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全球觀天下!廣發宏觀:政策信號仍在繼續疊加,社融要看下一階段

2023-01-11 08:43:40來源:券商研報精選  


(資料圖)

廣發證券(行情000776,診股)資深宏觀分析師 鐘林楠

第一,12月新增社融1.31萬億元,同比少增1.05萬億元,略低于市場平均預期;社融存量增速為9.6%,較11月下降0.4個百分點。從分項看,實體信貸與非標同比改善,企業債與政府債同比走弱。

第二,12月實體信貸新增1.44萬億元,同比多增4300億元。其中居民部門貸款依舊偏弱,這一點在預期之內,年前本就是地產銷售淡季,各地疫情達峰背景下居民生活半徑尚未打開,高頻數據下地產銷售繼續處于低位。企業部門主要亮點在企業中長期貸款,12月單月新增1.2萬億元,同比多增8700億元。我們理解這主要與四個因素有關:一是政策端的引導,11月下旬央行召開的銀行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要求主要銀行加大中長期貸款的投放;二是季節性特征,2022年企業中長期貸款的一個特征是季末月沖量,這一表現通常與銀行季末指標考核有關;三是信用債融資難度加大成本提升,部分企業的融資需求轉回表內信貸;四是企業部門預期出現好轉,融資需求先行,銀行貸款需求指數從59%升至59.5%。

第三,12月信托貸款減少764億元,屬2022年內次低;但由于2021年末有大量信托貸款到期,2021年12月信托貸款下降較多,2022年12月基數較低,同比看仍有明顯改善,少減了3789億元;委托貸款減少102億元,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減少552億元,同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幅度相對有限。

第四,12月企業債券減少2709億元,是2021年下半年以來首次轉負,同比少增了4876億元,主要因為理財再度被贖回引發流動性風險,機構配置需求明顯下降,信用債融資成本明顯提升;政府債券增加了2781億元,同比少增8893億元,主要受2021-2022年財政節奏錯位,基數偏高影響。

第五,12月M2同比增長了11.8%,較11月下降了0.6個百分點,可能因為政府債融資同比減弱,銀行對政府債權(凈)擴張速度放緩。從存款結構來看,居民存款同比多增大約1萬億元,企業存款同比少增1.28萬億元,非銀存款多減1485億元。各地疫情達峰背景下居民消費場景有待于打開,地產銷售偏弱,理財遭遇贖回導致非銀存款與企業存款向居民存款轉移,并最終沉淀在居民部門形成超額儲蓄。

第六,12月金融數據反映的是四大市場已知信息:疫情達峰影響短期經濟;地產銷售依舊低位徘徊;政府債券高基數;理財贖回影響債券融資等。上述因素多數仍在變化中,現狀不能代表趨勢性;企業中長期貸款的擴張信號在某種意義上更代表未來。站在2023年開年往后看,推動廣義流動性改善的積極因素正在進一步增多:一則疫情達峰城市明顯增加,居民生活半徑開始恢復,預計節后開工季將更加明顯;二是理財贖回風波基本平息,信用債周度融資開始轉正恢復;三是地產政策在進一步加碼,央行建立首套房貸利率下限動態調整機制,打開了房價與銷售偏弱城市的房貸利率下限。

第七,政策信號仍在繼續疊加。1月10日央行與銀保監會再度召開主要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會議值得注意的信息有四點:一是要求“保持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對國內需求和供給體系的支持”及節奏上“適度靠前發力”;二是強調“及時跟進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資”,基建投資也在五個重點領域中排首位;三是針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制造業、綠色發展等領域,繼續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四是繼續展現了對房地產問題的重視,用近半的篇幅闡述房地產政策,強調針對優質房企開展“資產激活”“負債接續”“權益補充”“預期提升”四項行動。

正文

12月新增社融1.31萬億元,同比少增1.05萬億元,略低于市場平均預期;社融存量增速為9.6%,較11月下降0.4個百分點。從分項看,實體信貸與非標同比改善,企業債與政府債同比走弱。

央行發布2022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數據統計報告。根據央行的初步統計, 2022年1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3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增1.05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44萬億元,同比多增4004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1665億元,同比多減1016億元;委托貸款減少102億元,同比少減314億元;信托貸款減少764億元,同比少減3789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552億元,同比少減867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減少2709億元,同比少4876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2781億元,同比少8893億元。2022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2.01萬億元,比上年多6689億元。

12月實體信貸新增1.44萬億元,同比多增4300億元。其中居民部門貸款依舊偏弱,這一點在預期之內,年前本就是地產銷售淡季,各地疫情達峰背景下居民生活半徑尚未打開,高頻數據下地產銷售繼續處于低位。企業部門主要亮點在企業中長期貸款,12月單月新增1.2萬億元,同比多增8700億元。我們理解這主要與四個因素有關:一是政策端的引導,11月下旬央行召開的銀行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要求主要銀行加大中長期貸款的投放;二是季節性特征,2022年企業中長期貸款的一個特征是季末月沖量,這一表現通常與銀行季末指標考核有關;三是信用債融資難度加大成本提升,部分企業的融資需求轉回表內信貸;四是企業部門預期出現好轉,融資需求先行,銀行貸款需求指數從59%升至59.5%。

