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世界新資訊:一次性收取費用不得超過5000元!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意見出臺

2022-12-29 15:32:10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李苑)近日,教育部等13部門印發《關于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下稱《意見》),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作出系統部署。《意見》提出,培訓收費實行指定銀行、專用賬戶、專款管理,不得使用培訓貸方式繳納培訓費用,鼓勵采取先提供培訓服務后收費方式運營。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變相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或60課時的費用,且不得超過5000元。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意見》要求培訓機構收費實行指定銀行、專用賬戶、專款管理,全部進入本機構收費專用賬戶,將預收費資金與其自有資金分賬管理,這樣就可以極大程度地預防“退費難”“卷錢跑路”問題。同時,鼓勵培訓機構采取先提供培訓服務后收費方式運營,改變校外培訓“先收費后培訓”的運營習慣。

上述負責人進一步稱,在一次性收費的金額方面,參照《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對單張記名單用途預付卡(預付憑證)限額5000元的規定,綜合考慮家長支付能力、機構運營成本、資金安全風險,《意見》新增了一次性收費不得超過5000元的規定,防止一次性收費過多增加資金風險和家長負擔,最大限度避免隱患發生,維護家長利益。

在規范非學科類培訓日常運營方面,《意見》明確,非學科類培訓內容應符合培訓對象的身心特點和教育規律,不得開設學科類培訓相關內容。培訓時間不得和當地中小學校教學時間相沖突,線下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0:30,線上不得晚于21:00。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要堅持公益屬性,實行明碼標價和信息公開。

“非學科類培訓的收費普遍較學科類偏高,如不能有效監管,會加重家長的經濟負擔,帶來資金安全風險。要加大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預收費的檢查力度,防止變相或違規收取費用,防止收費進入銀行監管專戶以外的其他賬戶。對利用寒暑假期哄抬價格、侵害家長合法權益的,要堅決打擊,并將違規收費退還家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執行院長朱旭峰表示。

針對一些地方非學科類培訓門檻偏低、魚龍混雜的問題,《意見》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明確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與學科類培訓同樣實行“先證后照”制度,須依法取得主管部門的行政許可后,再依法進行法人登記。行政許可的層級與學科類培訓機構保持一致,線上機構為省級管理,線下機構為縣級管理。因非學科類培訓種類繁多、專業性強,規定由省級明確的相應主管部門結合本地實際,牽頭制定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基本設置標準,設定行業準入門檻,保證服務質量水平。

《意見》明確,改進體育、藝術中考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切實加強過程性考核,弱化選拔功能,注重對學生運動習慣和藝術素養的培養,不得將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結果與大中小學招生入學掛鉤。各地根據需求可以適當引進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后服務,要堅持公益性原則,引進的培訓項目費用標準要明顯低于培訓機構在校外提供同質培訓服務的收費標準。

國家督學、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認為,《意見》的出臺,為資本在非學科校外培訓領域亮出了“紅綠燈”,這對穩定校外培訓機構舉辦者的發展預期具有“定心丸”作用。《意見》從現存問題入手,以規范為先手,通過建章立制填補空白、加強監管消除隱患、積極引導保障方向等措施進一步凈化校外培訓市場,客觀上為非學科校外培訓行業規范穩定前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意見》還確定了與“雙減”工作進度基本一致的非學科類培訓治理目標,力爭到2023年6月底,各地非學科類培訓政策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基本健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到2024年,“雙減”三年任務交賬時,非學科類培訓治理成效顯著,家庭支出負擔有效減輕,非學科類培訓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明顯提升。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