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環球報資訊】研報透市:樂觀情形下疫情第一波高峰迅速到來,經濟快速回到疫情前水平

2022-12-09 08:37:16來源:金融界  


(資料圖片)

金融界12月9日消息 中央相繼出臺優化防疫“二十條”和“新十條”,各地貫徹落實,抗疫進入新階段。資本市場反應正面,人民幣匯率重回“6時代”,股市持續反彈。但是,居民對疫情的擔心漸起。疫情防控政策背后的邏輯是什么?防疫政策優化后經濟社會的走勢有哪些可能情景?后續要如何應對?

面對疫情形勢反復,海外多國陸續選擇調整和優化新冠疫情防疫政策,甚至選擇全面放開,陸續帶來了哪些影響?金融界匯總今晨多家券商研報進行全景解讀。

粵開宏觀:防疫優化后的經濟恢復路徑 三種情景推演

經濟恢復路徑將呈現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感染人數快速上升、勞動力可能出現暫時性短缺,部分地區的服務消費活動仍受限制,經濟有一定壓力,主要體現在12月和一季度;第二階段是伴隨公眾做出適應性調整,全國防疫標準逐步統一,人流、物流順暢,生產生活秩序恢復正常,失業率下降、收入增加,消費上升,經濟逐步向正常軌道恢復,這主要是二季度及之后的情形,疊加今年二季度的低基數,明年二季度增速將是全年高點。

明年我國經濟運行的風險在于外需將大幅下行(全球經濟下行,11月出口同比-8.7%)、房地產能否企穩,主要支撐力量在于基建,必須盡快啟動擴大內需戰略。

下階段經濟有三種情形:樂觀情形下,疫情第一波高峰迅速到來、造成的影響迅速退卻,經濟快速回到疫情前水平;中性情形下,疫情沒有出現大規模反彈,但也沒有報復性消費,生產和消費的恢復有一個過程;風險情形出現的概率較小。

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診股):國內短期脈沖式修復可期,持續性仍需關注

歐美:周期影響大于政策

美國疫后整體消費高增,結構發生變化,商品消費的復蘇程度明顯優于服務消費,且部分服務消費需求及居民生活習慣可能發生永久性變化。歐洲疫后消費復蘇乏力,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地緣政治沖突再度推升通脹中樞水平等因素對于居民實際消費能力形成擠出,消費者信心出現快速下滑。

亞洲地區:復蘇差異或源于刺激政策、產業稟賦、消費結構

新加坡疫后零售明顯好轉,不同場所人流量基本呈現緩慢修復趨勢,但都基本沒有恢復至疫情前水平。越南疫后消費隨防疫限制的放松出現一輪快速強勁的反彈,服務業改善明顯。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區疫后消費并未因防疫政策調整受到明顯提振,同時消費者信心出現持續下滑。

國內啟示:短期脈沖式修復可期,持續性仍需關注

后續的重要觀測點:1)疫情演繹與醫療擠兌的現象能否規避;2)疫苗接種率能否達到預期,這將決定后續放開節奏;3)能否看到有力度的消費刺激政策出臺;4)居民部門儲蓄率的轉化及國內消費者信心的如期改善將很大程度決定疫后復蘇的持續性。

中金:政策調整較晚、準備較充分的國家和地區,經濟表現更加平穩

政策調整大致分成三個階段:嚴格管控——逐步放松——基本放開。對于調整較晚的國家和地區,在調整前大都做了準備,比如提高疫苗接種率(包括老年人)、合理增加和補充醫療資源、加強政府宣傳引導。

盡管如此,政策調整過程中,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還是經歷了“瞬時沖擊”,體現為感染和死亡人數上升,醫療資源使用增多,民眾外出活動下降,GDP增速下滑。這些沖擊一般持續1個季度,后續會逐步消退。

中期來看,政策調整后經濟大都呈復蘇態勢,一些是因宏觀政策刺激,另一些是內生性改善。相對而言,政策調整較晚、準備較充分的國家和地區,經濟表現更加平穩。

美國和英國政策放松時間較早,初期感染人數較多,經濟受影響較大,后續復蘇主要依靠政策強刺激。復蘇過程中商品消費普遍好于服務,部分服務恢復較慢。越南在Delta疫情沖擊下調整政策,調整當季GDP大幅萎縮,后續在出口拉動下恢復。

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在Omicron疫情后調整政策,調整后經濟也能慢慢恢復,且與嚴格管控時相比,一些服務業明顯回升,比如入境政策放松后旅游業復蘇。

供給方面,歐美國家勞動參與率在疫情后下降較多,但這一現象在亞洲國家和地區并不明顯。另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生產更多受出口需求影響,與疫情本身關系似乎不大。

關鍵詞: 研報透市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