12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219.1萬億元,同比增長10.4%。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13.99萬億元,同比增長11.1%,增速比上月末高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5個百分點。

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21.31萬億元,同比多增1.36萬億元。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3.83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08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75萬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7.09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03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1.06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2.96萬億元。

12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萬億元,投向實體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44萬億元。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175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13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865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284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41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21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146億元。

12月信托貸款減少764億元,屬2022年內次低;但由于2021年末有大量信托貸款到期,2021年12月信托貸款下降較多,2022年12月基數較低,同比看仍有明顯改善,少減了3789億元;委托貸款減少102億元,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減少552億元,同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幅度相對有限。

根據用益信托網披露數據,12月投向基礎產業領域的集合信托產品成立規模大幅增長,投向金融和工商企業領域的資金顯著下滑。截至2023年1月6日,12月房地產類信托產品的成立規模為85.94億元,環比增加32.43%;基礎產業信托成立規模327.67億元,環比增加93.10%;投向金融領域的產品成立規模624.53億元,環比減少23.89%;工商企業類信托成立規模63.72億元,環比減少41.36%。

12月企業債券減少2709億元,是2021年下半年以來首次轉負,同比少增了4876億元,主要因為理財再度被贖回引發流動性風險,機構配置需求明顯下降,信用債融資成本明顯提升;政府債券增加了2781億元,同比少增8893億元,主要受2021-2022年財政節奏錯位,基數偏高影響。

以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定向工具作為企業債券的統計口徑,2022年11月中旬至2022年12月末,企業債券周度凈融資連續7周為負,平均凈融資規模為-1147億元;2023年1月第一周,企業債凈融資規模轉正,為916億元,理財贖回的負面影響基本平息,信用債一級市場的融資功能得到修復。

12月M2同比增長了11.8%,較11月下降了0.6個百分點,可能因為政府債融資同比減弱,銀行對政府債權(凈)擴張速度放緩。從存款結構來看,居民存款同比多增大約1萬億元,企業存款同比少增1.28萬億元,非銀存款多減1485億元。各地疫情達峰背景下居民消費場景有待于打開,地產銷售偏弱,理財遭遇贖回導致非銀存款與企業存款向居民存款轉移,并最終沉淀在居民部門形成超額儲蓄。

12月末,本外幣存款余額264.45萬億元,同比增長10.8%。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258.5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比上月末低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2個百分點。

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5.09萬億元,財政性存款減少586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38萬億元。

12月人民幣存款增加7242億元,同比少增4358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28903億元,同比多增10011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824億元,同比少增12846億元;財政性存款減少10857億元,同比多減555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減少5328億元,同比多減1485億元。

12月金融數據反映的是四大市場已知信息:疫情達峰影響短期經濟;地產銷售依舊低位徘徊;政府債券高基數;理財贖回影響債券融資等。上述因素多數仍在變化中,現狀不能代表趨勢性;企業中長期貸款的擴張信號在某種意義上更代表未來。站在2023年開年往后看,推動廣義流動性改善的積極因素正在進一步增多:一則疫情達峰城市明顯增加,居民生活半徑開始恢復,預計節后開工季將更加明顯;二是理財贖回風波基本平息,信用債周度融資開始轉正恢復;三是地產政策在進一步加碼,央行建立首套房貸利率下限動態調整機制[1],打開了房價與銷售偏弱城市的房貸利率下限。

2023年1月5日,央行發布《關于建立新發放首套住房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政策動態調整長效機制的通知》。

《通知》指出,自2022年第四季度起,各城市政府可于每季度末月,以上季度末月至本季度第二個月為評估期,對當地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化情況進行動態評估。

對于評估期內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和同比連續3個月均下降的城市,階段性放寬首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地方政府按照因城施策原則,可自主決定自下一個季度起,階段性維持、下調或取消當地首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銀保監會派出機構指導省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配合實施。

對于采取階段性下調或取消當地首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的城市,如果后續評估期內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和同比連續3個月均上漲,應自下一個季度起,恢復執行全國統一的首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

政策信號仍在繼續疊加。1月10日央行與銀保監會再度召開主要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2[,會議值得注意的信息有四點:一是要求“保持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對國內需求和供給體系的支持”及節奏上“適度靠前發力”;二是強調“及時跟進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資”,基建投資也在五個重點領域中排首位;三是針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制造業、綠色發展等領域,繼續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四是繼續展現了對房地產問題的重視,用近半的篇幅闡述房地產政策,強調針對優質房企開展“資產激活”“負債接續”“權益補充”“預期提升”四項行動。

核心假設風險:宏觀環境變化超預期;流動性環境變化超預期;地產政策變化超預期;海外央行政策與流動性變化超預期;疫情演變超預期。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