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在中國 35歲為什么會迎來中年危機?

2023-01-15 07:56:39來源:投資者網  


【資料圖】

在中國,雖然不少年輕人在面對現實的無力后,紛紛選擇“躺平”,但現實中有一個比較殘酷的事實是,當你“躺平”到35歲,你會發現不管是職場、還是婚戀市場、甚至政策優待都在圍著小于35歲的人走。而大部分的人,在進入35歲那一剎那,就走進了一道無形的門,進去便“隱入塵煙”。

擁有職場限制的35歲

35歲的硬門檻中,最普遍的認知是公務員報考。在我國,公務員報考者必須“年齡為三十五歲以下”。同時,針對35歲以下深造、落戶、創業的政策也數不勝數,就連事業單位的考編、大學招聘教師也出現了35歲上限的要求。且大部分央企、國企乃至部分民營企業也逐漸習慣性地將不超過35歲作為崗位錄用的標準。

到了35歲還沒能證明自己的人,在互聯網大廠,無法成為管理層;在公務員體系,則是政治生命鎖死。

婚戀市場35歲警戒線

到了一定年齡尚未婚配的年輕人,難免被家庭和社會催婚。但到了35歲,未婚的年輕人會詫異發現,他們不再被催婚,這時大家會知道,原來過了35歲這條線還不婚配的人,將默認在婚介市場上失去價值,打上了不必再勸的標簽。此外,各類醫學研究中更是將35歲女性作為高齡產婦分界線。35歲不生孩子,基本被視為喪失了懷孕生育的可能性。

繞開35歲的政策優待

從公派留學,博士申請需為“不超過35歲具有碩士學位”;到溫州“35周歲以下中級工可先落戶后擇業”。如嘉興、長沙、常州、宜賓等城市,都在購房優惠政策上,指向性明顯地提出,補貼要給不超過35歲的年輕人。由此,35歲隱形標桿引起網友熱議。

35歲隱形標桿從何而來?

1966年,女權第二次浪潮爆發,隨著女性進一步涌入就業市場,美國男性面對職業發展的受限和就業機會的擠壓,從而爆發“中年危機”這一詞,隨之流行至今。但數據顯示,2000年以前,美國和中國的“黃金年齡”都穩定在50~55歲左右,其后才算“中年危機”,2000年后,美國繼續保持不變,中國的黃金年齡卻不斷下降,在2005年降至35歲。

這是由于近二三十年來,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讓新的主力產業對勞動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擴張使供過于求的優秀年輕人,成為了更合適的勞動力。35歲~60歲的“中國式中年”在產業結構的輪替更迭中,“中年危機”提前達到。

那35歲以上的人,真的該被企業、政策、婚戀市場忽視嗎?有什么樣的方法可以幫助到他們?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新想法嗎?歡迎大家評論區給我們意見。

關鍵詞: 中年危機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