟蹊徑,看一些雜書。

有人沉迷占卜算卦,有人沉迷鬼神志怪,但是王陽明卻從不加以糾正。

他說,人只有經歷了錯誤,走回正軌的時候,心里才會更加通透,之前對圣人之道越隔膜,認識到錯誤之后,就會對圣人之道越親近。

在王陽明看來,路錯了也不要緊。

一切錯誤,一切教訓,都是收獲。

就怕學生瞻前顧后,猶猶豫豫,什么都不做,這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悲哀。

王陽明自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少年時期,他對兵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直接去了邊關實地考察。

老父親覺得他不務正業,但是這次游歷,卻讓他對兵法的研讀不再是紙上談兵。

這才有了后來平定寧王之亂的功績。

他對程朱理學產生質疑,對著竹子格了三天三夜。

雖然最后頭痛暈倒,但是這次失敗,也讓他意識到程朱理學的問題。

這個疑問不斷發酵,才有了后來龍場悟道。

中國人講:功不唐捐。

任何事情,只要做了,就一定有收獲。

就怕瞻前顧后,一直站在岸上,不肯行動。

多年以前,易中天萌生了自己寫一套中國史的想法,他和編輯一合計,覺得可行。

但是回家之后,自己又一想,二十多個朝代,五千年歷史。

這要查閱多少資料,又要寫多少年才能寫成。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搞定,一度在放棄的邊緣。

后來編輯找到他:要不放棄算了,再找個別的項目。

易中天一咬牙,說:寫。

大不了半途而廢,寫不出來就是了。

就算寫不出來,自己梳理的過程中也會有所收獲。

就這樣,他一直寫了下去,最終歷時9年,完成了24卷《易中天中華史》。

易中天說:不怕慢,只怕站。

做事慢一點沒關系,就怕一直在邊上站著不開始。

事情不要想太遠,先做起來再說。

鐵匠沒樣,邊打邊像。

很多時候,在事情做起來之后,我們才能逐漸看清未來的路。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人心,才是萬物的主宰。

如果內心不安,人生往往寸步難行,容易陷入泥沼。

破除心賊,一個人才能抵抗世間所有的躁動與煩惱。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

點個贊吧,世事總無常,把這顆心安頓好,人生無往不利,萬事從容。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