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環球速訊:東吳宏觀:預計2023年中國GDP增速將在5%以上甚至接近5.5%

2023-01-17 16:34:25來源:券商研報精選  


(相關資料圖)

IMF在年初曾預測“2022年中國經濟增速或40年來首次低于全球平均增速”,但從今天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2022年中國GDP增速3%很可能將讓IMF的這一預測落空。 這是因為當前IMF和世界銀行預測2022年全球GDP增速均在3%附近,但2022年以來兩家機構一直在持續下調對于中國GDP的預測,比如世界銀行最近的一次預測2022年中國GDP增速僅為2.7%。由此可見,2022年中國GDP實現3%的增速,足以使其經濟增長達到甚至略高于全球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對2022年美國GDP占比的下滑

但對于2023年而言,由于3%這一增速普遍高于市場預期,因此其對于2023年中國GDP增長的基數效應相對弱化了。如何量化這一基數效應?我們在此提供一個簡單的測算方法,即1)假定不含基數效應下,2022年中國GDP增速為2020-2021年的復合年均增速;2)假定2023年GDP增速的目標值為5%;3)根據假設1)和2),計算出不含基數效應下,2023年中國GDP的實際增速;4)用該增速減去5%的目標增速,即為2022年GDP增速3%對2023年GDP增速的基數效應。基于上述步驟,不難算出這一基數效應約為2.3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對于實現2023年GDP增速5%的目標,只需要基數效應外2.7個百分點的增長,難度并不大。因此我們預計2023年中國GDP增速將在5%以上甚至接近5.5%。

利用該方法可以考察2023年各季度GDP增長所存在的基數效應。如圖1所示,雖然2022年一季度GDP增速4.8%,但對2023年一季度的基數效應依然為正(0.1個百分點),但從全年來看是最弱的;二季度的基數效應無疑是最高的(5.3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正常情況下2023年二季度GDP增速應該在10%以上,否則就是低于預期。從三四季度的基數效應來看,2023年下半年的GDP增速有望在6%以上。

我們進一步考察了2023年GDP各分項增長所存在的基數效應。如圖2所示,由于房地產和消費在2022年增速大幅下滑,因此在2023年正的基數效應最為明顯,從這點來看,2023年房地產投資的負增長有望顯著收窄,甚至接近于零;而社零消費的增速有望大概率將超過10%;相比之下,2022年由于出口和基建投資的高增,在2023年的基數效應上是負貢獻。

那么為什么第四季度的增長要好于市場預期?我們認為主要是低估了疫情蔓延本身帶來的意外增長,例如居家帶來的供電供熱需求增加,感染加速導致的藥物和食品搶購等,以及汽車消費的“沖量”,具體來看:

工業:疫情加速蔓延帶來的意外增長。12月工業生產偏弱意料之中,季調環比0.06%,創下有歷史數據以來的同期最低,不過放緩幅度要好于市場預期,在疫情加速蔓延達峰的情況下,同比增長仍有1.3%(上月為2.2%)。

從分項上看,汽車制造繼2022年4月之后再次成為最大的拖累(圖3)。供應端,上海等汽車制造重要城市遭受疫情沖擊,員工大量缺勤,物流速度明顯放緩;需求端,盡管12月國內汽車消費整體表現不俗,但對于明年車輛購置稅收優惠持續性的擔憂以及全球需求的放緩還是導致汽車制造業降溫,外需的走弱也表現在機械設備端生產的降速,例如電機、通用專用設備制造等。令人意外的是供電供熱等公用事業,這可能與12月疫情快速蔓延,居民大量居家、相關用電用熱量大增有關。

制造業投資:雙輪驅動下的穩健。 盡管有疫情的影響,12月制造業投資反而卻加速了,當月同比增速由上月的6.2%回升至7.4%,而且從公布的行業分項來看,同比加速的行業數量也比11月更多。回顧2022年,由于內需的走弱,制造業投資的主要需求拉動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政策支持下的重大項目建設拉動,比較典型的是電力設備和新能源車及配套行業,例如在主要的28個行業中2022年制造業投資表現較好的(可以從全年增速和同比加速的月份數量來評估)汽車制造、電氣機械和通用設備;二是出口的拉動,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化工和機械設備等行業,不過近期在出口增速放緩、前景不明的情況下,投資增速也有所放緩(圖4和5)。

