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國債會是穩增長的抓手嗎?

2023-01-12 08:50:53來源:券商研報精選  


【資料圖】

文丨明明 章立聰 余經緯

近期由于疫情因素干擾經濟修復,投資者對于“穩增長”的效果及節奏出現了一定的分歧,“弱現實”使得債市表現較為震蕩。與此同時我們注意到,年初以來國債發行的單筆規模成為近年來同期的最高值,“強政策”持續發力。我們認為中央政府加杠桿將成為后續穩增長的抓手之一,建議投資者在一季度警惕國債凈融資超預期帶來的利率上行壓力。

▍近期“弱現實”引發市場對修復進程的擔憂:

疫情管控進一步放松之后,判斷感染率會在一段時間內有序達峰,對勞動力供給、項目投資建設以及企業生產經營等各項經濟活動形成一定沖擊,短期內經濟修復情況一般。2022年12月社融同比增速數據持續下滑,制造業與非制造業PMI也達到2022年的最低值。

▍中央加杠桿仍有空間:

①在“穩增長”的目標下,今年政府部門仍需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為應對周期性壓力,2023年財政預算或將更加積極,在稅收有限、支出加大的背景下,仍需要國債凈融資支持。

②對比發達國家的政府杠桿率水平,我國目前也存在較大的加杠桿空間。

▍國債供給規模能有多少:

歷年1月都并非國債的發行大月,然而今年年初國債就有所放量,后續國債供給力度很可能超出市場預期。從目前披露的一季度發行計劃來看,預計一季度凈融資可以達到2000億元,將達到近六年同期的最高值。預計2023年赤字率可能在3.2%附近,全年國債凈融資可能超過3.5萬億元。

▍國債供給增大的影響:

國債增大供給后可以將募集的資金用于基建投資等逆周期項目,也從側面為減稅降費提供空間,改善企業的盈利預期。對于債市來看,國債發行規模增大將提振投資者對于經濟修復的預期,同時也有可能擠占金融機構對于政金債以及其他券種的配置規模。此外,當供給壓力極為突出時,招標、繳款等會進一步抽離銀行間市場的資金。雖然近期在防疫政策進一步調整之后,經濟復蘇節奏暫時受到多地疫情感染的壓制,我們認為短期內債市仍然存在適度博弈的機會。但待春節結束后,全國疫情發展可能進入較為穩定的階段,我們建議投資者在一季度警惕國債凈融資超預期會帶來的利率上行壓力。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