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金 > 正文

由師生“鏡頭下的負擔”說起

2023-07-06 03:50:03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所謂“鏡頭下的負擔”,是指師生為配合學校專題片、宣傳片等的拍攝而承擔的額外工作任務(wù)。

視頻技術(shù)的發(fā)展為學校記錄和展示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便利,但在一些地方卻成為師生過重負擔的一個來源,并且這種現(xiàn)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為了宣傳辦學成果或者通過評比考核,學校動輒會制備一部專題片,如果專題片本著客觀的態(tài)度,真實記錄學校活動、學生成長,隨記隨拍,既不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也不打擾師生的學習生活,還能生動展示學生成長和學校工作,這樣的拍攝并無不可。

可有些專題片拍攝,為了追求視覺沖擊,不惜讓師生在鏡頭下各種擺拍,反復排練,以期捕捉精彩瞬間,通過“美顏”包裝,讓最終的視頻展示“養(yǎng)眼”,這勢必耗費相當大的精力,給師生平添負擔。為此,有教師抱怨,正常的教育教學計劃被打亂;經(jīng)常“出鏡”的學生吐槽,過多的學習時間被占用;而被“濾鏡”濾掉無緣露臉的學生可能懷疑自己的身材和長相,進而產(chǎn)生顏值焦慮。

其實,不止專題片的過度追求“養(yǎng)眼”,我們仔細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用“美顏”術(shù)包裝教育成果的現(xiàn)象在一些學校時有出現(xiàn)。比如教師參評公開課之前,要求授課班級學生按照制作好的腳本反復排練,以期正式比賽時達到精彩紛呈的教學效果;對接受問卷調(diào)查的學生及家長千叮嚀萬囑咐,以期回答時雖言不由衷卻也天衣無縫等。從本質(zhì)上講,類似的“美顏”術(shù)是形式主義在教育領(lǐng)域中的表現(xiàn),必須下大力氣糾正。

評價引導行為。對學校教育工作進行考核評價的上級部門,要提高專業(yè)能力,練就一雙“慧眼”,能夠透過“美顏”術(shù)的過度包裝識別教育成果的“真容”;要走進學校,融入師生,撲下身子,掌握真情況,找準真問題,從而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要堅持“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育理念,對虛浮作風亮明立場,讓“美顏”后的成果不受待見。

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學校要以學生為本位,以學生發(fā)展為目標,所有努力都盡可能在實質(zhì)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同時,學校也要有敬畏之心,如果某項工作的中心是凸顯學校或教師,偏離了服務(wù)學生這一“本位”,是為了彰顯學校的政績或成就教師的虛名,脫離了以學生發(fā)展為目標這一“靶心”,開啟的是“美顏”“濾鏡”模式,背離了實事求是的原則,那么這項工作不僅會造成時間、精力、資源的浪費,還會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不良影響。

因此,學校當從立德樹人的高度審視“鏡頭下的負擔”等過度包裝教育成果行為,自覺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huán)境。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qū)教育局)

《中國教師報》2023年07月05日第3版

作者:李永高

關(guān)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guān)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