展望2023年,民間投資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近期召開的地方兩會反復提及,從地方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來看,多數省份把交通和能源擺在投資領域的前兩位,汽車、交通設備,電氣機械和有色金屬等仍將是制造業投資重要的方向。

基建:增速稍有回落,交通倉儲投資接力。 2022年一季度基建投資額占全年比重仍比較低(占14.8%),而二、三、四季度的份額分別為29.3%、26.8%和29.1%,這與過去五年基建投資節奏基本吻合(圖6),基建靠前發力其實并不明顯。12月廣義基建投資當月同比增速達10.4%(上月為13.9%),較前幾個月的增速表現有所回落。回顧2022年,在三大組成部分中,水利和公共設施為第三季度基建投資的重要驅動力(行情838275,診股),而第四季度由交通倉儲投資接力(圖7)。12月交通倉儲增速趕超能源基建投資,當月同比增速達22.7%,其中道路投資替代鐵路投資成為主要發力點(圖8和9)。

展望2023年,盡管2022年基數較高,穩經濟的重要抓手依舊是“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基建 以及與基建相關的制造業投資將依舊是主要的政策發力點之一,這意味著二者在增速上大概率將保持在5%(實際增速)以上。

地產:房價可能是提振內需的關鍵。12月地產投資跌幅微幅擴大,同比增速跌至-20%(上月為-19.9%),從相關面積指標來看,跌幅雖然有所收窄,但依舊很大(圖1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領先指標的拿地和新開工,兩者繼續萎靡意味著2023年地產投資的復蘇會十分緩慢。受2022年12月疫情加速陽達峰影響,地產銷售在下半月大幅萎縮、拖累全月銷售同比跌幅仍在30%以上。

我們認為當前可能更重要的是密切關注房價的企穩。擴大內需是2023年穩經濟的基礎,消費首當其沖,而從歷史上看房價能否企穩對于消費者信心反彈有重要的支撐作用。2022年12月70城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跌幅沒有繼續擴大,但是同比和環比下跌城市的數量有所上升,值得注意的是一線城市中深圳也開始加入房價同比下滑的隊列。我們預計后續仍會在需求端仍會對房價壓力較大的地區給予更大的政策支持,穩定房價、穩定地產銷售,進而穩定消費大盤(圖11至13)。

社零:買車吃藥,12月社零明顯好于市場預期。感染率上升對于居民消費的抑制比市場預期弱的多,12月社零同比增速僅錄得-1.8%(彭博一致預期-9.5%)。一方面,補貼、優惠等政策臨近到期,12月集中購車對于社零拉動的顯著回升,錄得正貢獻1.3pp(前值-1pp),同比增速錄得4.6%,另一方面疫情蔓延期間,對食品和相關藥物的搶購拉動消費2.45pp;而居民大規模居家下,服裝成為最大的負拉動項(圖14);增速方面,化妝品、金銀珠寶和家電音像產品領跌,高基數下同比跌幅分別為-19.3%、-18.4%、-13.1%(圖15)。餐飲消費同比降幅擴大至14.1%(11月降8.4%)。

展望2023年,社零消費增速的合理區間是多少?我們此前的報告考察了全球此前防疫放開的10大經濟體消費的復蘇情況,發現東亞經濟體中的新加坡和中國臺灣這兩個案例,可以作為中國放開后消費復蘇理想情形和非理想情形的參考,根據這兩個經濟體放開后消費補缺口的節奏和力度,我們估算2023年中國社零消費的增速在8.8%-13.2%之間。

風險提示:海外貨幣政策收緊下外需回落,國內疫情擴散超市場預期。海外衰退提前到來。中國疫情出現超市場預期反復,防疫繼續收緊。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